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皮的小孩们安定悄悄地坐在小板凳上,背挺得笔直,目不斜视地盯着那一方小小的白色幕布。在光的照射下,白色幕布后,装扮服装各样的百姓、威武高大的后羿、纤细俏丽的嫦娥,各角色你方唱罢我登场。
9月11日下午,李斌带着6位小蚂蚁艺术团成员,来到北京市大兴区枣园东里北区,给居民演出皮片子。
原来台下只坐了不到一半,随着剧情的推进逐渐坐满,许多不雅观众拿起手机忙着拍照。
“个子这么小啊,还真不随意马虎。”“这样的艺术演出已经越来越少见了。”围不雅观的人群中,传来一些小声议论的声音。
面对各种各样的声音,李斌早已学会淡然自处。
这是个头仅仅1米35的他和“小伙伴”们,手拉动手走过的第十个年头。
“小蚂蚁艺术团”成员合照。 新京报 郑新洽 摄
随身带一双筷子
1978年,李斌出生在北京大兴的一个普通农人家庭。他小时候便患上成长激素缺少症,初中时个头还不敷1米。肩不能扛,手不能搬,为了给家里减轻包袱,17岁时,李斌就出来找事情。
12年间,李斌当过门童、收银员、开过打印店和小卖部。生活本平淡无奇,2007年的时候,李斌却碰着了生平的喜好“皮片子”。
“我当时一进门,就被师傅那满墙的皮影吸引住了,哎呦喂,真俊秀,神仙鬼怪、人物动物、楼阁花鸟、树木山水,什么都有。一摸,嘿,好家伙,皮子做的。”谈起最初见到皮影的场景,李斌仍旧历历在目。
“师傅和师娘直接就给我们来了一段,没有特殊的剧情,但我在前边看着就想‘这人就在后面演吗’,然后赶紧跑到幕后。”就这样,李斌在师父路海的带领下,走上了皮影之路。
受身高和力量的局限,每次他都要踩着凳子练习,最初学习皮影的李斌很困难。一开始,他的两只手太小,支不开也撑不起既粗又长的皮影支架。
为了能更快的进步,李斌随身会带着一双筷子练习。走在路上、用饭前后,李斌就把筷子拿出来,旋转,挑起,模拟皮片子的动作:“那时候双手磨出泡是常有的事情,全体手臂都抽着疼。”
每天看重复的皮影DVD,一遍遍琢磨每个动作的细节,极喜好皮片子的李斌,都感到要“看吐了”。
苦学两年后,李斌出师,正式开启了他的皮影演出生涯。
我们像小蚂蚁
想自己办演出,两个人不足,李斌和一位同样学习皮影的袖珍朋友,萌生了创办艺术团的想法。
2009年,李斌在各个袖珍QQ群里发布招募信息,招进来2位女孩后,北京兴华皮影艺术团正式成立,意为振兴中华皮影艺术,俗称“小蚂蚁艺术团”:“我有一次无意间低头,看到小蚂蚁搬家,为了生存,成群结队地扛起比自己身体重几十倍的食品,我们不就像它们一样吗。”
李斌在城区租了两间地下室,两位女孩子在一间,他和朋友住一间。四五十平方米的空间里,锅碗瓢盆、舞台道具、厕所紧挨着四周的墙壁。白天,性情比李斌还要内向的2位新成员随着老成员、路海学习画稿、过稿、镂刻等皮影制作流程及演出手腕,李斌则带着名片传单,去各大商业街扫楼推广。
“很多人不相信我们……好几年的韶光,我对外都说,先演出,不好可以不给钱,演得好就随便给些车马费。”纵然这样,李斌的艺术团最开始也无人问津,很快积蓄就花光了。
2009年春节回来后,暴雨让全体地下室积满了水,厕所堵了,食品、皮影道具都泡发了。
就在李斌看不到希望的时候,朋友先容的一个商演机会,让岌岌可危的艺术团迎来了活气。“不雅观众看完《龟与鹤》,纷纭鼓起了掌。”李斌说,自己和成员都没忍住,哭了。那是他们第一次纯靠自己的手艺、演技得到不雅观众的认可。演出完后,李斌带着团队走到台前,鞠躬,给台下的不雅观众讲述皮片子的历史,先容“小蚂蚁艺术团”。
“小蚂蚁艺术团”演出。 新京报 郑新洽 摄
皮影艺术,让李斌找到了自己的代价。纵然团队后来起起落落,团员来了又走,李斌也从未想过放弃。
“团队可以给人带来一种安全感。”李斌说。7个成员均匀年事26岁,大家同住在大兴区屯子的一个小院子里,一起种菜、一起做饭、一起逛阛阓,不管哪位成员有个头疼脑热的,大家伙都会齐齐帮忙。
老团员杨洋坦言,是皮影和队友给了他自傲。他说,以前自己在工厂干事,有人跟他讲话,他从不敢直视对方的眼睛:“来了这里才创造,我不是一个人,我有亲人,遭到威胁、白眼,我也可以反击。”
9月11日下午,演出前,艺术团成员们一起搭台。 新京报 郑新洽 摄
经典剧目的朴素能量
“大家能打仗到的各种影视作品越来越多,但我以为皮影有着其他艺术形式无法代替的代价。”李斌很武断。
2016年,经由两年的预备,数十次的彩排、打磨,“小蚂蚁艺术团”参与重新编排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正式对外演出。新的故事以“一个油滑的男孩缠着妈妈要买已经玩过的玩具,妈妈不让,男孩哭闹不止”的日常场景开始,之后,妈妈把男孩拉到角落,给孩子讲起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皮影与真人演出穿插,一下就把不雅观众带入了另一个天下。
演出中,有小孩子对着“卖火柴的小女孩”说:“我买!
