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是中国当代著名墨客贺敬之的代表作之一,它抒发了墨客1956年重回阔别十余年的延安时的激动与喜悦之情,赞颂了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贡献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变革。
“几次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随处颂扬的诗句在几代人中深情传唱,它之以是能打动无数读者的心灵,就在于它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朴拙情绪和对延安精神的礼赞。
“回延安”已成为一种主要的精神象征,提醒中国公民念念不忘初心,矢志永久奋斗。

贺敬之《回延安》手稿,1956年3月9日作于延安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浮屠山  第1张

他的作品不再表现“个人”的感情,而与民族、与时期领悟在一起,走入了广大公民群众和广阔的社会生活《回延安》是对圣地延安的歌颂,也是对革命精神的礼赞

1956年3月,32岁的贺敬之赴延安参加团中心组织的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这是贺敬之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次回延安。
不同于雪花纷飞的北京,飞机进入了无边的黄土高原,看见窗外奔驰的滔滔延河,贺敬之的心紧张得缩成了一团。
近乡情更怯,他曾在延安生活了整整6年,是延安公民黄澄澄的小米把他养大。
(丁七玲:《为时期放声歌唱——贺敬之传》)

1938年,14岁的贺敬之离开硝烟炮火中的家乡台儿庄,踏上追寻革命与真理的道路,他追寻已内迁的学校,辗转了大半个中国。
在“保卫大武汉”失落败后,学校又迁往四川。
学生们跟随学校一起走,一起探求着救国之道,目睹了日寇的残暴与国民党军队的无能。
贺敬之看到山河破碎、满目疮痍,也看到了国民党军队的悲观抗战和一些弊端。
贺敬之的思想在1939年发生了变革,这时候他从报纸上看到了平江惨案与确山惨案的发生,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办事处被国民党特务捣毁。
在这种情形下,贺敬之与其余三位同学毅然踏上了北上延安的道路。
他们走了一个多月,沿着川陕公路,穿过偏僻的小道,一起碰着不少困难险阻,乃至还迷了路,末了到达西安八路军办事处驻地七贤庄,后来贺敬之在一首诗中写道:“去世生一决投八路,阴阳两分七贤庄。

1940年,贺敬之终于到达延安。
在延安,贺敬之进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941年入党。
1945年,21岁的贺敬之参与创作了新歌剧《白毛女》,是剧本的紧张执笔者。
此外,贺敬之还创作了《南泥湾》等至今传唱的歌曲的歌词,迎来了他创作生涯的第一个辉煌期间。
可以说,在延安受到的革命与文学的教诲奠定了贺敬之生平的底色,也让他对延安产生了犹如再生父母般的深厚感情。
在去延安之前,贺敬之只是一个仇恨日本帝国主义的少年,他关心国家的命运,想要打垮日本鬼子,但是并未找到抗日救亡的道路,正是延安教诲了他,让他走上了革命之路。
在延安,贺敬之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天下不雅观、人生不雅观与代价不雅观,从一个爱国者成为了一个革命者,成为了“中国革命文艺发展新阶段的一个小兵”。

抗日战役胜利后,1945年底,国民党军队在胡宗南的指挥下进攻延安,按照党中心的支配,鲁艺等文化机构经张家口进入华北地区,贺敬之从此离开了延安。

10年之后,中国革命已经取得了胜利,社会主义培植高潮正在到来,贺敬之在这个时候回到其革命与文学生涯的出发点延安。
从五里铺到南关的河滩上,热闹的锣鼓唢呐声响了起来,头扎洁白的羊肚子手巾、腰系紫赤色腰带的男女老少,扭起了陕北大秧歌,他们是欢迎贺敬之一行的延安公民。
贺敬之欣喜地创造,认识的延安已旧貌换新颜:杜甫川上,架起了宽大的钢筋水泥大桥;南关大街两侧是一排排的百货店、新华书店、饭铺、公民医院……新旧社会的强烈比拟冲击着贺敬之的心灵,终极凝集为这首随处颂扬的诗歌《回延安》。

《回延安》最初揭橥于《延河》杂志1956年6月号

其实在回延安之前,贺敬之并没有想要写诗,而只是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新闻宣布,以是他先后给《中国青年报》写了宣布《绿色旗帜下的赤色高潮》、散文《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
青年造林大会结束那天,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大家让贺敬之出一个节目。
贺敬之想了一下就答应了,表示将用信天游的办法写几句诗。
对付这次回延安,贺敬之后来在2013年重回延安时,曾回顾说:“《回延安》这首平凡的诗对伟大的延安来说无关宏旨,巍巍宝塔山不是靠这首诗扬名的。
不过对我个人来说,它确实是我的心途经程和创作进程中的一个主要的印记。
1956年我参加了由团中心组织的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离去十多年的延安。
会议期间,我和代表们参不雅观了党中心当年在延安各处的旧址,在杨家岭山头上种了树,又探访了母校鲁艺所在地桥儿沟的干部和乡亲,十几天来一贯心情激动,确实是感到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大会结束前要开一个联欢会,我准备用‘信天游’的形式唱出这次重回延安的感想熏染。
延安的三月还很冷,夜间一边哼唱着一边写,一边激动地流着泪,不觉中感冒嗓子失落声了,不能上台朗诵,回来就在文学刊物《延河》上揭橥了笔墨稿。

