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摇拨浪鼓走街串巷的敲糖换鸡毛,到如今万商云集的国际性小商品集散中央;从一个建成区面积仅2.8平方公里的普通集镇到如今建成区面积已超过50平方公里、流淌着浓郁国际化气息的当代商贸城市,义乌的40年,成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进程的缩影,更是中国融入环球化、影响全天下的缩影。
60岁的何海美是义乌的第一代摊贩,也是义乌商贸城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她看着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自己也从一个背负着“割成本主义尾巴、投契倒把”等罪名偷偷摸摸摆摊的小商贩,做到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长。
和何海美一样,一代又一代义乌人的前赴后继,千万义乌贩子的勤恳年夜胆,换来了从贫穷到富余的困难迁徙,终极汇聚成了创业打拼的一股年夜水。
4月6日,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一区,一名外籍贩子在打电话。新京报 彭子洋 摄
拨浪鼓带来的买卖
“这是老的吗?”李克强总理问何海美。何海美赶紧说,是老的。总理笑了,将拨浪鼓高高举起:“那这是文物啦,得放到博物馆里。”这一幕被定格在照片中,何海美把照片放大,摆在店里最显眼的位置。
2014年,李克强总理拜访义乌商贸城,何海美作为商城代表之一,给总理献礼。为了这份礼物,她费尽心思,终于淘来一个老旧的拨浪鼓。她以为意义非凡,最能代表义乌商户。
浙江义乌,走街串巷的货郎担(翻拍于中国小商品城发展历史陈设馆)。新京报彭子洋 摄
“义乌人做生意的故事,还要从拨浪鼓提及。”何海美说。
拨浪鼓是义乌第一代贩子的“身份证”。从前间,义乌一带农人每年冬春农闲的时候,肩挑两个担子,手里摇着拨浪鼓走街串巷,用自家当地货的红糖或饴糖做成的糖饼、糖块,去别家换鸡毛一类的毛发。人们叫他们“糖担”。
和其他地方不同,鸡毛在义乌的历史上扮演了两个角色:商品和肥料。 义乌人多地少,尤其是东北一带,黄地皮酸性强,肥力差,人畜肥料办理不了粮食增产的问题。
为理解决肥料来源,农人们发明了用鸡毛沤肥的方法。把收上来的好看鸡毛挑出来绑成鸡毛掸子,叫卖换钱,差一些的插在稻子下面做肥料。
糖担的拨浪鼓声响遍大街小巷,伴随了几代人的发展。
上世纪70年代末期,糖担们创造,小百货比糖块更有市场,换鸡毛的效果也更好,还能从中赚点小钱。由此,糖担的命运拐了弯,而演绎这种变革最生动的场景是在廿三里。
廿三里集市是大家自发组织的。逢“一四七”上午九点到十一点开市。说是集市,实在便是供销社中间的一块空地,有四分之一个足球场那么大。人们提着篮子、背着布包,在这里交易须要用的东西。
当时义乌县政府对小百货经营态度是“上面没有开口,农人经营不支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进退两难的情形下,采纳“明管暗放”的办法来管理集贸市场的小百货经营。因此,当时经营户没有固定摊位,他们露天经营、提篮叫卖、沿街沿路摆流动地摊。
廿三里的商贩主做批发生意。糖担们从廿三里上货,走街串巷换毛发。一串串小兽皮,扎成一小把的鸡毛、鹅毛、猪鬃,货品有序排列,在别处的集市上很难见到。连鸡内金、破铜烂铁、龟底鳖壳等被视为废品的东西,在廿三里市场一亮相,也能成为抢手货。
在廿三里中学上班的王其庚须要几颗彩色珠子做教具,到市场一问,卖货的小姑娘问他要买几斤,吓了他一跳。
那时候,如果有人创造城镇的供销社里卖“电光扣子”,便是现在的有机玻璃扣子,姑娘们就会从老远的田畈丢下农活,争先恐后跑来抢走五个十个。买不到的只能抱怨自己手脚太慢,不灵通。而在廿三里市场,纽扣都是用秤秤的。
浙江义乌,第一代市场——湖青门稠城镇小百货市场当时的照片(翻拍于中国小商品城发展历史陈设馆)新京报 彭子洋 摄
“赢利这么随意马虎”
廿三里集市是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的雏形,很多义乌企业家从这里淘到了第一桶金。