我养你!
”也有小朋友低声问妈妈:“什么是火柴”。不雅观众300多人。许多家长看完默默垂泪,似是勾起了他们儿时的影象。
“我们有很多经典传统的皮影剧目,像《武松打虎》《鸡与蛇》等等,向大众传播积极向上、乐不雅观的东西,也教会孩子最基本的善恶、是非不雅观念。结合时期,我们也会创作新的剧本来表达。”李斌以为,这是皮片子千年来未曾断绝的根本缘故原由。
坚守的代价
打不开市场,是这个已经成立10年的皮影艺术团面临的最大问题。
“旺季就五一、六一、端午、中秋、春节这几个重大节日,其他韶光都是淡季。”目前“小蚂蚁艺术团”仅仅能坚持温饱,商演寥寥无几,大部分都是公益演出。
“定制的商业演出,价格太高,没人签,价格太低,本钱都不足。”李斌说,之前有给宝马做过一次商业演出。从写剧本,到汽车、旗子暗记灯、车主等皮影的定制、皮片子的操练,全体团队花了两个月的韶光,“末了结账是一万多一点,刨去本钱,所剩无几。”
惨淡的营收,也使得团员不断流失落。壮盛期间,艺术团达到近30人,如今,加上李斌,只剩下7名成员。李斌眼眶有些泛红:“我看着团员一个个离开,会很失落落,曾经也有看不到希望的觉得。但我没法留下他们,谁都要挣钱讨生活不是?”
在北京,“小蚂蚁艺术团”的成员们都拿着三千元旁边的月人为。团员们见告新京报,他们最初都是抱着挣钱的想法来到艺术团,后来自己亲手做皮影,舞动皮影,会产生极大的造诣感与幸福感。在意大利、韩国进行文化互换,外国人竖起手指,连连夸奖“Very good”的时候,身为皮片子的传承者之一,民族自满感也会油然而生。
谈到未来,李斌操持多创作一些与时期结合更紧密的剧本,紧张是“以古嵌今”的形式写一些新内容,并笑着向新京报称,详细内容还需保密。
此外,“小蚂蚁艺术团”也在考试测验拓宽盈利渠道,包括制作清宫人物形象的皮影玩偶、精美实用的书签等。
除了想让更多的人理解皮片子、喜好皮片子,实在李斌还有一个埋藏心底的欲望。他希望往后团队实现财务自由后,他可以开着他的面包车,带着团员一起去全国各地的偏远山区为小朋友演出,给他们留下一个关于皮影的美好影象。
在现场看得入迷的小不雅观众。 新京报 郑新洽 摄
新京报采访时,附近一位年轻妈妈带着小孩走进“小蚂蚁艺术团”。李斌看到有小朋友进来,特殊高兴,亲切地打着呼唤,眼角露出细细的皱纹。步入皮影演出室后,李斌打开白色幕布上方的白炽灯,让小孩坐在幕布前,随手拿起一个皮影人,就演了起来:“小朋友你看这,你往里面一放,它就活了,我出来啦,我又进来啦……”
看着那会飞、会摔跤的皮影人,小男孩很是愉快,嘴里叫着“好好玩”,高兴地拍起小手。
新京报 刘浩南 演习生 慕锦华
编辑 郭琛
校正 刘军
推举身边“追梦人”
邮箱:xjbgandong@126.com
微博@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