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墙黑瓦、重脊高檐、亭台楼阁、青石小道……近日,永康市象珠镇干部垂垂打开千年古镇象珠的俏丽画卷,按照方案设计效果图里宝带河边的风情街美景逐一呈现,这条具有江南婺式建筑风情的特色街,将为古韵象珠培植增色添彩。
去年,象珠镇约请中国美院专家团队量身定制,工具珠这位曾经“俏丽的姑娘”进行精心方案和设计,让其重新焕发生出生机和活力,留住这份淡淡的历史古韵,让游客感想熏染到亲切的、家乡的、原始的、浓浓的乡愁味道。
千年底蕴古镇古风古貌保存无缺
象珠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秘闻,这里珠峰为屏,村落环宝带(河),山川幽美。象珠也是永康历史上最先设立的古镇之一,这里集群化的宗祠加上为数不少的古民居、古商铺、古池塘、古桥、古井等,让该镇的古韵悠远留传。
据资料考证,公元1200年前后,胡、陈、徐、郑、王等姓族人陆续迁入象珠居住。从明代中期开始,象珠已逐步成为永康的三大集镇(象珠、芝英、原来的解放街)之一。老街逢农历四、九为集市日,热闹非凡。
黑瓦木墙、青石小道、木质门窗……走进狭窄的象珠老街,宁静感迎面而来。在这里,古朴的理发店、裁缝店、小杂货店、修锁店等影象中的印象把光阴定格,顿觉安逸而宁静。
象珠老街全长约1000米,南北走向贯穿街区中部,北自奇一公祠,南至奇三公祠止。老街多为明清建筑,以砖木构造为主,灰石墙、黑漆瓦,简朴流畅,雀替、花窗等构件雕刻精美生动,细部雕饰别具匠心。老街从水阁塘至下街殿亭有百余间店铺,多数仍旧保持原状。
象珠老街由象珠一到四村落、郑家、如春、庄口共7个行政村落组成。在街道两侧散布着一幢幢年代久远的古建筑,如厅堂(宋)、粮仓(明)、洪常公祠(明)、齐家堂(明)、九进堂(明)、寿常公祠(清)、安一公祠(清)等历史建筑。
2015年,省政府正式批准象珠镇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这也意味着古镇的保护与开拓迎来了全新机遇。
美院专家妙笔生辉再现古韵风华
被列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后,象珠镇以大气概绘就大蓝图、以大手笔推进大培植,操持投上千万元推进古镇保护和利用事情,打造成旅游景区,进一步激活古镇活力,以期让千年古镇重新抖擞悠悠古韵。
走进古镇各村落,处处可见热火朝天的培植场景。公祠修缮、老街改造等工程均以方案为指引,街角小品培植、绿化等事情也在有序推进。目前,奇三公祠及配套广场工程进入扫尾,老街改造近期进行立面改造试点;省文保建筑“五进厅”已修缮2幢,另3幢正在有序推进;省级文保建筑“粮仓”已完成规划预算等事情,近期将进场修缮;奇一公祠完成设计方案,也将于近期开工。一项项工程、一件件事情有序推进,“大美古韵象珠”画卷正垂垂展开。
在古建筑群逐渐掀开神秘面纱的同时,千年景长中留存的各种风格迵异、凌乱无章的建筑却愈发显得突兀,这也成为古镇再现古韵的“绊脚石”。能否对这些建筑进行统一装扮,使之成为古镇抖擞新颜的亮丽一笔?
为此,象珠镇约请由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铣峰带队的专家组精心设计,对宝带河边高低错落的民宅进行统一方案,将通过把五花马头墙、门窗披檐、装饰牛腿、檐下墨画抛坊等古典元素,融入到当代的房屋立面、门窗、桃檐、抛坊中,并以白墙为底,黑瓦为顶,增长园林式的木质窗、红灯笼等元素,与宝带河的景不雅观融为一体,打造江南婺式建筑风格的风情一条街,为培植古韵象珠增色添彩。
立足现有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家当,真正让古镇活起来、火起来,不仅是象珠镇党委政府努力的方向,也是古镇所有居民的共同心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重现古韵的千年古镇,必将成为古镇履行村落庄振兴计策的最大“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