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李鸿章少时,曾经向曾国藩请教为人处世的道理。

这四句话适合所有人经典 休闲娱乐

曾国藩思考良久,缓缓说出十六个字:

“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事不杂,过往不恋。

时隔数百年,这四句话里包含的道理,依然值得我们借鉴。

物来顺应

古语说:水无常形,兵无常势。

人生亦是如此,未来总是迷茫不可知。

实在,所谓物来顺应,说的便是我们面对未知生活的态度。

高中时候,生物老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细菌学家在培养葡萄球菌的时候,溘然创造,自己的培养皿里,涌现了一块绿色的霉菌。

在绿色霉菌的周围,他精心培养的葡萄球菌全部失落活。

这也意味着,他所有的心血,都由于这一团小小的绿色霉菌而付诸东流。

他从怒气冲天,变得懊恼仇恨,后来自怨自艾,无法自拔。

他的导师却见告他:

所有科学实验的结果,都是科学研究的工具。

重新回到实验室后,他小心地将那团绿色的霉菌放入培养皿。

夜以继日地研究它的构造,探索它为什么能够杀去世其他细菌。

终极,他终于创造了这种霉菌的来源与浸染。

从此,医学界多了一种叫做“青霉素”的药物。

生活便是如此戏剧:当你做好了坦然接管的准备,所有的不幸也都不再恐怖。

松柏立于山峰,当狂风卷来,松柏随疾风而弯其腰,不至于被风折断。

积雪压枝,松柏顺力而曲其枝,积雪顺势而落,不至于被压断枝丫。

顺应自然,是松柏长青的聪慧。

万物春秋循环,皆是自然常态。

人生一世,就应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界鼓噪而暴躁,不因他人的言语而怯懦。

相反,只有学会顺其自然地接管生活,才能在生活的逆流里由逆转胜。

世间百态,物来顺应,才是人生最高级的聪慧。

未来不迎

大仲马说:人类全部的聪慧,便是在于等待和希望。

希望与等待固然美好,但是在生活里,最怕的是对未来的事物,充满了悲观的焦虑。

在美剧《绝命毒师》里,有这样一个令人回味的情节:

年近半百的主人公,在回顾自己的生平时说:

“我这辈子,过的当心翼翼,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整整50年,每天都在凌晨三点醒来。

由于对未知的恐怖和焦虑,他在他的天下里,生活的色彩从斑斓变成灰白的哑色。

以是,对付那些没有到来的未知,请放下你毫无情由的担忧与焦虑。

杞人忧天的故事我们都听过:

一个原来高枕而卧的农人,溘然想到:如果有一天,天塌下来,这个天下该当怎么办?

所有无情由的担忧,都像潘多拉的魔盒一样,一旦打开了,便会有无数个其他的担忧随之而来。

于是,他每天都在为来日诰日而担忧,惶惶不可终日。

对付普通人而言,来日诰日充满希望,而对付他而言,来日诰日只是一片阴郁。

生活充满未知与变数,仅仅是搪塞当下的生活,就已经用尽了我们全部的力气,又何必由于没有发生的事情而焦虑呢?

人生所有的不期而遇,都犹如老友相聚:

如果你要来,和你见面的那天,我将会艳服出席,把酒言欢。

如果你还没有确定要来,在这之前,我依然会过好当下的每一刻。

做人的聪慧大抵亦是如此:

来日诰日若来,我将顺应,如若不来,我亦不悲不喜。

当事不杂

所谓当事不杂,便是活在当下最大略的注脚。

我们常常把活在当下挂在嘴边,每每是由于我们根本不睬解如何活在当下。

相传,惠能法师曾经去广州法圣寺传教,当时,正值方丈在院中讲解经法,适值碰着一阵清风吹堂而过,经幡飞舞。

两个僧人见状,便偷偷地展开了激烈的争辩。

一位僧人说:“风来了,以是经幡在动。

其余一名僧人不甘示弱:“由于经幡飞舞,以是才有了风。

二人辩论不休,遂向惠能法师请教,惠能法师沉默半晌说: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动了。

听罢惠能法师的话,两个人立即停滞了争吵,连续听方丈讲解佛法。

在惠能法师看来,听解经书的时候,周遭的一举一动,都是心在动。

所谓活在当下,便是放掉心中所有的杂念,专注于当下的这一秒,不因风动而心动,不因幡摆而摇摆。

尼采说:

“每一个未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都说人生如戏,不可重来。

人生固然没有彩排,本日的戏码却由昨天的故事决定。

生活更吊诡的地方在于,我们当下的决定,又决定着未来的走向。

活在当下,做好当下的事,美好的出路自然会不期而遇。

既往不恋

《岁月神偷》里有一句歌词:岁月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旅行,好的坏的都是风景。

诚然,人生如同一场单程的旅途,走过的路,注定无法再转头。

林清玄说:所有韶光里的事物,都永久不会回来了。

于是,人们学会了用回顾来怀念曾经的光阴。

他们或陶醉于过去的快乐,沉醉于昔日的辉煌,张狂而骄傲,不可一世。

也有人追悔过往的岁月,长恨往事不堪回顾,夜深人静,饮泣吞声。

东隅已逝,桑榆未晚。

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弃官而去。

舍弃了金樽清酒,豪门酒肉的生活,放下了高高在上,百姓敬仰的地位。

从此,陶渊明一把锄头,一顶笠帽,过起了“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的田园生活。

也有人问过陶渊明,舍弃了金石玉禄,有没有后悔过?

面对别人的质疑,陶渊明说: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时之可追。

过去的事,不管是好是坏,都是上天给予我们最好的礼物。

将这份礼物收藏起来,享受个中的甜蜜,汲取个中的履历,才是我们该有的态度。

生活从来不会亏待努力生活的人,而我们要做的,便是:

用最少的仇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摧残浪费蹂躏面对现在,用最美的梦想面对未来。

丰子恺师长西席曾经写过这样一节诗: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
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这十六个字,与千百年前曾国藩留下的十六字箴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精神从未发生过改变,而这些沉淀下的笔墨里,闪耀着的,都是做人的聪慧。

既往不恋,当事不杂,方能不乱于心;物来顺应,未来不迎,才能不畏将来。

人这生平,如白驹过隙,须臾即逝。

今后余生,不妨做个“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事不杂,既往不恋”的人:

遇事宠辱不惊,看庭前花着花落;

得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唯有如此,人生的后半场,我们才能够活的更加通透。

注明:本文为有书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有书君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有趣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