廿三里集市涌现后,何海美就成了这里的第一批摊贩。她在集市上卖电影剧照和明星照片,很快就成了“万元户”。
何海美的老公在工厂上班,一个月人为只有三十几块钱,配发三十斤粮食。何海美没有事情,又是屯子户口,没有粮食配发。一家人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儿子发热,十块钱看病钱都拿不出来。
1978年,在部队当兵的哥哥回来探亲,随身带了几张古装电影《红楼梦》的照片和明信片。当时,义乌电影院正在热映《红楼梦》,一天五场,每张票卖5分钱。十年没看过古装戏的人们从小城的四面八方涌来,轰动一时。
“红楼梦这么火,要不我们搞几张照片去卖卖?”一句玩笑话,急速引起了何海美的兴趣。那时的她,正苦于找不到改进穷苦生活的办法。
但当时做生意并不是可以光明正大的事。小摊小贩处处面临“封杀”,一旦被创造,要背负着“割成本主义尾巴、投契倒把”等罪名,还要没收东西。何海美和朋友都曾受过惩罚。朋友在义乌一家大饭店门口卖煮花生,被“打击投契倒把办公室”的人创造,没收了花生。何海美也曾悄悄开过裁缝店,只开了一两个月,被人创造了,说她走“成本主义道路”,拆走了她的缝纫机头。
以是,照片洗好之后,家里人谁都不愿意去。“怕什么?我去!
”何海美把十几张照片放在信封里,往怀里一揣就出门了。她看准电影院门口的位置,让门口看自行车的小孩代卖,每张一元,两人分成。
刚刚看完电影的人意犹未尽,瞥见电影剧照,喜好得弗成。宝黛二人的照片最受欢迎,第一天开张,何海美就赚了6块钱。
这是她第一次以为赢利这么随意马虎。以前她帮别人做衣服,一天要做五件,从早忙到晚,才能赚8毛钱。《红楼梦》放了三天,何海美赚得盆满钵满,刨除洗照片的本钱和给看车人的分成,自己还剩下三十几块。
赚得最多的是在一次东阳庙会上。她带了七八十张照片,一块钱一张,大家疯抢。她跑到农人的庄稼地里,还有人追着她买照片。
到廿三里市场之后,她的买卖做得更大了。把照片按顺序排好贴在一张纸上,纸往供销社墙上一贴,背着一个小绢包站在阁下,就把客人吸引来了。
她到廿三里的第一天就赚了三十几块钱。 在廿三里的两个月,何海美家的门槛快被订货的客人们踏破了,一次订几百张的客户大有人在。她和丈夫晚上连夜洗照片,每天要忙到两三点才能睡觉。又怕别人说她剥削,不敢雇工人。
那时候,万元户都很少见, 到1980年,何海美已经有五万块存款。
1979年1月,中共中心《关于加快农业发展多少问题的决定(草案)》在各地屯子试行,《草案》明确指出:“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不得当作‘成本主义尾巴’加以撤消”。商品经济在一些地方逐步解冻,手工制品、农产品摆上了集市……
何海美也感到了变革,虽然还是要偷偷摸摸地卖东西,但已没有人再割她“成本主义尾巴”了,她开始拓宽经营渠道,什么好卖就卖什么,年历、太阳帽、手套、尼龙袜子……
何海美最早靠卖照片赚了第一桶金。当时卖的部分照片她保存下来制作成影集留作纪念。新京报 彭子洋 摄
市场来了
1982年,何海美已经做了4年小买卖,但一贯是流动摊贩,还常常被有关部门赶着跑,被没收物品。她渴望能光明正大地做生意。
一天,何海美卖的尼龙袜子被没收了。沮丧之时,她在街上看到了时任县委布告谢高华。何海美在电视里见过谢高华,就一起小跑追过去。
“谢布告,我找你有点事。”谢高华回过分,高下打量她,问什么事。何海美就把货被没收的事情讲了一遍。“我说我这个货是上海城隍庙拿来的,城隍庙都好卖,我们为什么不能卖?”谢高华点点头,说回去调查一下。
谢高华后来回忆,由于长期以来受“左”的思想影响,小商小贩常常被斥为“刁民奸商”,并被加以批驳。当时由于没有新的明确的政策出台,有关部门一如既往地对小商贩采纳禁、阻、限、关的政策和方法,但是又怎么也打不倒、关不掉、禁不住、赶不跑。农人从事“鸡毛换糖”、小商品经营,成了当时义乌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一个头疼的“包袱”。
在深入调研之后,谢高华决定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
何海美参加了那场由县政府调集全县州里干部和200多名经营户参加的会议。谢高华在会上说:农人要富余,便是要许可农人参与做生意。大家都要支持,谁也不能眼红!
