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 修 东 关 桥 记

永春古称桃源,介居顺巽,为山川钟奇之地,文物兴盛之邦。
溯乎秦汉,器用陶匏,辅我风教;瓯越险地,进我辇路。
永嘉之后,衣冠南渡,处士萃止,龙德隐密。
洎唐末五代,流寓入闽,隆推儒术,诗教渐昌,号海滨邹鲁。
肇自两宋,道南宗风,原是濂溪一脉;戴云嵯峨,无非龟山余峰。
虽闾阎山海之间,文曲华世,比屋弦诵;簪缨壮盛,每多寒薄。
永邑四季多燠,惟蔡燕堂慧眼取士于前,朱考亭过化遗泽于后,人尚礼义,励行乡约,彬彬乎道德文献,斯之为盛,万古长青。
士风为之丕变,或以光风霁月为怀,或以绝壁孤风为体,且独为泉南之望,但是亦古所未有也。
若宋陈休斋悟参茶禅一味,若明颜桃陵重孝挥毫换蚵,若今林连玉批龙甲搏虎头,皆斯文道统不坠之象也。
此地文教既以开兴,永人多以贸迁为绝伎,以货殖为资生。
古官驿道毂交蹄劘,联结刺桐古郡;陶瓷之路弘舸连舳,通彼泰西新邦。
桃城兴埠虽晚,然彼天监之孔明兮,用棐忱而祐仁,故民商通练敏达,亿则屡中。
八方诚曰:\公众无永不开市\"大众
大哉河洛之贾道,洋洋乎买卖无穷。
南方之强,何其盛也!
何其雄也!

永春重建东关桥记 汽车知识

  东关铺去县三十里,地当孔道,关锁永南,实为海丝重镇。
岗峦嵂崒,危磴滢濴。
桃碧双水环秀,乐山五台淩云,闲居则有浑乐林泉之趣,登高乃见年夜方怀古之心。
跨碧溪有宋桥曰通仙者,厥有由也。
宋绍兴乙丑,里士创以睡木沈基,垒石成磴,架设长廊,槛遮风雨,以憩旅人。
中墩设有龛室,素奉南海古佛。
其圣德被于民,禹功及于邦,四方重茧而至,角崩稽首,斋宿俨正。
举凡水旱疠疫则祷之,祈福增寿则祷之,放洋过番则祷之,其应如响。
南通温陵之行舻商舳,尤借以指南,卜吉而通远。
圣境在兹,鸿儒兮存神,古德兮转生,此自古之常道也。
兹不论理学之激荡兮,晦翁、体仁双璧题桥明志,顾乎象教东流,化行南国,昔者普足、一道之法身不灭,惠济黔黎,御宸捍患;延乎晚世,樵云、木庵、印光、弘一诸上人,莫不感通通仙桥菩萨之灵爽,希心菩提,志求三乘。
清道光戊戌己亥间,更有湖湘萧府颜氏,匍桥祈麟,默允兴寺。
一夕同梦,一长须着青袍者,顶不雅观音跨虎而来,跃卧榻上,惊起互告,遂有受孕,既而禅林虚云狮吼,一身而系五脉。
呜呼!
斯人已乘愿,古道廓悠悠。
万物无常,有存当亡。
夫通仙桥间历八百七十余稔,屡经修葺而不废,是诚圣道阐微、定命微显,而天下信矣。

  天运共和丙申桂月中秋,奈良裘未及敬献,共工无警触柱,乐山虹蜺暗澹。
烈号\"大众莫兰蒂\"大众,老蛟蜇泥,狂飙为祟;巨浸滔天,舳舻胶戾。
彼时螣蛇来冲,通仙桥中墩之文物,须臾尽入崩洪矣。
乡师长西席莫不恳祷呼号,恨力不及耳。
惟前日龛壁夜现光气,有渔者停息枯槎,当夕梦不雅观音曰:\公众百度宜更新,先馆于境主祠,以待翬飞轮奂也。
\"大众父老异之,引为福泽也。
是故世事变化,无非倚伏之间、盈虚之会,盗机而已。
若不雅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子曰:\公众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大众值道洽政治,民心和乐,宜尚精进,绍续古风。
覩圣桥之摧残,合邑众志暗澹;念圣迹之堂皇,故宅乡情勃发。
吾市县各部司,爰集同道莅事,共商修复方案。
一朝倡议,四海踊跃附和,竞赐青蚨,齐输白镪,不日縻公民币四百七十万元有余。
吾县有司,于是专董其事,择请营造,鸠工聚石,以缮以葺。
是役也,溯丙申商序而肇工,迄丁酉荷月而蒇事,同心竭力,若有圣助焉。
由是丹垣刻桷,华榱焕明;璇题耀日,虹起霞青;松篁成韵,玉振金声;驾龙辀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洵为泉南之大不雅观也。
此固大同景运之初开,实新民知化而穷神。

兹鼎建大功杀青,瑶台溢彩,玉宇生辉,庶我中华建极,四海会同;国祚延绵,文来岁夜启,而斯地斯文可以并垂不朽也。
爰是将业绩首末详述,勒之贞瑉。
彼海内外喜题捐缘金者,皆开例于征信录,刻铭另竖,俾义举昭昭于青史,清名流芳于百世。
是为记。

