灵境--林凡的工笔山水画

王志纯

林凡师长西席年届九秩,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有风致高傲瘦骨如柴之相;与竹心老师忘年相恋,相知相爱,情真意切,生活甜蜜幸福。
近几年来,林凡师长西席字画创作的激情澎湃,灵感泉涌,连续完成了一系列鸿幅巨制。
这位90后艺术家能有如此充足的创造力,而且如此高产,令业界的许多朋友为之震荡!
林凡师长西席将数十年来对自然山川、花鸟草木的不雅观察体验,编织成无穷无尽的创作素材:那些漫山遍野的小草、缠绕无尽的藤蔓、盘根错节的古树、挂在山涧的飞泉、溪水中的浮萍、山石上的苔藓……这些平凡景象,在他的笔下泉涌而出,化作一幅幅清新脱俗的画面,给人以轻松自然、晶莹通透的审美意象。
我们不得不叹服他精微的感想熏染能力和精妙的表现能力。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天赋才情和灵性的迸发。

现代版的风流才子  林凡 休闲娱乐

我与林凡师长西席相识于1987年,那时我正在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并兼任《中国美术报》实行编辑。
林凡师长西席忙于预备全国性的当代工笔画学会,并约请我参加了在烟台举行的成立大会,与全国的工笔画年夜师名家聚拢一堂,共襄盛举。
正是那次活动对我后来的工笔画创作和研究产生了勾引和决定性的影响。

后来我先后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协、北京画院事情,与林凡师长西席也一贯保持着热线联系。
2008年,林凡师长西席主持成立中国工笔画学会并担当会长,才使这个全国性的工笔画学术组织具有了一个合法的身份和名称。
这些年来,我与林凡师长西席可谓是忘年之交,常常帮忙他做些中国工笔画学会的事情,也曾为他策划展览、主编画集和评论文集。
林凡师长西席才华横溢,灵气轶群,温文儒雅又民平易近,是一位可亲可爱又可敬的父老。
在我的心目中,他不是那种站在高山之巅,能够呼风唤雨的英雄豪杰,却像是行走在波折的小路上,弄柳拈花的多情墨客。

林凡师长西席说:“我无法登临那些高大、伟岸的山峰,却喜好沿着山藤,下到幽邃的谷底,去谛听那泠泠山溜,瑟瑟山风。
我很少画树冠,却喜好画树根,很少画高山峻岭,却总把眼力投向那布满绉褶的岩石和无名小草。
” 他坚信“妙在微小”!
这实在是一种机警聪明的审美选择。
在艺术创作方面,他追求“难谐众耳、唯擅孤吹” 。
也正是这“孤吹”,才造诣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林凡师长西席可谓是一位当代版的风骚才子,却有着坎坷的经历。
时期的荒诞与人生的无常,在他的生命进程中倏忽变相,大起大落,令民气生无限感慨⋯⋯苦辣酸甜的人生况味,林凡师长西席都尝过,但无论经历多少磨难,他都能以豁达的心胸、超然的情怀从容应对世事变迁。
面对困境,他总是能沉浸在艺术创造的乐趣中,达到人生的清闲境界。

在艺术创作方面,林凡师长西席是个全才。
他不仅诗、书、画三绝,又是学者、编辑家、舞台美术设计家、展览展示设计家。
要揭示林凡师长西席艺术造诣的高度、宽度和厚度,以及他在当代中国画坛的位置和影响,还有待于更多的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仅就他在工笔山水画方面的创造谈些粗浅的认识。

林凡的工笔山水画都是具象的,但却并非自然山川的描摹和再现,而是一种基于情怀和诗意的个性化创造。
林凡师长西席经历丰富,思维生动,学养深厚。
他曾写了大量的诗篇,还写过电影剧本和小说,他因此墨客的情怀来感想熏染和表现自然的。
他笔下的山水,既不是自然山川的再现,也不是来自于古人的笔墨程式,而是“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的一种灵境、一种意象。

“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
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
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
”(方士庶《天慵庵随笔》)这正是中国绘画的精粹,也是解读林凡艺术的关键。
林凡师长西席的工笔山水画中有西方艺术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写实的元素,但其艺术的精神内核、基本表现方法和措辞还是延续了中国绘画传统的精髓。
其作品中的山形树貌,看似具象,实则是一种源自心灵的笔墨构造,这与西画中写实的物象及其空间构造有很大的不同。

《谁到夕阳无颜色》248×367cm 纸本设色 2015年

中国的画家“身所盘桓,目所绸缪”,在自然山川中饱游饫看,是应目会心的过程。
经由自然造化的熏陶涵养,物象(眼中之竹)会在胸中融化并渗透在画家的意识、思想、感情中,进一步酝酿成心中的形象(胸中之竹)。
以是,经由画家的艺术表现(手中之竹),画面上的形象并不是自然物象的再现,而是画家的思想、人格、气质、教化等主不雅观情绪的形象化表现。
说到底,它便是一个“意象”。

“意象”一词,也是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的核心观点。
艺术的本体是意象,艺术作品之以是动听,就在于它给不雅观者呈现的是一个审美意象,不雅观者通过这个意象而产生美感。
所谓“意象”,在画面上便是“情”与“景”的统一,它指的是 “心与归天”、“情与景汇”、“意与象合”所天生的一个鲜活的艺术形象。
林凡师长西席也特殊强调“意”的表现,他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认为创作上的“工”,紧张是在意工,意是创作的主导,工、写两种画法都是表达意的手段。
作品的格调高,都是由于意高,格调低每每都是意低。
林凡师长西席的作品无论工写,“意”一贯是核心。
正是内在的“意”,才使他的艺术具有动听的力量。
可以说,从灵性的感知到灵境的呈现,才是林凡艺术的灵魂。