谢高华说完,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何海美没鼓掌,她激动地哭起来。
1982年9月5日,在一条臭水河上,用水泥板搭起了大略单纯摊位。政府将原来流动的摊位统一集中,在街两边排成两排,让商贩们光明正大做生意。义乌第一代马路市场——湖清门小百货市场悄然开张。何海美也成了市场的第一批商户。
当时专管湖清门市场的工商所副所长徐至昌还记得,湖清门的买卖非常红火,经营户头天拿来的货,第二天保准能卖光。后来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经营大军从湖清门向新马路两头延伸。
后来,县政府增设摊位,每个摊位每年2000元租金。当时,人均月人为只有30、40元,大家都迷惑,一个摊位一年能赚多少钱,会有人乐意出这么多租金?结果出乎猜想,摊位几天就租完了。
1984年,义乌正式提出“兴商建县”的发展计策,义乌市场的发展驶上了快车道。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中共中心关于经济系统编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发展有操持的商品经济”,这给义乌小商品市场又带来了东风。
1984年12月6日,第二代义乌小商品市场——新马路市场建成,正式更名为义乌小商品市场。商户们搬进了水泥摊位,钢架玻璃瓦棚顶挡住了烈日暴雨。两年后,市场第三次迁居,移址城中路边,投资440万元,占地44000平方米,设固定摊位4096个,临时摊位1000多个,当年的市场成交额就打破亿元大关。
浙江义乌,第二代市场——新马路市场的照片。(翻拍于义乌档案馆)新京报 彭子洋 摄
浙江义乌,第三代市场——城中路市场的照片。(翻拍于义乌档案馆)新京报 彭子洋 摄
1992年,市场第四次移址扩建,第四代义乌小商品市场“篁园市场”正式建成。
那时候的篁园市场共有四层,但已经划分了各种区域。柜台陈设很像一个菜市场,每个摊位只有一米,所有的柜台连在一起,旁边两边一字摆开,连成一条街。一个客人走进来,全体市场的人都能看到。
也是在那一年,“义乌小商品市场”二次更名,改为“浙江省义乌市中国小商品城”。
浙江义乌,第四代市场——篁园市场的照片(翻拍于中国小商品城发展历史陈设馆)新京报 彭子洋 摄
4月6日,浙江义乌,现在的第四代市场篁园市场紧张为服装市场。新京报 彭子洋 摄
如何让奇迹延续
作为一个地处浙江中部山区丘陵的小城,义乌创造了奇迹。小商品市场成交额已经连续26年名列全国榜首,号称天下“小商品之都”。
但如何让奇迹延续,成为义乌这座小商品名城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
义乌是个“巨人”,但“大”却始终受制于“小”——拥有环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但市场以经营低档次、低技能含量、低品牌附加值产品为主,一贯处于家当链低端。
商户刘萍娟时候都有危急感。“义乌没有自己原创的东西,表面盛行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如果一贯不创新,早晚会被淘汰。”
不久前,她应沙特阿拉伯客户约请,前往当地进行稽核,理解客户需求,搜集当地的文化特色、民俗风情、建筑风格,探求设计灵感。
回到海内,刘萍娟根据当地建筑风格,设计了一款花纹木柄锅,沙特阿拉伯客户看到样品后,当场就下了订单,价格是同类产品的10倍。
和刘萍娟一样,很多商户开始改变产品定位,不再走低端路线,转而发展高端定制和高质量商品,也有人创出了自己的品牌。
在义乌,“转型”是常被人们挂在嘴边的词,就像走到哪儿都能看到“新丝路新出发点”“鸡毛换糖再出发”。
4月5日,浙江义乌,第五代市场-义乌国际商贸区内,何海美在她的围巾店中。新京报 彭子洋 摄
一位商户坦言,不断增长的人力本钱、来悛改兴国家的竞争、电子商务的影响、公民币汇率的压力……随时都在竞争,随时都须要变革。
