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脱胎漆器#​#福州头条#​#中国工艺#​

沈绍安兰记山水人物小梅瓶(布胎)(沈绍安漆艺博物馆供图)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福州漆彩之光 汽车知识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

窈窕深谷,时见美人。

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柳阴路曲,流莺比邻。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纤秾》

“漆”,原为河流名称,如今叫漆水河,是陕西渭河北侧的一级支流,渭河是中原母亲河-黄河的支流,漆水河上游至今仍产野生漆树,漆水河流域听说是中原之祖黄帝的生活区域。
《国语.晋语》曰:“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姬水,就在漆水河下贱,姜水是如今的沮水河,漆水河边还有新石器时期遗址。
《诗经.大雅》有云:“绵绵瓜瓞。
民之初生,自土沮漆。
古公亶父,陶复陶冗,未有家室。
”“土”通“杜”,指杜水,漆水和沮水系杜水的支流,古公亶父,是历史上强大王朝西周文王的祖父,曾在漆沮河一带居住。
《诗经.小雅》曰:“漆沮之从,天子之所”。
可见,历史上的漆沮河流域是中原文明的发源地。

漆树

我们认识的漆原为“桼”,意思是从树木而来的汁液,如水点而下也,木汁可髹物。
本日我们称天然采集的漆为“大漆”、“土漆”、“生漆”、“国漆”(均为本文所指之漆)。

割漆

后“漆”取代“桼”沿用至今,是否和漆水河之源盛产漆树有关?虽说漆树在我国除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等寒冷之地外大部分省区域均有分布,可论及漆和中原文明的关系,我想这样的推测也是不无道理的。

漆的黑和宣纸的白(张耀鑫作)

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喜好漆呢?大概也和我们传统文化有关。
词语“乳胶似漆”,点出了漆的特色,强大的粘附力,乃至可以用来修复器物,如金缮。
实在漆更强大的特色在于它的耐腐、耐磨、耐酸碱、耐热、耐溶剂、隔水、绝缘性好等特性,生漆中的漆酚含量越高品质越好,乃至漆树籽榨油可食,漆叶可入药,能驱虫,这些特色与中国人的某些特性相似,崇尚联络,刚强坚韧,温厚原谅。

金缮建盏(罗常征作)

刚从漆树采割的生漆为乳白色胶状液体,打仗空气后变为褐色或栗壳色,变干后的漆膜呈玄色,“漆黑”一词道出漆特有的色彩,玄色,在中华文明史上代表着严明、持重,《千字文》有“天地玄黄”之说,“玄”即黑,代表天,汉代以前,玄色代表地位和尊贵,是王公贵族的颜色,所谓“乌纱帽”,“乌衣巷”是也。
生漆液加入其他天然矿物颜料如朱砂,变朱漆,朱漆光荣纯洁,沉稳古朴,耐久不变,赤色更代表着尊贵,寓意吉祥。
黑漆和朱红是漆器中的传统底色。

堆漆(胡文平作)

由大漆保护的器物,色彩蕴藉深邃,醇厚内敛,持重瑰丽,韶光越久越温润。
既不怕虫蛀,也不受温度影响,因其通透性好,更能展现器物的天然之美。
以是人们都说漆才是真正的涂料之王。

生漆让人敬而远之。
在南方乡下住过的人大概都有过被大人警告阔别漆树的经历,漆“会咬人”,由于欠妥心就有可能会让你全身发痒,痛楚不堪。
殊不知漆是自然界赏给我们极好的礼物,是中华民族宝贝。

漆的利用范围极广,可上至军工航母化工,也可下至百姓餐桌茶具。
本日如果你走进综合阛阓、街边小店,你却看看不到它的身影,只有到博物馆、展览厅、漆器作坊才能见到由天然生漆制作的器物,最主要缘故原由便是漆器为手工制作,工序多,历时长,没法工业化量产。

髹金漆镂雕古建筑构件

收藏在大英博物馆的汉代漆鞘铁剑,是现存唯一无缺的汉代宝剑,因漆鞘的保护历经千年而保存于世,至今让人惊叹不已!