《一冲天地开》 124X248cm 纸本设色 2020年

当代中国画中的“工笔”与“写意”,一贯存在观点的混乱与理解的偏差。
林凡师长西席没有这方面的困扰和限定,他的工笔山水画在表现手腕上基本都是兼工带写、工写结合的。
画面上既有风雅严谨的描述,也有任性随意的挥洒,给人一种轻松随意、玲珑剔透的整体觉得。

我们能够看到他较早的工笔山水画是收藏在中国美术馆的《送饭》,这幅画创作于八十年代初,是一幅精细的线描作品。
画面描述一个边防战士翻山越岭,到位于山巅的哨所去送饭。
在高达四米的画面上,林凡师长西席用繁密的线条勾勒出热带雨林的各种树木、山石,既风雅又整体,既丰富又纯挚。
从这个期间开始,工笔山水画作为他艺术创作中的一个分外品种一贯延续着,到九十年代前后达到高峰。
1987年的《流光》,1988年的《春雪》《山风瑟瑟》《秋雁》《碎梦浮春》等,1989年的《高秋》《永恒的节日》《南陌秋尘》《松风相挽》等,1997年的《五月萍开》《梅鹭图》《罗浮溪》等,1998年的《网月》……直到近年来的《晓风东来》《榕荫鹭影图》《常化湖山草木萌》等一批巨幅长卷。
林凡在工笔山水画方面的创造,堪称当代中国工笔画的经典!

《山风瑟瑟》 76.5X106cm 纸本设色 1988年

创作于1987年的《流光》,从鸟瞰的角度描述日光掩映中的落花流水,一条飘着花瓣的小溪,蜿蜒于岩石之间,画面上的团块构造与空间布局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
在林凡师长西席的工笔山水画中,常常喜好画各种各样的流泉,这些画面传达出光阴如梭、“流光随意马虎把人抛”的审美意象,也是一种伤时感世之情的弯曲表述。
在他的很多作品中,或山崖边或溪水旁,常常用白鹭点景。
如《寒潭吟》《古塞秋思》《御沟春》……这是源于画家童年的形象影象:“白鹭,神鸟也。
暮春三月,新秧初绿,一片春意。
白鹭兀立如银钉,楔于绿野,分外夺目。
”他作品中的这些白鹭,或引颈伫立,或低头沉思,或警觉地看着远方,神色互异,成为他特有的艺术符号或标志,宛如彷佛不同期间处于各种境遇中的自画像。

林凡师长西席说:“我是把山水、人物、花鸟、走兽的行当界线冲破,重新组合来创作的。
每件作品,都寄以深情。
在取材上也是人弃我取,常常把小草、浮萍、山藤、苔藓作为主体来创作。
这是很冒险的做法,没有一定的技巧和功力,靠小草、苔萍是撑不起一个画面的。
我的书法笔力帮了忙,我下功夫把小草的弹性、爽利的特点画出来。
” 创作于1988年的《山风瑟瑟》,取象纯挚:画面上只有一块石头、一只伫立的小鸟、一片山风吹拂的小草。
正是这种深厚的笔法功力,使他画中的小草,挺立有力,变革无穷,营造出苍茫的意境,呈现出勃勃活气,仿佛能令人感到山风吹来的丝丝寒意。

《子夜吴歌》 182X75cm 绢本设色 1981年

林凡师长西席情绪细腻、才思敏锐,他的“妙在微小”,他的“小格局,低角度,窄视野”的创作宗旨,都表现出他对生命情态的微不雅观体察和深切关注,他能够小中见大,见微知著,既能尽精微又能致广大……他特殊喜好描述小花、小草、顽石、苔藓、树根、山藤、落叶、浮萍……长于从凡人忽略的角削发现独特的美,从而造诣他工笔山水画的整体意象。

不知什么缘故原由,如今的各种中国画大展中常常充斥着很多大而空、细而腻、板而滞的作品。
面对这样的作品,不雅观者感想熏染不到审美的愉悦,却总是令人精疲力尽!
如林凡师长西席这般通透、灵动、晶莹的,充满活气与情趣的画面,在当代中国画坛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当代中国画正处于从高原走向高峰的过程中。
有志于在这个时期有所创造的中国画家,至少该当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本色和教化:首先要对自然社会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不雅观察和体验,以自己独特的情绪,塑造独特的艺术形象,抒发自己独特的人文情怀;其作品既要延续传统的艺术精神,又要具有当代美感;要形本钱身独特的艺术风格;还该当具有构成画面和形式措辞的技能难度……从这些方面来衡量,林凡师长西席都是这个时期艺术的佼佼者。
他创造了属于自己也属于这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和形式措辞,可谓思想精湛、情绪深厚、艺术博识、制作精良、措辞精细,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秘闻,又具有光鲜的时期美感。
他的艺术探索与造诣将会给攀登时期高峰的中国画家们有益的启迪。

(王志纯 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顾问,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

作品赏析

《秦风》 124 X248cm 纸本设色 2018年

《青春我心》 124X248cm 纸本设色 2020年

《常作湖山草木盟》 259X70cm 纸本设色 2018年

《春在碧池中》 61X110cm 纸本设色 2016年

《拉萨印象》 124X248cm 纸本设色 2020年

《梅鹭图》 170X370cm 绢本设色 2010年

《过溪龙》 128×248cm 纸本设色 2019年

《正是人间四月天》 124×248cm 纸本设色 2020年

《谷音》 217X77cm 绢本设色 1989年

《霰影》 125X174cm 纸本设色 2000年

作品局部赏析

北京墨轩臻品艺术 | 传承文脉·印艺互联

主攻学术·挖掘新人·引领收藏

图文|林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