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师、太傅、太保(前三者合称三师),少师、少傅、少保(后三者合称三孤或三少),或为辅佐国君之官,或为教导太子之官,或为高等虚衔。这些职务如直接辅佐、教导国君的,直接称呼为“太师”“太傅”“太保”;教导储君的,职务前面尚需加“太子”二字,如“太子太师”“太子少师”。它们被统称为师傅、师保、保傅,合称中当属第一个为最常见。
相传上古商周之时就有了太师,殷纣之时,箕子为太师。《大戴礼记》说周武王时:“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史记·商君列传》:商鞅以“太子,君嗣也,不要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解释秦在战国时已有太子师、傅之官,三师、三少是否悉置,则无从断定。汉沿置,秩三千石,位次太常。而据《唐六典》说法,太师等“师傅之官”在汉哀帝与汉平帝时列于“三公(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之上,称为“上公”。东汉秩中二千石,太子对其执弟子之礼,三国因置。唐朝后,作为付与元老重臣之最高荣衔,为名誉职,纯挚成为高等虚衔。话虽如此,“三师”“三少”每每由于有兼职,还是位高权重。如明朝的杨士奇先被任命为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后来又当选拔为少保、少傅,后又命他兼任兵部尚书。
“师傅”们在古代政坛地位如此贵显,中国古典小说、评书以及戏曲里当然也缺不了“师傅”们的身影。不知何故,小说、评书以及戏曲里的“师傅”都因此负面形象涌现的。最著名的“太师”恐怕是北宋的“庞太师”。以庞籍为原型创作的人物庞太师的出镜率极高,是一个一手遮天的人物。在《呼家将》里庞太师叫庞文,女儿庞赛花是仁宗的西宫娘娘,跟呼延家过不去,陷害忠良,斩了呼家三百多口。《七侠五义》里,庞太师名叫庞吉,也是国丈,仍旧是奸臣,专和包公的开封府为难刁难,而且两个儿子庞昱、庞虎也都是作歹多端。《杨家将》里和杨家将斗,从杨继业斗到杨文广,斗了整整四代。当代电视剧里更是如此,从少年包上苍斗到老年包上苍,真正的生生不息,其乐无穷。实在,历史上真实的庞籍非但不是奸臣,反而是贤臣名相,可说是天算夜的冤枉。“太傅”在古代小说里的形象也好不到哪里去,司马懿得到太傅之位后就发动高平陵之变,从此曹家孤儿寡母一贯生活在司马家的阴影中。此外,《鹿鼎记》中的鳌拜也曾得到太子太傅和太师的称号。
《少年包上苍》里经典的庞太师形象 (王绘春饰演)
连环画《三国演义.政归司马氏》
“师傅”从西席变成工人称谓
从一个称谓语属性的变革,能反响出社会文化、代价不雅观念、生活办法及民族生理等多方面的变迁。因此对称谓语的研究,不仅有措辞代价,也有社会代价。《毛诗序》中写道,“尊敬师傅,则可以归安父母,化天下以妇道也。”这里的“师傅”,特指贵族的女师,她们卖力抚育贵族少女并教授其女德。《春秋谷梁传·昭公》记载,“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解释上古时期,“师傅”一词已经有西席的意思了。后来,师傅逐渐成为学徒对传授技艺的业师的尊称,如“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师傅”终极变成工人的尊称,该当和新中国工人阶级地位提升有关。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型的人际关系以及工人军队的建立,使得工人阶级在社会中发挥的浸染越来越主要。“师傅”这一称呼恰好迎合了建国初期工人阶级占主导地位的这一需求。因此,工人军队中的尊称“师傅”便在工厂内大量被人们利用,他们彼此间互称“师傅”,尤其是上了年纪的工人,再叫上一声“老师傅”,既显示了尊敬,又不乏亲切。如老舍的话剧《女店员》就涌现了大量涉及师傅的台词,“小吴:尤师傅,那就赶紧好好教教我吧!
”“余志芳:吴师傅,谁知道,有那么一天我不适值来接您的活儿呢?”