汉代漆鞘铁剑(藏于大英博物馆)(网络图片)

很多人知道的《髹饰录》,(“髹”音同“休”,意为把漆涂在器物上)是现存唯一的中国古代漆工专著,作者为明代漆匠的黄成大约在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撰成。
徽州(今安徽)新安人。
黄成平生不详,研究者不多,好在留下了绝世作品《髹饰录》和一些漆器经典。

《髹饰录》总结了古人和黄本钱人的履历,全面先容了髹漆的各个方面。
后在来日诰日启五年(1625年)又经嘉兴西塘名漆匠杨明逐条作注,丰富了内容,并撰写了媒介。
全书分乾、坤两集,18章,186条。
《乾集》讲制造方法、质料、工具及漆工禁忌等,《坤集》紧张讲漆器分类及各个品种的形态。

《髹饰录》曾失落传,被著名学者、政治家、实业家、古建筑学家、收藏家、爱国人士朱启钤(1872-1964年)在日本创造,费尽心机从日本蒹葭堂(存有手写孤本《髹饰录》)托朋侪抄一副本,并于1927年刻版付印,朱师长西席的生平是一个传奇,他创造了中国建筑史上的第一个民间团体- 中国营造学社,任第一任社长,梁思成、林徽因、李四光都曾是学社的成员之一 ,晚年捐献了大量字画、瓷器等文物收藏品,这样的人不应该被遗忘。
他的学生王世襄对《髹饰录》作了最好的解读。

王世襄(1914-2009年),号畅安,祖籍福州,著名学者和文物鉴赏家。
燕京大学学士、硕士,1943年在四川李庄任中国营造社助理研究员。
曾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馆长、文物博物馆副研究员、文化部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员、文化部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王世襄师长西席学识渊博,研究范围广泛,涉字画、家具、髹漆、竹刻、音乐等,著有《髹饰录讲授》、《中国古代漆器》等多部专著。
王世襄师长西席写《髹饰录讲授》,从1949年开始,到1983年出版,历时34年。
著名字画家、教诲家启功(1912-2005年)师长西席曾言王师长西席作品“一页页,一行行,一字字,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注脚”。

王世襄师长西席在《中国古代漆器》中依据《髹饰录》及古代漆器存留的情形,将漆工艺分为十四类,即一色漆器、罩漆、描漆、描金、堆漆、填漆、雕填、螺钿、犀皮、剔红、剔犀、款彩、戗金、百宝嵌。
个中雕填包括戗金细钩描漆和戗金细钩填漆,螺钿包含螺钿加金银片、嵌螺钿描金及镌甸,剔红附以剔黄、剔绿、剔黑、剔彩等几种雕漆。

明 戗金填漆龙纹六屉箱(王世襄师长西席旧藏)

纵不雅观漆器的历史,从八千多年的一把弓柄,到新石器时期的一个大略朴实的红漆木碗,到用彩绘和镶嵌作装饰的商周漆器,战国时就极为繁盛,衣食住行中处处可见漆器的身影:饮食、家具、文具、乐器、兵器、交通工具、丧葬用具等。
战国期间,漆器的胎骨除木胎外还有夹纻胎、皮胎和竹胎,品种增多,乃至还有雕刻器物作为漆骨,涌现了雕刻艺术和漆工艺术的结合作品。
考古创造的彩绘漆器,色彩丰富,尤其是金、银的利用,标志技法的发展,此时的漆器多在木胎上直接髹漆,后来还创造有漆奁为木胎刷灰后再涂漆加朱绘,还有在木胎上贴编织物再涂漆的器物。

夹纻胎便是从在粘贴体例物上刷漆演化而来,构成纯用漆和编织物的胎骨,比木胎更为轻便,也便是现在通称的“脱胎漆器”。
1982年在江陵马山砖厂战国中晚期墓创造15件漆器中的盘,均为夹纻胎。

1976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墓葬群考古发掘出180多件的秦代漆器,刷新了过去认为秦代漆器的认识,有保存较好的描漆圆盒,个中有兽首凤形勺,造型奇特,具有浓厚的楚文化色彩。
彩绘是春秋战国以来漆器紧张髹饰技法,线条流畅随意,颜色以红、黑为主,纹饰有动植物、自然景象和几何图形。

