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人、歌唱家孟于的艺术人生

饰演歌剧《白毛女》中“喜儿”一角的孟于。

从延安出发第一代白毛女扮演者的青春旧事  第1张

《从延安出发》节目中的孟于(右)。

孟于老照片。

均为受访者供图

1939年,一个十七岁姑娘怀揣着革命空想奔赴延安,成为500人《黄河大合唱》演出成员。

1942年,在集聚知识青年的延安,一场文艺事情者漫谈会像希望的东风,从延安吹向中国各地。
文艺创作要和公民群众结合起来,在延安文艺漫谈会精神指引下,越来越多随处颂扬的文艺作品呈现。

那个唱过《黄河大合唱》的姑娘,此后主演歌剧《白毛女》,增援抗美援朝前哨,将延安文艺的火种播撒在中国大地上。

这个姑娘便是著名歌唱家孟于。

今年,延安文艺漫谈会召开80周年之际,孟奶奶恰好百岁。
中心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从延安出发》第一期请到了这位百岁老人。
节目中,孟奶奶回顾人生故事,将我们带回那个激情澎湃的延安。

在延安启蒙

在节目录制现场,百岁高龄的孟奶奶随口哼唱起抗日救亡歌曲,不雅观众无不心潮澎湃。

她对歌唱的热爱和对革命的激情亲切,要从少年时期提及。

九一八事变后,社会议论激愤。
在祖国西南的成都城里,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
“学校组织了救亡宣扬队,唱抗日救亡歌曲。
”还是中学生的孟于生就一副好嗓子,深受革命氛围影响,积极参加宣扬队,走上成都街头唱歌。

孟于父亲不喜好女儿抛头露面、在大街上又哭又唱,拦阻她参加救亡宣扬活动,但没有什么能够阻挡这个注定要在舞台上发光的姑娘。

中学时的孟于,在抗日救亡活动中,认识了许多进步的同学。
“一个从延安回来的男同学跟我们讲,延安从早上起来便是歌声的海洋,大家在一起唱革命歌曲,学习马列主义,打成一片。
”聊起延安,孟奶奶影象犹新,“以是我当时齐心专心神往到延安去。

不但是孟于,延安,是当时许多年轻人共同的“空想之所”。
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举国高下同仇敌忾,投身革命的激情亲切空前飞腾。
一批批有志青年从各地奔赴中共中心肠点地延安,个中不乏满怀空想和激情的文艺事情者。

1939年,孟于越荒山、斗狼群,历经千辛万苦抵达延安,进入中国女子大学(后并入延安大学)。
1940年2月,在延安中心大礼堂,冼星海指挥500人的合唱团,完成了《黄河大合唱》演出。
这次演出之后,孟于又从中国女子大学考入了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

“所有人都站起来,鼓掌!
喊口号!
音乐会散了走到院子里,周围一片漆黑,每个人都还沉浸在音乐里,不说话。
”孟于还记得演出结束后内心的震颤,她是合唱团一员。

“我们的乐队有几把小提琴,都是同道们背到延安的。
有几把二胡,有一支笛子,还有一个小小的手风琴。
”如此激荡民气的演出,却只有有限的几样乐器赞助演奏。
缺,就“自己创造”!
“没有低音乐器怎么办?后来用了一个洋油桶,装上一个把,安上几根弦,就做成了一件低音弦乐器。
”演出便是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完成的。

但任何困难都抵不住热爱。
演出前,冼星海辅导合唱团排练。
“有一次唱到《黄水谣》的时候,有一个女同学唱得不对,星海同道就给我们讲解,作为文艺事情者,在唱歌的时候要有内心天下和情绪。
他还作了示范,唱到‘向着全天下劳动的公民,发出战斗的警号’的时候,星海同道由慢到快重复了五次,哀求大家发自肺腑地呼号出最雄壮的声音。
”这次演出改变了孟于对音乐的认识,“我第一次认识到音乐的伟大,有情绪,有精神。

孟于在延安得到了音乐的启蒙。
当时,除了冼星海、光未然,还拥有丁玲、萧军、艾青、吕骥等著名文化人的延安,虽然物质匮乏,但精神是富余的。

演唱“白毛女”

1942年5月,酝酿许久的延安文艺漫谈会在毛泽东主持下顺利召开,“我们的文艺,是为最广大的公民做事的。
”“文学家艺术家,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
”毛泽东在会上提出的文艺事情理念为文艺事情者指明了方向。