话剧《女店员》
不过,这一期间文学作品中“同道”称谓仍旧占着主导地位,利用频率大大超过了其他称呼语的利用,虽然“师傅”也被人们利用,但是利用频率明显没有“同道”高,在原来可以利用“师傅”、“师长西席”或其它称谓语的地方基本上也可以用“同道”这一称谓。
建国初期,各个通称在文学作品中的利用频率
1980年代的《非西席称“老师”的社会调查》一文论述:“建国以来,汉人常用的社交称谓可以说经历了两次巨大变革。第一次是‘同道’取代‘师长西席、太太、小姐’。第二次是‘师傅’这一称谓迅速扩大适用范围,大有要取代‘同道’之势(当然终极尚未取代),乃至有人管警察、解放军战士也称‘师傅’。”“师傅”被扩大化和1970年代的工人宣扬队有关,随着工人宣扬队进驻学校和研究所,工人社区中的尊称“师傅”便从厂内传到了社会。这一征象以上海最为突出,北京也步上海后尘。从此,“师傅”这一称呼在全国各大城市迅速传开,逐渐为大家所习用。
改革开放后,“师傅”逐渐失落去了尊称的意义,也逐渐失落去了老师的意义,被称呼者的社会地位也大不如从前。1990年代后,将老师叫做“师傅”并不多见,反而对生人或是关系不密切的熟人较常用,“师傅”多数被用于对体力劳动者的称呼。如“张师傅大饼店”“李师傅汽配店”;再如称呼出租车司机、公交车司机常用“师傅”称谓,在公交车或出租汽车上常能听到这样的言语,“师傅,麻烦在这里停一下”。1990年代以来,“师傅”差不多已经取代“同道”,成为最盛行的称谓。
“老师”也从西席泛化为成大众尊称
除了“师傅”外,“老师”一词的含义也逐步发生变革,泛化为白领的尊称。汉语中,“老师”本来一词与“西席”同义,都是指教诲事情者。“老师”一词当称谓时,可在前面加上姓氏,指言语交际中特定的教诲事情者,详细形式为:“姓氏+老师”。“老师”一词最早是对荀子的称呼,《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老师”的本意是指最老的师。老师变成本日的意思,和后来的科举制度有关。
荀子像
尊师重道是传统礼制之一。“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理所应该受到“生”的尊敬。纵不雅观中国历史,老师这一身份除了在分外的历史期间以外的的绝大部分韶光里,都是处于社会上层,是令人尊重的。古代,要拉近两个人的关系,除了家族结亲外,其余一个手段便是拟师生。在明清科举中,“老师”每每是明清两代举人、进士对主考官的尊称,也称座主。房师则是明清时举人、进士对荐举本人试卷的考官的尊称,也便是阅卷老师。虽然“老师”“房师”并没有真正教过这些考生,但师生的名分一定,这些考生就要承担孝敬、掩护老师的责任,而老师也要照顾考生的仕途出路。从此,“老师”成为主要的尊称,师生关系也成为主要的利益关系。这一传统一直保持到了近代,这样多国民党黄埔生,为了拉近和蒋介石的关系,不以职务相称,而称呼其为“校长”。
新中国成立后,一样平常以“西席”和“老师”作为西席的称谓,从当时利用的实际环境来看, 紧张适用于中小学西席, 对付大学西席则较少利用该词,而多用“教授”等职称词汇。19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本世纪以来,“老师”一词含义开始扩展,“老师”一词的用法开始泛化。我们创造,“老师” 这一称谓也开始越出教诲界而涌如今社会的其它领域。比如文艺界、新闻界、出版界、体育界。“老师”和西席的其它称谓比较,职业标记已淡化,既可实指从教职员,也可用于其它社会领域,乃至可以抛开职业背景,尊称对方“老师”,如“唐国强老师”、“乐嘉老师”,楼下美发店的小哥也可以叫“托尼老师”。同个单位乃至同个领域内,年轻人或者资历较浅的人在称呼比他们年长或者资历深的人时,也常常会选用“老师”作称谓。此外,和自己有交际关系的人,如果没有更为适宜的称谓,“老师”也是最为适宜的称谓。可见,“老师”的词义已经超越了原有的利用范围,在社会交际中不断泛化,成为一个打破职业、身份被广泛运用于日常言语交际的称谓。
现在,依然保留“师傅”这一称呼的行业多为“蓝领”从业职员,如公交司机、出租车司机、各种维修职员、食堂做事职员、快递员等;而对脑力劳动者或“白领”,一样平常都称呼为“老师”。“师傅”和“老师”词义的变革,反响了时期的特点,也是一种非常故意思的社会征象。
参考文献:
黄南松:《非西席称“老师”的社会调查》,《措辞传授教化与研究》1988年第4期
许慧:《新中国成立以来“同道”“师长西席”“师傅”称谓语研究》,内蒙古大学,2012年6月
吴梅:《小议“师傅”一词的意义演化》,《长春教诲学院学报》第31卷第1期,201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