收录《回延安》的贺敬之诗集《放歌集》,1959年初版,1972年第二版

关于《回延安》的揭橥,还有一则小插曲。
郭强当时是西北公民广播电台的,被安排与贺敬之住在一个宿舍,“几天后,两个人比较熟习些了,郭强问贺敬之到延安后写了什么大作。
墨客风趣地说,只有几首‘小作’,还是陕北民歌信天游,是老调子了,正在改。
郭强趁热打铁,向他索稿,说:‘信天游更好,我们广播电台可以请人朗诵,还可组织文工团的歌唱家演唱。
’贺敬之听了,欣然应诺。
大会闭幕后,郭强回到西安。
对《回延安》这首诗,他一壁请话剧团著名演员张痴同道朗诵,一壁准备请刘燕萍同道用信天游演唱。
但谁能料到,他的播出操持竟然没有得到主编的批准。
西安《工人文艺》编辑杨小一同道看了《回延安》诗稿,大加讴歌,连声称好,他拍着胸脯说:‘你先不要送《延河》,让我们《工人文艺》揭橥!
’隔了几天,郭强向他打问情形,他悻悻然地说:‘我们的头头,也是有眼无珠,我和你一样,做不了主,送《延河》吧!
余念是墨客,他们识货!
’余念即墨客玉杲,当时是《延河》的副主编,经郭强打电话联系,他让立即把稿子送去,接着编辑部来电话表示:‘好!
他们不发我们发!
’”(《贺敬之〈回延安〉创作及揭橥始末》)。
就这样,《回延安》在被一家电台和一份刊物谢绝之后,终于在1956年6月号的《延河》杂志上揭橥了。

他的作品不再表现“个人”的感情,而与民族、与时期领悟在一起,走入了广大公民群众和广阔的社会生活

《回延安》抒写了墨客回到阔别十余年的延安时的喜悦之情,赞颂了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贡献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变革,措辞淳厚,感情朴拙。
全诗共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写墨客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与亲人相见时的愉快。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写出了墨客内心激动的感情。
第二部分,墨客追忆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表现了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终年夜”“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墨客赋比兴结合,表现了墨客对母亲延安的感激和怀念。
第三部分,墨客描述了与亲人见面团圆的场面,表达了相互间深厚的情意。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第四部分,描述延安新貌,赞颂了十余年来延安的巨大变革。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了美好的来日诰日。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整首诗歌以夸年夜的手腕、豪迈的感情,抒发了对延安母亲的眷恋。
这是墨客接管民歌而创作的一篇精良作品,以信天游的形式赞颂延安,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回延安》揭橥后,很快就在诗歌界与社会各界引起强烈的反响,墨客臧克家说:“这是解放以来我最喜好的一篇诗,恐怕也是贺敬之同道的最有代表性的一篇诗。
每次读它的时候,我总想起杜甫的《赠卫八处士》。
我想这是有情由的。
这两篇精良的诗,都是久别相逢抒写胸臆的。
情绪的憨实朴拙,艺术造诣所达到的境界,都可以比较拟。
当然,《回延安》的气氛与情调和《赠卫八处士》是截然不同的。
前者是在极度的欢快字行间闪耀着希望的金光,而后者却不胜伤感,读后令人为之黯然。
”他将《回延安》与杜甫流传千古的《赠卫八处士》相提并论,足以看出对这首诗的推崇与讴歌。
这首诗也很快被收入中学语文教材,成为诗歌的经典作品,参与塑造了几代中国人的诗歌觉得与文学觉得,在中国文学与中国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956年3月重回延安的贺敬之(左)与延安桥儿沟支书赵步喜(中)资料图片

《回延安》开启了贺敬之创作生涯的第二个辉煌期间。
在1940年到达延安之前,贺敬之的诗歌表现的是知识分子式的忧郁和憧憬,但是经由延安期间《白毛女》《南泥湾》等作品,贺敬之找到了革命与历史的主体,他的创作形式也从以新歌剧、歌词为主再次转变为以新诗为主,进而形成了新的诗歌艺术风格。
从《回延安》和《放声歌唱》开始,贺敬之创作了《西去列车的窗口》《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桂林山水歌》《三门峡—装扮台》等诗歌史上的经典作品,代表着一个时期的最强音,在文学界引起了震撼,强烈地震撼着那个时期青年的心灵。
在这个期间,贺敬之褪去了知识分子气息与学生腔,他诗歌的主题、题材、色调、格调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经历了中国革命的洗礼之后,他已发展为一个新的抒怀主体。
从早期诗歌创作到《白毛女》《南泥湾》,再到《回延安》和《放声歌唱》,我们可以看到贺敬之融入公民大众的过程,他的作品不再表现“个人”的感情,而与民族、与时期领悟在一起,走入了广大公民群众和广阔的社会生活。