云梦睡虎地秦墓彩漆凤形勺(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汉代,朝廷有设置并监管的官设漆器作坊,制作最好的漆器,漆器的实用与都雅并存,取代了青铜器皿成为生活用具的主流。

马王堆汉墓装扮奁(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1、3号墓发掘出土500件的西汉漆器,数量多,造型精美。
特殊是漆器器形,“大小具备,新颖风雅”(王世襄语,下同),有漆盘六个从小到大叠放,最大的直径达73.5厘米,高13厘米,小型器物精细机动,“它们多数用夹纻胎或夹纻与木胎相结合,以是能作做得如此风雅准确。

仿马王堆汉墓装扮奁(袁师永作)

汉承秦制,彩绘仍是主流,这期间的漆工匠人虽未创造有记载文献,但有的在漆器上会铭刻参与制作工匠的名字,西汉晚期开始盛行镶嵌工艺。

马王堆汉墓漆器(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王世襄师长西席认为,西汉往后的漆器,只有扬州一带的东汉早期墓中出土的比较精美,此后出土漆器不仅数量大减,质量也低落,这紧张与陶器工业发展有关。
南北朝佛教兴盛,大造佛像,供人膜拜,乃至要抬着佛像出行巡游,体型巨大而分量轻的夹纻像就应运而生了。
但是技能哀求很高,除了佛像体型,还有衣褶,面部表情等仪容仪表。
这个期间堆漆技法进一步提高了。
戴逵、戴颙是代表人物,以善造夹纻像有名于世,“艺术家和漆工的结合推动了漆工艺的发展”。

唐 金银平脱琴(藏于日本正仓院)

到了唐代,手工业文明高度发达,漆工艺理应也更加成熟,涌现了嵌螺钿和金银平脱工艺,但考古创造的漆器不多。
唐制六弦琴,是这期间漆器代表,漆色为栗壳色(即紫褐色),木胎有较厚的漆灰,并调入鹿角沙屑,闪烁可见,琴身年久因胎骨和漆层的涨缩涌现裂纹,即“断纹”。
“有断纹的古琴,声音更加松透幽美”。
唐代有密陀绘漆器,即用密陀僧(一氧化铅)调油绘成的漆器。

犀皮仿古琴(林新晶作)

“平脱”漆器在唐代最盛行,即嵌金银箔花纹又镂刻雕凿,华美精美,显示了唐代的时期色彩。
唐代也有了犀皮漆器,犀皮工艺,即在漆面上作出高低不平的地子,间隔上多层色漆,末了磨平而涌现的花纹。
唐代即有雕漆技能,但传世的唐代雕漆作品极少,唐代的夹纻造像漆艺技能很高,可以制作高大的造像作品。

唐 夹纻金漆菩萨造像(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宋代,河北的定州、湖北的襄阳、江苏的江宁、浙江的杭州、温州都是漆器制造中央,镶嵌工艺日臻成熟。

宋 剔犀宝相花纹漆盘(网络拍卖展示图片)

这个期间的漆器“朴质无文与雕饰富丽交相照映”。
最盛行的是一色漆器,少纹饰,反响了追求自然简洁、素雅的宋代文化。

宋 黑漆素面圆盘(网络拍卖展示图片)

本日的日本人喜好的贵重漆器之一仍是朴素无华的一色漆器,比如净法寺漆碗,作为招待贵客利用。

净法寺漆碗(图片来自“客不雅观日本”)

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建成的浙江瑞安慧光寺塔,创造了用堆漆作装饰的经函和舍利函,外函用漆灰堆出佛像、神兽、飞鸟、花卉等花纹,并嵌小珍珠。
嵌螺钿是宋代的又一主要漆工艺,南宋已盛行用螺钿来做多种漆器了。
螺钿,指的是用贝壳磨成的各种薄片嵌在漆器表面后再髹漆推光。
宋代的螺钿技法乃至传到了朝鲜。
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期间福建已能制作薄螺钿的桌面屏风,显示出了福建有很高的漆艺水平(记载于周密《癸辛杂识.钿屏十事》)。

宋代,雕漆技艺虽在唐代就有,但确却是在宋代兴起的。
雕漆,即在木胎上层层髹漆,达到一定厚度时,再行雕刻,像浮雕,层次分明,可分为剔红、剔黄、剔黑、剔绿、剔彩、剔犀等。
传世的雕漆作品紧张有剔红、剔黑、剔犀。
因饮茶办法点茶的奢华之风,还有精美的剔犀漆盏托。