泉郡永邑陈进国博士焚喷鼻香顿首拜撰

时天运共和岁次丁酉兰秋望日

  陈进国,永春人,历史学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天下宗教研究所当代宗教研究室主任,《宗教人类学》集刊主编,中国宗教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巴哈伊研究中央秘书长、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事情特聘专家。
著作有:《崇奉、仪式与乡土社会:风水的历史人类学探索》《隔岸观火:泛台海区域的崇奉生活》《南海诸岛寺院史迹辨析》《救劫:当代济度宗教的野外研究》,合著/合编有《中国玄门思想史》《澳门宗教报告》《北京宗教研究》等。

重修东关桥碑记

永春通仙廊桥,始造于南宋绍兴乙丑,为邑东孔道、海丝胜地。
昔者考亭、休斋过化存神,陶淑子弟;近者樵云、木庵、印光、虚云、弘一诸龙象奉玄救度,志求三乘。
共和岁次丙申桂月望日,台风莫兰蒂肆虐,古桥倾圮。
八方呼吁缮葺,竞赐青蚨,齐输白镪,靡公民币四百七十余万元,迄丁酉荷月蒇事。
由是丹楹刻桷,华榱焕明;璇题耀日,虹起霞青;松篁成韵,玉振金声,洵为泉南之大不雅观也。
兹鼎建杀青,庶我中华建极,协和万邦;圣谟恢展,国祚孔章;斯文设教,桃源有凰;克勤克俭,民富县强;筑巢引凤,联侨垂光;图南美成,生态兴乡;冀此玉鉴,彝伦绵长;明时治历,迈种无疆。

共和岁次丁酉兰秋上浣谷旦

永春东关桥修缮委员会 立石

东关桥建筑特点

这座桥始建于南宋期间 ,至今(2016)已有871年的历史了,每个朝代都有修整,现存的这座木桥是清朝期间重新修复的。
历代虽经多次重修,但仍完全地保留了宋代桥梁建筑的特点,是闽南一带罕见的长廊屋盖梁的桥梁,属于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木桥长85米,宽5米,木石稠浊构造,四个桥墩,五个桥孔。
桥墩是由大块的石头干砌而成,不用一丝一毫的钢筋水泥,桥墩下面还压着一层大松木,古称\公众睡木沉基\"大众,在冬天枯水期水位降落的时候,透过清澈见底的溪水,能清楚地瞥见桥墩下面压着的松木,整座桥梁的重量就压在这个水下松木上。
松木历经千年不烂,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墩上再用巨大的石头叠垒三层,用来架设大梁。
每个桥孔用22根分高下两层辅设的特大杉木作梁,梁以上部分全部都是木构造,桥面上还盖有屋顶,就像装有顶棚的人行天桥一样,有桥屋26间,木架砖墙、青瓦屋顶。
这座长廊屋盖梁式桥是根据闽南地区雨水很多而设计构筑的。
木梁桥上造桥屋,既可供远行的人们借此歇脚避雨,又有增强桥梁的稳定性,阻挡雨水直接渗入导致木梁糜烂,还能给山水之间增长无限画意,收到实用、坚固、都雅的效果。

东关桥传说故事

听说宋朝时候,有一泉州府官到永春桃溪巡游,当船到此,只见岸上风光旖旎,景致奇丽,可惜东西两边隔着湖洋溪,只靠1条渡船,极未便利。
于是,他敕令县官在1年里架设1座桥。
县官的总管家马用卖力建桥,马用仗势欺人,趁机强征暴敛,搜刮民膏。
恰好这一年遇上旱灾,田园颗粒无收,民工无心建桥。
眼看期限已近,建桥毫无进展,这时,一位拄着方竹拐杖的老人涌现了。
老人巧布机关,使马用付出了大米5000担,银子1.5万两,从而及时建成此桥。
大桥建成后,老人踩着一朵白云从桥上通过,向泉州府飘去。
人们传说这位老人是神仙,因此把这座桥叫做通仙桥。

东关桥的历史影象

走在永春东关桥的桥板上,脚下是凹凸斑驳的木板。
透过一道道凹陷的木痕,是800年的悠悠岁月,为古桥涂抹上一层沧桑、一层神秘、一层深邃。
踩在这古老的桥板上,空旷的反应,总是轻轻地唤起了人们的追忆。

在桥屋里,列椅两旁,以憩行人;还有一佛龛,供奉不雅观音,龛下有青石雕刻双狮戏球、荷莲花卉,雕工细腻。
桥的入口处有一匾额,书\"大众古通仙桥\"大众。

在桥下不雅观看东关桥,可见其全貌。
全桥用青岗岩石和特大木料构筑而成,有4个桥墩,5个桥孔。
桥墩为船形,均用青岗岩石条齿牙交错,榫合叠压,逐层干砌而成。
墩的两头,俱作尖形,以分水势。
墩下以大松木作卧桩,古称\"大众睡木沉基\公众,枯水期间,水清木现。
整座桥梁就荷载在这个水下根本上。
墩上用巨石叠设三层以承架大梁。
每个桥孔有22根分高下两层辅设的特大杉木作梁,每根梁长16至18米,直径30至40厘米。
除墩上更筑墙砌体外,梁上部分,如桥板、护栏、柱檩、雨篷、屋架、椽桷等,全是木构造。

伫立桥首,可见桥屋项用地产黏土小青瓦铺面,青砖砌脊,飞檐重叠,如翼高翘。

来源:美篇@羅輝 易經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