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其历史沿革如下:
上古期间,轩辕黄帝曾躬耕于此,后尧帝晚年建都于柏人,并禅让位于舜。
西周期间为邢国故土,春秋末期属晋国,建柏人城,战国期间属赵国。
秦朝统一天下设巨鹿郡(治所平乡),为三十六郡之一,今县域全境属之。
西汉,东境置广阿县、象氏侯国和武陶侯国,属钜鹿郡;西境置柏人县,属赵国。
东汉,广阿县属冀州钜鹿郡,于中平中期废置;柏人县属冀州赵郡。
北魏,复置广阿县,并设殷州,辖巨鹿郡、赵郡和南巨鹿郡(后更名南赵郡),殷州和南赵郡治所均在广阿县,柏人县、广阿县均属南赵郡。
北齐,因避太子讳,殷州更名为赵州,治所仍在广阿县(今隆尧)。
隋代,柏仁县隶邢州(治所龙冈县),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广阿县改名象城县,仍隶赵州。
唐朝,柏仁县隶邢州,至德二年更名为尧山县。武德四年(621年),赵州治所迁于平棘(今赵县),天宝元年象城县更名昭庆县,隶赵州。
五代,尧山县属邢州,昭庆县属赵州。
北宋,尧山县仍属邢州(宣和元年为信德府)。开宝五年(972年)昭庆县改名隆平县,仍属赵州(宣和元年为庆源府)。
金朝,尧山县属河北西路邢州,大定中期尧山县改名唐山县。隆平县属河北西路赵州(天德三年改为沃州)。
元代,唐山县属顺德路(顺德府),隆平县属赵州。
明代,唐山县属顺德府,隆平县于洪武六年(1373年)并入柏乡县,十三年复置,仍属赵州。
清代,唐山县仍属顺德府,隆平县仍属赵州。
民国二年(1913年),撤顺德府、赵州,隆平、尧山二县改隶冀南大名道。
1928年,南京政府改唐山县为尧山县,改直隶省为河北省,撤大名道,二县直属河北省。
1936年,河北省设立第十三行政督察区,驻尧山县,辖尧山、内丘、隆平、宁晋、赵县等9县。
1937年,日军盘踞河北顺德(今邢台市),成立冀南道(驻邢台),辖隆平、尧山等34县。
1940年,析冀南道置顺德道(驻邢台),辖隆平、尧山等15县。与此同时,中共设冀南四专区,辖二县。
1947年,隆平县、尧山县二县合并为隆尧县。
1949年,中共规复河北省,成立邢台专区,辖隆尧县。
1959年,撤销邢台专区,隆尧县并入内丘县。
1961年,规复邢台专区,析内丘县复置隆尧县(含柏乡)。
1962年,析隆尧县复置柏乡县,隆尧县恢复原制,继属邢台专区。
1970年,邢台专区改称邢台地区,仍辖隆尧。
1993年,国务院批准邢台地区与邢台市合并,隆尧为邢台市辖县。
隆尧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如今的隆尧,积极挖掘和保护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唐祖陵吸引着浩瀚游客和历史文化爱好者前来探寻唐朝李氏帝王的根源,感想熏染那段辉煌的历史风云。柏人城遗址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战役故事与岁月沧桑,让人遥想当年的金戈铁马。
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隆尧也看重当代文明的培植与发展。教诲奇迹发达兴起,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精良的人才,延续着这片地皮上的聪慧传承。经济培植稳步推进,工业、农业、做事业协同发展,展现出新时期的活力与活气。
隆尧的民间艺术同样丰富多彩。古老的传统技艺在民间艺人的手中得以传承和发扬,如独具特色的隆尧秧歌戏,以其朴实的演出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成为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还有精美的民间手工艺品,承载着隆尧公民的勤恳与聪慧。
未来,隆尧将连续以其深厚的历史秘闻为根基,不断开拓创新,在新时期的征程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让“唐尧圣地、李氏故里”的美誉传遍四方,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附:以下是隆尧县部分文化遗产先容:
1.大唐帝陵
:隆尧县大唐帝陵即唐祖陵,位于邢台市隆尧县城正南6公里的魏家庄镇王尹村落村落北200米处。