南宋剔犀屈轮纹盏托(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元代漆器工艺有平漆、嵌螺钿及雕漆,留给众人的漆器中最出名的是戗金、螺钿和雕漆,有的漆器上的花鸟云纹,像工笔画一样精美。
雕漆技艺达到历史顶峰,一样平常为锡胎和金银胎,品种以盒为主,堆漆肥厚,花纹丰硕圆润。

元 雕漆快意纹喷鼻香盒(网络拍卖展示图片)

这期间江南比较富庶,嘉兴成为漆器生产中央,不少西塘漆工名匠留下了历史记录。
因朝廷重视,元代的手工业工匠的地位有所提高,“名匠辈出,艺臻绝诣”,如张成,杨茂、杨汇漆工。
元代漆器也远销外洋,如日本博物馆就藏有不少元代戗金漆器。

元 雕漆云鹤牡丹纹方盘(网络拍卖展示图片)

明代,随着商业市场的繁荣,外洋贸易比较兴盛,手工艺也达到壮盛,明代也是漆艺大发展的期间,髹饰品种增多,镶嵌工艺也更加博识,杨明在《髹饰录》媒介“今之工法,以唐为古格,以宋元为通法,又出国朝长厂工之始,制者殊多,是为新式。
于此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矣”。
漆匠们不知足于旧有之法,推陈出新,乃至还借鉴外洋漆工的履历,如明朝期间长崎作为日本唯一开放的港口,因间隔福州近,福州大批漆艺匠人前往谋生,间接地互换了漆艺。
听说郑和七次下泰西前,都在福州长乐港口停泊补给,大量采购福州及周边的漆器、瓷器和茶叶等特色物品。

明晚漆黑漆百宝嵌婴戏图官皮箱(网络拍卖展示图片)

然而,翻翻明宋应星(1587-1666年)的《天工开物》,号称“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却没有有关漆艺的记载,是不是有点奇怪?或许此时漆器已逐渐衰落了,只有有钱有闲的人买得起,毕竟随着陶瓷工艺和工业的发展,比较漆器制作的永劫光本钱和小产量,陶瓷等生活用品更加适用且随意马虎得到。
漆器大概只有在宫廷定制和艺术品中,成为小众产品。

清乾隆 剔红三事—夔凤纹炉(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康熙到乾隆期间号称“康乾盛世”,特殊是乾隆朝“百工炫巧争奇,料不厌精,工不厌细”,漆器也不例外 ,宫庭漆器作品精雕细琢,极尽繁复,品种增多,“除盘、碗、盒匣外,还有制造小型建筑、车辇、舟船,以及巨大的宝座屏风、桌按床几”。
本日北京故宫博物院中18000件的漆器藏品中,绝大多数都是康乾盛世中传下来的。

清乾隆金漆吉祥纹长方盒(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期间的漆器,极尽奢华,如剔犀、款彩、戗金、百宝嵌,可见所有上乘漆工艺,如,嵌件可镶在漆器上,也可嵌在紫檀、花梨等硬木之上。

清填漆荷叶式盘(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但适用的民间制品多以人物、山水、花鸟作装饰,器物以盘、盒居多。

清乾隆黑漆嵌螺钿万福勾莲纹圆盒(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在漫长的漆艺史中,关于夹纻胎技法的记载在唐代用于制作高大的造像之外,自此之后到清代,彷佛失落传已久,直到福州沈绍安脱胎漆器的涌现,并使得脱胎漆艺达到中国漆艺技能的顶峰。

福州,别称榕城,城内随处可见榕树,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城市,听说是宋时(1065年)张伯玉任职福州,编户植榕,绿荫满城。

漆皮筷子(图片来自直播新福建)

福州人对漆器是很熟习的。
小至漆箸、儿女成亲的嫁妆,大至坊巷院落红漆屏门,可以说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见得到漆器的影子。
福州漆艺紧张有脱胎漆器、漆箸、雕漆(又称福犀)、漆画。
个中福州脱胎漆器和北京景泰蓝、景德镇瓷器被称为中国传统工艺三宝。