孟于说:“毛主席讲话往后,我们开始学秦腔、学眉户(戏)、学扭秧歌,男同学打腰鼓。
”文艺学习也越来越“接地气”。

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漫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辅导下,1944年到1945年,鲁艺根据西北战地流传的一个民间故事,集体创作出歌剧《白毛女》。

这是中国新歌剧发展史中第一部真正建立在自己民族腔调根本上、深刻反响当时社会阶级斗争的现实主义大型歌剧。

在鲁艺期间,孟于亲眼见证了《白毛女》创作的困难。
“我们音乐系的同学张鲁参与了《白毛女》选段《北风吹》的创作。
”当时的延安物资匮乏,张鲁在创作期间不得不向孟于借灯油才完成作品。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屈膝降服佩服,抗日战役取得了胜利。
中共中心决定将鲁艺迁往华北、东北等地,延安的文艺事情者也陆续“播撒”到全国各地群众中去。

9月20日,孟于跟随华北文艺事情团,从延安一起来到解放区张家口。
11月,华北文艺事情团与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联合将歌剧《白毛女》重新修正加工,孟于和王昆等人成为第一代“喜儿”的扮演者,在张家口公民戏院连续公演30多场,创造了3天演出6场的最高记录。

孟于记得,在怀来一次慰问部队的演出中,“演到杨白劳被地主黄世仁逼去世的时候,台下好多人泣不成声。
末了演到斗争地主黄世仁时,有一个战士激动得忘却了是在看戏,喊着‘黄世仁太可恶了,我崩了他’,端起枪就要向‘黄世仁’冲去。

为了能将喜儿的真情实感演绎出来,孟于多次参加土改,体会农人的酸楚苦辣。
“开始演得不好,后来常常给农人演出,听农人的故事,受农人思想感情的传染,就演得活了。

跟随文工团,孟于转战张家口、正定等华北多地,在歌剧《白毛女》中扮演喜儿,还演出过《血泪仇》等其他随处颂扬的延安期间创作作品。

生平践行延安文艺漫谈会精神

1949年10月1日,是中华公民共和国的大日子,也是孟于永久忘不了的一天。

前一天,孟于刚从匈牙利返国,作为民族青年代表团的一员赴匈牙利演出,为祖国争得国际名誉的自满感未消,第二天就听到了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发布中华公民共和国成立的,她百感交集。
“太高兴了!
我记得,返国往后,当我瞥见中华公民共和国的国旗在开国大典那天升起来的时候,那眼泪直往下流,毕竟,革命来之不易……”

怀揣着不熄的革命激情亲切,新中国成立后,孟于演出不辍。

1951年,孟于参加了第一届中国公民赴朝鲜慰问团,到抗美援朝战役前哨650高地,为志愿军演出。

演出就在一块山坡平地上进行,“我们演一下子,就听到两声枪响,赶紧熄灯,直到听到头顶飞机飞过去了,便是三声枪响,灯重新亮了,演出连续。

战役前哨物资匮乏,慰问团还有睡在树林里的经历。
孟于记得,“我们就穿着棉大衣,枕着挎包,直接躺地上睡。

虽然条件艰巨,在当时留下的照片里,身躯娇小的孟于依旧笑颜残酷。
她给战士们演唱了《慰问志愿军小唱》。
战役结束后,曾有志愿军战士在报纸上写道:那首《慰问志愿军小唱》,唱得我不由自主地热泪盈眶。

从抗美援朝前哨回来之后,1952年,孟于参与组建了中心歌舞团。

新中国成立伊始,在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下,中心歌舞团承担起国际文化互换的重任,成为中外文化互换的青鸟使。
歌舞团出访过80多个国家及地区,为匆匆进天下各国对中国的理解和友情作出卓越贡献。
在中心歌舞团期间,从独唱演员到歌舞团副团长,从出访演出到培植壮大歌舞团,孟于一贯事情到退休。

退休后的孟奶奶也没有闲着,组织“文化部老艺术家合唱团”去各地演出;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文化节目,向一代又一代人讲述从延安开始的故事。

时至今日,孟奶奶依然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漫谈会上讲话的精神满怀深情。

今年,为纪念延安文艺漫谈会召开80周年特殊方案的《从延安出发》节目,向孟奶奶发出约请。
虽年至百岁,精力有限,孟奶奶仍欣然赞许参与节目录制。
节目中,忆起革命往事,孟奶奶目光炯炯、眼含热泪,令人动容。

延安文艺漫谈会精神已经融进孟奶奶的血液,她希望新一代青年文艺事情者“能够创作出更多展现公民生活的文艺作品”。

“用精神传承精神、用崇奉传承崇奉”,该当是青年追寻者们的共同回答。
( 蒋彤)

来源:新华逐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