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sony初代的MD播放器,当时还是挺大的
我这台是松下mr220当年追求潮流买的,我每周去学校路上要花的韶光颇久,这款MD的涌现很好办理了随身CD的不便携。我买的这台可以录音,毕竟当年在海内是买不到录制好的MD音乐碟,只有靠自己录。录制的办法分两种,一种是光纤录制,还有一种是line out录制。当年的中高端随身CD机基本都有光纤口和line out口,可以给MD或者功放做音源,录制的办法不同导致听感也不同,光纤的声音更清晰细节也多,line out的声音更大气,声场更大,总之各有千秋。
足足有100小时播放韶光,真让现在的播放器和手机汗颜
mr220全金属,机身极小,可以看一下和CD随身听的比拟,险些是小了一半。按键创始用了软按键而是硬按键,代价是软按键周围那圈保护框随意马虎掉漆。电池一本驱动,和NE20一样,只须要用一节口喷鼻香糖电池,由此的通病便是常常会在电量充足的情形下报电量不敷而自动关机。
比松下sx500小了一半
口喷鼻香糖电池安装地点
因此须要常常外接电池盒,可以利用5号镍氢电池,我用的是三洋版的爱老婆电池。
MD专用的碟片,有点和当年的磁碟有点像,有单独的卡扣和保护罩,但是里面是磁碟和光碟的结合体。
当时MD碟片封面设计也是非常具有美感
打开看之后,创造机器里有两个头,一个是磁头,一个是秃顶,MD在录音的时候以磁头进行写入,读取的时候用秃顶进行读取,这个技能非常厉害,在MD如此之小的机身中放入如此风雅的机器构造,因此CD随身听有国产的,但是MD随身听只有日本的,一方面是音频格式专利,还有一方面便是制造的门槛比较高。
读取秃顶
录制磁头
线控利用韶光长有点串键和掉漆,松下的线控有个特点,每个型号的线控基本都不通用,只有个别能通用,MD和CD都是这个样子。
MD播放器有点生不逢时,刚刚盛行的时候就遇上了初出茅庐的MP3播放器,虽然MD有着音质好,容量可以通过换碟来实现无限大,但是MP3更方便,不须要录音,MD当时录音切实其实便是噩梦,音乐放多久就意味着你要录多久,mp3只须要拷贝mp3文件进播放器,切实其实是降维打击。虽然mp3当时有不少缺陷,但是光这一个就征服了很多人了。
但是我一贯以为MD真的不错,大学时有位同学见我在听MD,当时就很不屑,以为他的明基mp3的音质肯定比我好,我也没有多说,默默地给他听了一下,我很明显看到他的神色变了,然后听了良久,听完之后就急速把mp3收了起来,过了几天我看到他也买了一台MD。
由于一张MD碟录制韶光和CD一样,最多只能80分钟,导致很多人以为换碟太麻烦了,后续sony又推出了MDLP技能,可以在一张碟中录制两张或者四张CD的内容。在机器上有MDLP标识的便是支持这个技能的,我这台松下也有。但是这个技能是双刃剑,一方面确实大大增加了录制时长,但是付出的代价便是音质低落。LP2双倍模式音质丢失还不明显,LP4切实其实是劣化到了极致,立体声变成了单声道,高音被削弱,低音乃至于会破音,以至于我录音只用LP1和2,偶尔偶尔用一次LP4
随着mp3的功能不断改进,容量也越来越大,以苹果ipod为代表的mp3不断地攻城略地,sony还是坐不住了,对MD进行了改进,推出了netMD和HI-MD,可以像mp3一样进行文件的拷贝,单碟容量扩展到1G,但是必须通过sony专用的软件来进行传输,为了保护版权,文件只能拷入不能拷出,这点就完备输给了mp3,以是sony末了还是完备停产了MD生产线。
借图解释,sony当时netmd系列
借图解释,sony当时HIMD系列
说了这么多的历史,让我来进入听音环节,用的碟是我当年录制的Mandy moore的《I wanna be with you》,这张碟我是用LP1的办法录制的,声音很大气,但是松下220的机器本身的音质一样平常,推力也小,发挥不出耳塞的实力,我曾经给220搭配过森海mx500和akg k12p均不能出比较好听的声音,而且EQ不能开,特殊是二级bass,一开完备破音,最得当的还是不开EQ并且用原配的耳塞,很抱歉原配的耳塞搬家时不知所踪了,目前只能搭配晨光蜂鹰耳塞了,总体听下来,虽然是被现在的国砖吊打了,但是味道还在,便是录音功能彻底坏了,只能听录好的歌,再也无法听新的歌曲了。
CD和MD碟片合个影
Mr220在全体MD的产品中并不是高端,毕竟还有SONY在高端领域出了不少佳构,当年非常昂贵堪称土豪级别的MD播放器用一句话来所形容便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凡百姓家”,有不少品相不错功能无缺的机器在闲鱼上的价格都非常不错。
但是我不推举入手,首先年代过远,元器件老化后无法修理,不像CD机配件多会修的能人也多,这个由于日本独大和专利的缘故原由,海内会修的还真的很少。第二,碟难找,自己录的话老机器录音头寿命堪忧,买录好的碟不如买CD了,音质更好。第三,录音麻烦,如果是NETMD的办法,那还不如买索尼zx300呢。
总而言之,MD播放器已经彻底走入历史的回收站了,其他还有起去世复生的时候,比如黑胶和CD,MD是彻底没有希望了,连我自己的这台MR220都已经落灰好久了,不过质量真的过硬,都已经快15年了还能播放。
下期预报
松下CT820和CT810,D.Sound系列名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