犀皮纹饰装扮奁

福州有漆艺的历史听说始于唐代,没有留存在世的唐代漆器佐证,是否和历史上中原地区移民南迁有关呢?汉代之前,福州还属于蛮荒之地。
因朝代更迭、战乱等缘故原由,在两晋南北朝和唐末,中原人大规模的南迁,五代十国的闽王王审知治国有方,福州地处东南一隅,少遭受战乱影响,社会稳定,中原移民的到来,势必带来能工巧匠,手工业有机会发展,自然也包括漆艺匠人。
这个期间福州又是佛教发展高峰期,特殊是唐代,寺庙浩瀚,比如雪峰崇圣禅寺、鼓山涌泉寺,黄檗万佛禅寺,都始建于唐代,但有很多的寺庙在明清期间毁于人为毁坏和战乱,虽然在这些著名的寺庙中没有创造有夹纻造像的记载,但大量的佛教造像也有可能须要能制作夹纻造像和髹饰寺庙的漆艺匠人,而这些善于夹纻技法的艺人默默藏于民间,手艺代代口口相传,直至消逝于世。
听说福州市政府代表团曾于上世纪80年代访问日本那霸市的时候,参不雅观漆器作坊店,见到朱色沉金漆器,店主称是唐代时由福州输入的,解释唐时福州已有漆艺互换活动了。

民国 博古屏风(木胎)(沈绍安漆艺博物馆供图)

南宋时,福州漆艺已制作剔犀漆器,最有名气的黄色剔犀漆器称“福犀”。
明代《格古要论》云,“福州旧造色黄,滑地园花谓福犀,坚且薄亦难得”。

南宋福州剔犀快意云纹三层葵形盒(藏于福州博物馆)

清代的漆艺,乾隆期间,李渔《笠翁偶集》写“游三山,见所制器皿,无非雕漆”。

清末,福州创造了漆艺辉煌的历史。

福州脱胎漆器最具代表性,紧张源于沈绍安(1767-1835年)规复夹纻胎漆艺技法。

民国 金漆不雅观音立像(布胎) ( 沈绍安漆艺博物馆供图)

沈绍安,侯官县(今福州)人,漆匠。
听说其30岁旁边时,有时创造夏布灰漆裱在木坯上,漆皮剥落,但灰漆夏布仍旧稳定。
受古人“夹纻”法启示,遂取粘土捏塑器物模型,外用夏布(即纻夏布)裱住模型,再用生漆和瓦灰拌为漆灰粗泥、细泥,经由数十道工序,涂在裱布上,制作成各种器皿乃至人物模型,荫干后用水冲掉泥内模,即“洗手不干”,末了再进行各种漆艺技法髹饰,制作的漆艺产品轻巧、耐用、光亮,并创新了增加颜色,贴金、银箔,撒金、银粉,使得漆器更加精美。

沈绍安恂记金地山水人物套盒(木胎)(沈绍安漆艺博物馆供图)

沈绍安家族后来漆艺发展200多年,特殊在第五代孙沈正镐(1862-1931年)、沈正恂(1872-1913年)创造了沈氏漆器的黄金年代,开设浩瀚漆器店铺,沈正镐制作的脱胎漆器《莲花盘》和《茶叶箱》于1898年在法国巴黎天下展览会得到头等金牌,沈正恂制作的脱胎漆器《古铜色荷叶瓶》《大梅瓶》《不雅观音佛》等在美国、意大利举办的展览会也得到头等金牌、最优奖状和一等奖章。
在海内,沈家制作的脱胎漆器也得到行业奖赏,并作为贡品献给天子。
他们发明了薄料漆拍敷工艺,把金银箔研碾成泥,兑漆成薄料漆,再敷拍于漆面,使脱胎漆器富有含金蕴银的独特色彩。

清末的福州是沈家漆器和其他漆器的发展最繁荣的期间,在福州作为天下茶港的期间漆器大量出口外洋,大放异彩。

沈绍安德记金漆彩绘竹林七贤对瓶(布胎)(沈绍安漆艺博物馆供图)