《回延安》的诗句被镂刻在延安宝塔山山脚的石壁上资料图片

1942年《在延安文艺漫谈会上的讲话》揭橥之后,艾青、何其芳等墨客开始借鉴民族、民间与民歌资源,走向了民族化和大众化的创作道路,但是如何将墨客的个性与新诗的大众化结合起来,是很多墨客探索而未能得到办理的问题。
贺敬之及其《回延安》《放声歌唱》等作品的涌现,可以说是新诗民族化大众化探索的一个高峰,在《回延安》中,贺敬之借鉴了信天游的形式,但又摒除了其俚俗气息,既是墨客的个人创作,又没有新诗的文人气息,仿佛长在野外里的一株庄稼,是那么自然而朴拙;《放声歌唱》等政治抒怀诗借鉴了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体,但我们丝毫感想熏染不到生硬的译诗的气息,相反,这些诗歌对当代汉语的节奏、韵律、气息的出色利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极大地拓展了当代汉语的表现能力与范围。

如今重读这首诗,可以重新启示我们关于中国诗歌发展道路的思考。
在新时期,中国新诗既要借鉴当代西方诗歌的履历,也要继续中国传统文化的文脉,更主要的是,要从当代中国对付新诗的民族化大众化的探索中汲取历史履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找到中国履历新的美学表达办法。
在这方面,贺敬之及其《回延安》无疑可以给我们以启迪。

《回延安》是对圣地延安的歌颂,也是对革命精神的礼赞

《回延安》之以是能打动无数读者的心灵,就在于这首诗表达了对延安与延安精神的赞颂,这既是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歌颂,也是对中国革命的礼赞。
这种赞颂是作者从内心流淌出来的,以是它的情绪表达才那么亲切自然,同时又那么具有崇高的阳刚之美。
这首诗不仅打动了当时的读者,也打动了一代代读者。

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时任中共中心政治局常委、中心布告处布告的习近平同道曾谈道:“我是在延安入的党,是延安养育了我,培养了我,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就像贺敬之那首《回延安》的诗里所描述的:我曾经几次回梦里回延安。
我期盼着在一个得当的时候,能去陕西再去看看延安,向老区公民学习,向陕西的各级干部学习。

延安啊延安(中国画)郑山麓作

贺敬之没有忘却延安公民,延安公民也没有忘却贺敬之,《回延安》中的名句“几次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如今已被镌刻在延安的宝塔山下,向人们提示着对延安精神与中国革命的深情与神往。
而当贺敬之再次回到延安时,更是受到延安公民的热烈欢迎。
“掌声耐久不息。
好久没有听到如此诚挚热烈的掌声了……2001年阳光明媚的5月,回到延安的公民墨客贺敬之,就处在这样的掌声之中。
谁能说得清,76岁的老人,当他面对掌声雷动的场面,面对诚挚而热烈的人群,面对那海潮一样平常的激情,离他是那样的近,你起初从他老年人沉着的脸上彷佛看不出什么变革,你从那眼镜片背后的目光中,却看出了他胸中燃烧着激情,墨客克制着自己,表面显得那样的沉着,一个慈祥而坚毅的老人,荣辱不惊地端坐在那里望着人群,只是嘴角微微地抖动,显示他迫切地等待掌声落下……”(忽培元:《〈回延安〉的墨客回来了》)

但是面对大家对这首诗切实其实定与赞颂,贺敬之仍保持着复苏与谦卑的态度,他在谈到创作《回延安》的心得与感想熏染时说:“我这首诗之以是引起读者共鸣并流传下来,只能说是由于写了我人生经历中对‘母亲’——延安、党、祖国的真情实感,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声音。
”他又说:“比起当年鲁艺的师长们和老同学们以及从延安出去的广大干部,无论在文艺创作或其他事情上,自己的贡献都很少,每次回忆起来总是深感愧疚。
不过,当想到全体延安,想到这个名字标示的伟大历史内容和辉煌古迹,却不能不永久为之骄傲。
想到作为它军队中当年的一名小兵和本日还活着的一名老兵,我不能不感到无比荣幸。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贺敬之自觉地将自己归为革命军队中的一名“小兵”和“老兵”,现在贺敬之已经95岁了,但仍旧“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保持着一个人民墨客的本色。

如今,间隔这首诗最初创作的1956年,已经由去63年了,当年贺敬之和西北五省(区)的青年在杨家岭上所栽种的那些小树苗,早已长成了参天算夜树,而他创作的这首诗歌也代代相传,将永久铭刻在中国人的影象之中,不断启迪着我们在新时期要继续延安精神:不忘初心,连续前行!

《光明日报》(2019年05月31日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