一个可喜的变革是,通过加快自身转型,义乌市场已经找到一条与电子商务和谐共处的发展之路。
毛绒书包店主王许雪就尝到了甜头。她把商品照片挂在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官方网站义乌购上,很多客户看到图片专门找来进货。
如今,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像王许雪这样既坚守实体商铺,又开始考试测验电子商务的商户越来越多,线上线下领悟发展正成为广大市场商户的标配。
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董事长朱旻此前在接管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义乌小商品城正在打造数据电商平台、文创平台、“一站式”金控平台及新型供应链平台。朱旻希望通过互联网大力整合线上线下市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市场经营户节制市场供需变革、主动对接匹配目标采购商供应数据支撑。而要保持义乌核心市场的地位,入口市场则是义乌紧抓不放的一块蓝海。朱旻认为,入口贸易造就成熟后,“买环球,卖环球”也不再是一句口号。
据义乌市宣扬部门供应的数据显示,义乌现在各大电子商务平台网商账户总数超过27.8万户,个中内贸网商账户数超15万户,义乌外贸出口从2010年220多亿元增长到2017年2300多亿元,增长10倍多,份额约占全省1/8、全国1/50。
从线下到线上,从“鸡毛换糖”到“环球电商”,义乌已连续四年位列“中国电商百佳县”榜首,并获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改革亲历:
徐至昌,86岁,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的工商所副所长
1982年10月,义乌的第一代小商品市场“湖清门稠城镇小百货市场”刚刚建立不久,我调到稠城工商所当副所长,分管湖清门一条街上的700多个摊位,处理市场内的轇轕。那时候条件不好,办公条件也相称差,我们的办公室是向农人租来的一间房,只有10平米,房间里只有几条板凳、一张桌子、一张钢丝床。
那时的市场环境也不好,真的太拥挤了,每个摊主分到一块长一米、宽80厘米的石板或是木板摊位,货色就摆在上面,经营户日晒雨淋,没少耐劳,很多人的第一桶金便是在那里赚到的。我每天在市场里转悠,总有经营户跑来埋怨,要我和上面说说,弄个顶棚,盖一点东西遮风挡雨。
我只在“湖清门”待了一年。1983年,我调回佛堂工商所之后,就写了一份市场调查报告,提了12条建议,紧张讲为什么要迅速建立专业小商品市场、若何去建这个市场等等,呼吁政府采纳强有力方法。
报告写好之后,好几个同事劝我:“老徐,被打成右派的苦头还没吃够?不要冒这个险了。”我也犹豫了一阵,但还是写了。我想,这是经营户的最低哀求,我有责任为他们鼓与呼。
1984年3月15日,我把报告写好,4月15日送到县委办公室,等到4月29日,办公室主任就给我复书了。我那份报告得到了时任县委布告谢高华的重视,他在报告上做了指挥,说有关部门专门进行研究,现正处在方案、落实和行动中,鼓励我连续为振兴义乌多提合理化建议。
1984年六七月开始动工,12月6日第二代市场“新马路义乌小商品市场”就建成了,办理了马路市场带来的交通堵塞和经营户有市无场的问题。当时哀求入场经营的人多到弗成思议,开业时摊位只有1510个,报名的有6000多人。摊位严重不敷。当时就把所有通道都利用上,拆掉了一口池塘,增加到2800个摊位,每个摊位一米见方,摊主的靠背椅上都有统一定制的编号。
我看到自己提的很多建议都被采纳了,非常高兴。后来,我又写了第二个报告,表达了自己的一些意见。现在转头再看,我们工商干部当年的呼声全都实现了。
新京报王翀鹏程 编辑 胡杰 校正 陆爱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