同是沈绍安第五代孙的沈幼兰(1890-1964年)的兰记漆器店,因其漆艺博识及长于经营,产品广受好评,解放后其漆器店改造为公私合营漆公司,后合并至国营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从事漆艺设计装饰。

沈绍安兰记漆艺挂屏(袁师永供图)

沈氏第六代孙女沈钟英(1906-1985年),特殊善于薄料彩髹,修复和制作的漆器入藏上海博物馆和福建省博物馆,后来在第一脱胎漆器厂从事研究和创作。
二人均被评为福州市“工艺美术一等名艺人”。
之后的沈家后人险些不从事漆艺。

沈绍安恂记金漆花觚(木胎)(沈绍安漆艺博物馆供图)

本日位于福州市历史名园朱紫坊芙蓉园的“沈绍安漆艺博物馆”,在两棵有几百年历史的玉兰树和荔枝树掩映下的博物馆内藏有浩瀚沈氏漆器经典,以及当代漆艺作品。

百年玉兰树

百年荔枝树荔枝及脱胎漆碗

沈绍安漆艺博物馆是正佳慈善基金会主席林正佳于2020年12月创办。

沈绍安兰记青金螭龙镇纸一对(木胎)(沈绍安漆艺博物馆供图)

后来的沈绍安漆艺传承人有王维蕴(1921-2005年),12岁起在沈家正镐漆器店当学徒,勤学好问,得授沈家金银入漆质料上色秘技,解放后帮助修复沈家遗作,加入福州第一脱胎漆器厂,70年代曾到湖南长沙复制马王堆漆器。
1988年被付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沈绍安兰记龙纹印锦赏盘(木胎)(沈绍安漆艺博物馆供图)

20世纪初,福州就开办有工艺传习所,并设有漆工科,造就了许多漆艺名匠,如高秀泉(1889-1962年)、李芝卿(1894-1976年)、陈兴烺(1908-1988年)陈兴春(1911-1983年)兄弟、陈端钿(1915-1988年),林廷群(1919-1980年)、盛继昌(1926-1990年)等人,他们不仅在传统髹漆技艺上推陈出新,各有千秋,发明了“台花”、“赤宝砂”、“印锦”、“磨显漆画”和新彩漆技法,还为现在带出了浩瀚的漆艺传人。

比如,髹漆艺术家李芝卿,从1913年不到20岁的年纪进入福州工艺传习所漆工科学习,三年后毕业。
30岁时东渡日本长崎美术工艺学校深造,师从日本漆艺名家原田,两年后返国任漆工西席,创造了100多块不同漆饰样板,并将日本髹饰技法和中国传统髹漆技法相结合,并常常求教于沈家漆器作坊,长于创新,发明了独特的“台花”装饰技法,谐称“老虎尿”,后来称为“锡箔嵌丝”,也可以说是唐代金银平脱技艺的升级版。
解放后,李芝卿任福州工艺美术学校西席,无私贡献所怀孕手和履历,编写漆艺技法教材,李芝卿的漆艺创新技法紧张有“罩漆研磨”、“描漆彩绘”、“仿古堆塑”、“嵌银填彩”、“漂漆流彩”,是中国漆画的奠基人,他创作了很多艺术佳构,部分作品陈设于公民大会堂福建厅。
文革期间,福州脱胎漆器二厂关门终结,李芝卿等老艺人联名上书周总理,末了漆器二厂得以重修规复,德艺双馨,令人敬佩!

髹漆艺术家李芝卿在传授技法(图片来源于网络)

福州工艺美术学校(现为闽江大学美术学院),可以说是福州漆艺技能的摇篮,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李芝卿、高秀泉等漆艺大师都曾执教与此,为福州培养了大批的漆艺人才,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益坤,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郑崇尧、陈健、吴守端等人,还有浩瀚漆艺名家。
他们在各自善于的漆艺技法领域创作佳构,传授技艺,又带出浩瀚当代青年髹漆艺术家。

脱胎鱼缸“气去世猫”(郑益坤作)

福州漆艺界涌现浩瀚获评工艺美术界最高奖项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如郑益坤、王和举、吴川、黄时中、郑修钤,还有2022年8月刚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袁师永,冲破了福州连续十六年来未有漆艺国大师的历史。

搜集除雕漆外漆艺技巧于一身的脱胎造像(袁师永作)

