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老街
伍靖雯/摄

三门,浩浩湘江边一个古老的集镇,镇上一条普通的老街,蜿蜿蜒蜒。

三门老街的旧时光 汽车知识

近年来,株洲飞快的城市化培植中,三门镇上这条老街始终保持着原始的样子容貌。
无论是细窄的街巷、低矮的木构造楼房,亦或油漆写就的店铺招牌,都在诉说老街的平凡往事。

步入老街,仿佛掀开旧光阴的窗纱。

三门老街有老店

三门老街长不过两三百米,但就在这短短的街巷里,聚拢了许多上了年头的老店。

传统的修盆补锅、弹棉絮之类,在城区难寻的店,到这里便可寻到,店内,有把这些活当成用饭生存的手艺人。

下午的阳光恰好,街上行不过几步,就看到一幢木质构造的二层老屋,曹惠平姨妈正在二楼晒被子。

犹如旧时,住家的屋子也是店铺。
门前一处用油漆写着“码头口店”,但游客很难凭这几个字揣度店里做什么买卖。
只有走到窗台前侧目细看,才瞧见窗台上方曾有人写过“钟表店”几个红字,只是油漆早已斑驳脱落,只留零散痕迹。

窗前一个小柜台里,琳琅满目摆着各种修表工具,柜台靠外侧的玻璃窗有了裂纹,一眼望去便知有些年头。

“你坐,他就回来。
”得知我来探求三门老街的故事,曹姨妈下楼,递给我一杯热茶。
曹姨妈是这条街上出生的,如今除了她,家里父母姊妹都搬到别处去了。

正聊着,男主人回来了,是58岁的彭光强。
“繁华的时候,这条街上有好几家钟表维修店,现在只剩下我了。
”彭光强说,现在别说做生意,这条街上的住户都不剩多少了。

▲只要有人看,彭光强便乐意演示如何修表。
伍靖雯/摄

对他来说,修表这门手艺,不仅是爱好,也是他一贯以来的支撑。
身患小儿麻痹症,十多岁他便随着湘潭一名老师傅学修表,17岁考了证,开了这家店,至此已是半生。

家里一处,他写着“自傲自主自爱自强”,字迹鲜艳。
靠着这信念,他成了家,供儿子读了大学,“儿子现在在外地打拼,比我强多了。
”彭光强大笑,乡亲常夸他教出个好儿子,这是他最大的抚慰。

也不记得是哪年起,找他修表的人逐渐少了,他又琢磨着自学修小电器、电子表,“曾有个同行拿了十多个收音机找到我,说他不会修,我一个个给他修睦了。
”提及自己的手艺,彭光强总是很骄傲,眼睛亮亮的。

▲彭光强、曹惠平两口子。
伍靖雯/摄

哪怕好久不用,但跟了他半辈子的手艺是不会老的。
只要有人想看,他就拿出修表工具,在手上翻飞自若。
彭光强给我演示,如何用一把上面有三个锥形小钉的工具把表后盖打开,“以前的表要调好角度,一压一开,现在的电子表没那么风雅了。
”彭光强说着,又把表盖合上,把工具

曾是湘江株洲段的“物流中央”

老街已老,但它镌刻着城市的年轮。

老街临江的一壁曾有一个土码头,俗称“米谷码头”,从前,各地水运过来的粮食和生活用品,在这里加工或再发往四面八方。
放到现在,这实在就相称于“物流中央”。

据资料记载,三门镇曾是湘江株洲段四大古镇之一,过去买卖兴隆,各路船只首尾相接,起航靠埠、上客卸货,一派繁忙。

码头边,也随之衍生出不少手事情坊,三门镇以加工稻米、制伞、制作玻璃器皿等出名,三门做谷米买卖的店铺曾有几十家,个中著名的有“曹万盛”等。
湘潭腹地的谷米通过三门谷米码头,经由湘江,源源运往株洲长沙乃至汉口等地。
“三门的伞,三望冲的路,霞石埠的渡……”听街上老人讲起一首民谣,但谁也不记得这是何时由何人留下的了。

老街的尽头便是三门古码头,不过此时满目多是当代化的产物。
一处市级文保单位石碑上刻着,古码头用麻石铺就,宽4米,有100余阶石级,岸边砌森石护栏。
因下贱建筑航电枢纽工程,水位上升,码头大部分浸入水中。

曾出土20万年前古人类石器

一贯没搞懂,三门镇与石三门之间的关系,这次算是摸清了一些门道。

根据株洲市地名首席专家彭雪开的研究,“三门”之得名至少有四种说法。
明朝崇祯年间的《长沙府志》录有三滩,解释“三门”因此湘江中有“三门滩”而得名;到了清代学者王闿运主编的《湘潭县志》则写有“或言水中三石如门,或言岸引有三石门……”,对这一名字的由来采纳多元说。

彭雪开此前到镇上调研记录,三门镇原来叫马草场,相传是明末清初,吴三桂屯兵衡阳反抗清朝时建筑的跑马场,后来废弃就成了马草场。
吴三桂用兵长沙失落败后,回兵湘江逆流而上,到了这里就纵火烧掉了马草场,附近村落镇也遭了殃。

民间传说,村落镇被烧后不久,人们在高峰村落创造一石山,有3个石洞状如三条门洞,当地人称之为“石三门”,以前“石三门”的三个门都是打开的,内有桌凳、柜台,人们如有困难可以从柜台借钱,但一定要如数归还。
后来当地有人牵头捐资重修被烧毁的村落镇,有人向“石三门”乞助得成,就捐建了集镇,集镇建后称为“三门镇”,但听说那次没还钱,后来“石三门”便再无钱可借了。

哪怕是传说,住在这里久了的人,大半人认为三门镇得名于高峰村落这个“石三门”,哪怕高峰村落离这里约有4公里远。

市博物馆原馆长曹敬庄供应了一条更主要的信息。
1988年6月,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株洲市博物馆考古人员在湘江左岸的三级台地上、东距湘江5公里的三门镇燕子村落六斗坡创造了一处旧石器点,从网纹红土层内采集到石刮削器一件。
后经湖南省考古研究所专家到现场稽核,确认刮削器出土于距地表2米以下的第四纪网纹红土层。
根据地层堆积年代推断,六斗坡旧石器点距今约20万年。
这便是说,20万年前,株洲地区就有了人类活动。
这也是迄今为止创造的最早的关于株洲地区人类活动的物证遗迹。

来源:株洲

审核:罗小玲

编辑:陈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