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恨你,/我会斩钉截铁地对你说,/可如今我爱你,/对人类如此暗昧的措辞/我却信不过。//你愿它化作一声呼唤,/来自深深的心底,/可它还没出胸膛和喉咙,/灼热的激流早已有气无力。//我本是一座涨满的池塘,/可对你却像干涸的泉眼一样。/统统都由于我痛楚的沉默,/它的残暴赛过去世亡。”(密斯特拉尔《默爱》,赵振江译)
从表达办法来看,诗歌有以描写为主的写景诗,有以叙事为主的叙事诗,有以表达某种理性思考为主的哲理诗,也有以抒怀为主的抒怀诗,个中,抒怀诗所占的比重最大;这也难怪,由于自古及今,无论种族,不分地域,只假如人类,都会有丰富的情绪须要宣泄,而诗歌因其自身所具有的特点而成为最得当的文体。
智利女墨客密斯特拉尔(1889~1957)于1945年,由于她那富于强烈感情的抒怀诗歌,使她的名字成为全体拉丁美洲的空想的象征,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默爱》是其浩瀚抒怀诗歌中的一首,“默爱”即沉默的爱,无声的爱,是一种爱在心而口难开的纠结和煎熬。沉默不是懦弱,而是强力的凝聚,鲁迅都说过“沉默呵,沉默呵!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在沉默中凝聚的爱以其摧枯拉朽的力量给人以灵魂上的震颤。在密斯特拉尔的笔下,“恨”的情绪很纯挚,“如果我恨你,/我会斩钉截铁地对你说”,恨便是恨,干脆直接,不必拐弯抹角;但“爱”不同,“可如今我爱你,/对人类如此暗昧的措辞/我却信不过”。在这里,“爱”的情绪繁芜到连“措辞”都无以准确地形容,面对“爱”,措辞暴露出其其暗昧不清、暖昧不明的毛病。“我”对措辞的表意抒怀的功能失落去了相信,既然“措辞”都无法将“爱”准确地表达出来,那还有什么情绪媒介可以替代“措辞”,并取得“我”的信赖?
密斯特拉尔的抒怀是直转而下的,气势自然奔泄,毫无凝滞,“你愿它化作一声呼唤,/来自深深的心底”,情到浓时语亦轻,用措辞去精确地表达强烈的爱,注定是徒劳的;由于精密的措辞系统须要的是镇静的心态,而爱到极深极浓处,人的热血在奔流,情绪在燃烧,措辞则每每显得混乱无序。这种情形下,“爱”的主体就患上“表达焦虑症”,当情绪如大地之下的熔岩那样左冲右突而不可得之时,“一声呼唤”彷佛成了最为便捷有效的宣泄方法和路子,千般言语,万种深情尽在这一声“呼唤”里,这声“呼唤”来自“深深的心底”,火山迸发了,在地底积蓄了亿万年热力的熔岩终于以不可隔断之势喷涌而出。但是,墨客的抒怀走向却跟我们读者的阅读预期相悖。“可它还没出胸膛和喉咙,/灼热的激流早已有气无力。”原来,那声“呼唤”究竟还没没有脱口而出;由于“呼唤”是须要激情和勇气来支撑的,而激情和勇气又难以持续性,这缘于人摇摆不定、繁芜多变的生理。沉默,依然还是沉默。密斯特拉尔把普通人的那种“欲言又止”的生理刻画得活灵巧现,精妙入微。
抒怀的婉转和弯曲,比较于直接无碍的抒怀,带给人的感想熏染更亲切,更真实,也更有传染力,使诗歌表现出极具伸缩性的艺术张力。当然,密斯特拉尔的抒怀技法并不仅限于此,她将“我”形象地比喻为“涨满的池塘”和“干涸的泉眼”,用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作为喻体,形象地写出“我”的生理情绪的变革。“我本是一座涨满的池塘”,池塘里涨满的都是对“你”的爱,此处将抽象的爱详细化为池塘里的水,和我们中国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一词中的“问君能有多少很多多少愁?宛如彷佛一江春水向东流”二句,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李煜是将无尽的“愁”绪化作一江春水罢了。“可对你却像干涸的泉眼一样”,这一句道出两个喻体之间转换的关键,缘故原由就在于“你”的存在,面对着“你”,“我”心中的爱纵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提及,表面上是由于措辞的贫乏,本色上还是由于勇气不敷,正如墨客自己随后所言,“统统都由于我痛楚的沉默。”是的,这“痛楚的沉默”硬生生地把“我”深奥深厚的爱憋在心底。世上最迢遥的间隔,不是生与去世,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众人多以为“去世亡”是最残酷的事情,实在是被去世亡的表象所遮蔽,实在,畏惧去世亡并非由于去世亡是有多么恐怖,而仅是出于生物的一种本能而已。贪生畏去世,乃是统统有知觉的生物的生物特性。从这个意义上讲,畏惧去世亡便是由于它是去世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我们活着的时候,去世亡还没有来临;当去世亡来临时,我们已经不在这个天下上了:去世亡对我们来说有什么值得畏惧的呢!
但是,面对爱情,面对爱着的那个人,有爱而说不出的那种“痛楚的沉默”却是真实可感的实实在在的心灵上的压迫和煎熬。我们中国佛家有云:“因爱故生忧,因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但实际上,摆脱“爱”的羁绊哪有那么随意马虎。因“爱”而相思成疾,古今中外,凡是多情男女,概莫能外。李白在其《秋风词》中有言:“……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民气,何如当初莫相识。”清代的纳兰性德也曾吟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但统统都是假设,人与人的相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缘份,谁能说得清道得明,谁又能预知后事如何。相思犹如那妖艳的曼陀罗花,明知它潜在的威胁,却又不知不觉被其吸领导惑,乃至深陷个中。
因相思而带来的痛楚是深入骨髓,深入灵魂深处的,它的“残暴”在某种程度上来讲,的确“赛过去世亡”。“默爱”是一种“残暴的爱”,但仍有万万千万的人死活以赴之,为何?这便是爱情的魅力,伟大而深奥深厚,痛楚又甜蜜。
在《默爱》这首诗里,密斯特拉尔以其女性墨客独占的敏感和细腻,将那种爱的“沉默”和无言的倾诉表现得无比真实,读来令人分外动容。对付一首高明的抒怀诗而言,朴拙的情绪是必要条件之一,而艺术化的构思和想象则是诗作个性化的最主要的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