袁师永自小酷爱艺术,跟随做木工的父亲,耳濡目染,对木雕和髹漆有天生的喜好,在乡下缺少图书的年代,临摹亲戚家的中医草药图片自学绘画,青年期间即在木雕、绘画、漆艺方面都有建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和举评价其作品“大气盘旋,虚实相生,辉煌而又古雅,淋漓的漆与艺之妹美迎面而来”,特殊对福州的雕漆工艺“福犀”的发展重新开拓了一片天空。

髹漆前的木雕作品(袁师永作)

髹漆后的木雕作品(袁师永作)

袁师永在事情

“福犀”雕漆作品(局部)(袁师永作)

还有如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陈天灨、吴思冬们,既是行业或专业院校的学科卖力人,同时又是漆艺大师,创作很多艺术佳构。

吴思冬作品

长于制作大型夹纻造像的陈国勇,雕塑专业毕业,将雕塑、木雕和漆艺、绘画完美结合,仿作的莫高窟第45窟夹纻造像,犹如走进真实的莫高窟神秘天下。

仿莫高窟第45窟夹纻造像(陈国勇作)

更有新兴青年髹漆艺术家如林贤洲、林新晶、张耀鑫们,年轻的他们绝大多数毕业于专业院校,不仅传承髹漆传统技艺,也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独特风格的漆艺艺术作品。

脱胎《醒狮》(林贤洲作)

正是代代漆艺人的传承和创新造就了本日的福州漆艺繁华景象,他们在传统髹饰技法根本上,创新了脱胎工艺材料,新材料、新技法、新工具层出不穷,还引进高科技等技能,使得本日的漆器作品可以包罗万象,色彩斑斓,真正达到“万物皆可漆”。

陈如山作品

本日他们不仅可以为福州地标建筑“镇海楼”作髹饰,也可以成为镇守家门,看家护院的吉兽。

还可以制作漆器家具,虽艳丽却不失落蕴藉之美。

沈绍安漆艺博物馆茶桌

既可以是漆画,有的制作工序多,韶光长,创新技法,价格昂贵。
蛋壳、贝壳都是制作漆画的主要材料。

福州漆艺基地漆画作品

也可以是茶具茶器、文具雅玩等任何大众喜闻乐见的生活用品。

大漆茶则(树叶胎)(华志作)

大漆小茶盘(木胎)(林新晶作)

2006年,福州脱胎漆器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福州脱胎漆器获国家质检总局颁发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标志。

福州漆艺基地展示脱胎漆瓶

福州作为中国漆艺重镇,有漆艺基地,有院校专业,有漆艺博物馆,有制作企业、有个人事情室,得天独厚的温暖湿润的自然环境,利于漆艺制作,更有浩瀚髹漆艺术匠人的努力和坚持,让福州漆器越来越接贴近生活,漆器不再只是摆在橱窗里的艺术品和博物馆里的文物。

夹纻造像《玄奘法师》(陈国勇作)

作者展示漆艺脱胎工艺

从天然漆树采割的每一滴生漆,是漆树在受伤后自我保护而溢出的汁液,又是无数采漆工们的血汗换来的,来之不易,“百里千刀一斤漆”是生动的写照,一棵漆树最多不过产几公斤漆,割过一次要隔几日,割一年要隔一年,割过的漆树的生命周期也就几年。

张耀鑫作品

大漆经由艺人们的妙手,蛋壳贝壳镶嵌、薄料拍涂、泼彩填漆、刻漆雕漆,反复磨砺,漆的生命和韵味借助各种斑斓色彩在各种器物上重生,掠过岁月,经由生命的触摸,闪耀着神秘色彩和岁月光华。

胡文平作品

方晓辉作品

游秀明作品

那些大漆和漆艺匠人们用韶光和耐心打磨出来的漆器作品,既实用又都雅,抖擞着生命和情绪的色彩,值得你我欣赏、赞颂和珍惜,没有了这些漆彩之器,生活将是粗糙和黯淡的。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漆器》,王世襄著

2、《福州工艺美术》,陈扬富主编

3、《国宝漆韵》,林正佳著

4、《福犀涅槃》,袁师永著

5、《漆界-福州当代漆艺70人》,陈天灨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