这里是唐高祖李渊第四代祖宣天子李熙的“建初陵”和三代祖光天子李天赐的“启运陵”,二陵共茔,合称“大唐帝陵”,简称“唐祖陵”或“唐陵”。1982年7月23日,大唐帝陵被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9月,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唐帝陵于唐高祖时始建,唐太宗贞不雅观廿年(647年),曾累遣使者左骁卫府长史长孙尊师与邢州刺史李宽、赵州刺史杜敖等检谒茔域并画图进上。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725年)派上柱国田再思、象城令宋文素等在陵东500米处建光业寺,作为唐陵的附属建筑,不过该寺已废,现仅存唐开元十三年的《大唐帝陵光业寺大佛堂之碑》(简称光业寺碑),修复后置于隆尧碑刻馆内。
建初陵所处阵势东、西、北三面较高,南面较低。盛唐石雕均在中间洼地,墓葬位于北面高地,呈南北向。墓前有四翁仲两边分列,其南两旁墩立着欲吼石狮,再往南,六匹石马两厢并列,每匹马左侧站有马夫一人,最南是二石华表东西相对。如今遥望唐陵遗址,仍能感想熏染到昔日气势雄伟、巍巍壮不雅观的气势。
建初陵遗存的一对石狮雕刻艺术博识,形象逼真,其构造准确,夸年夜适度而不俗套,充分表示了初唐匠师在写实根本上追求内在神韵和气势的艺术匠心,是河北省唯一一套初唐皇家陵墓雕刻,与陕西关中唐诸帝陵、河南恭陵的同类雕刻遥相媲美,既是主要的历史文物,又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佳构,是唐陵诸多石刻中的上品。
关于李唐的出生,《旧唐书·高祖本纪》《新唐书·高祖本纪》《册府元龟·帝王部·帝系门》都有明确记载其为陇西李氏。而陈寅恪师长西席依据《唐光业寺碑》以及《畿辅通志》《隆平县志》等方志关于此碑刻的拓文,提出李唐出自赵郡李氏的推断。不过,近年来从陵区南侧出土的唐王后胤墓志铭,更进一步证明这里为陇西李渊宗室旧域陵寝所在。再者,李熙、李天锡、李虎、李昺的茔墓都是按照汉人旧制,且他们及配偶皆为汉人,这足以解释李唐宗室是汉人无疑。
大唐帝陵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研究唐代祖陵规制具有主要的历史意义和考古代价。为了保护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当地政府采纳了一系列方法,包括对陵区进行保护展示工程、对神道石刻进行保护性修缮等。同时,审查机关也发挥监督职能,整治人为毁坏行为,以守护大唐帝陵。如今,隆尧唐祖陵保护展示工程项目已向公众年夜众开放,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段历史。
2.柏人城遗址
:柏人城遗址位于河北邢台隆尧县城正西12.5公里的双碑乡亦城、城角二村落周围,是中国保存较好的古代大城池之一。
它北临泜河,三面环岗(正南1.5公里为木花岗,东南1.5公里为光泰岗,西南2公里为马棚岗),依山傍水,阵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柏人城始建于春秋中后期,战国至两汉达到壮盛,唐天宝元年(742年)被大水淹没,历史延续长达1200余年。
该城近方形,西北部为斜角。城墙全长共8017米,个中东城墙2225米,南城墙1915米,西城墙1451米,北城墙2426米,占地面积4平方公里旁边。城墙现存部分高度可达6米至7米,总体保存情形较良好。东西城墙的南半部及南城墙除部分地段有不同程度的毁坏外,大部分轮廓清晰。其城墙为夯土筑就,夯土层为10厘米旁边,每高60厘米铺有一层栣木,栣木间距为30至60厘米不等,这种布局相称于当代建筑中的钢筋,起到了加固浸染。
柏人城共设有九门,东、西各三门,南二门,北一门,城门宽约16.5米。护城河距城墙10米,河宽18米。中央宫殿建筑区在城内中北部,南北宽300米,东西长1400米,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
这里历史悠久且颇有名气,相传此地是帝尧建都的地方,一些史乘上有“柏人城,尧之都也”的记载。同时,这里也是禅让制的起源地。历史上曾发生过“刘邦遇刺”和刘秀歼王郎的“柏人城大战”等主要事宜。周围分布着战国、汉代数千座古墓,历年出土遗物有陶器、瓷器、金属器等,个中在战国期间所铸“白人”刀币和刻有“柏人”铭文的戈较具代表性。当时赵国只有邯郸和柏人两地铸造泉币,足见柏人城历史地位之主要。
柏人城遗址是战国期间赵国仅次于邯郸的第二大城市,是当时该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央,也是现存较大且保存无缺的历史文化古城,是柏人文化、李氏文化的发祥地。1995年,柏人城遗址被公布为省级大型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2018年和2022年,文物部门曾对柏人城遗址进行过三次发掘。2023年8月开始,由中国公民大学师生组成的考古队对柏人城遗址进行了第四次考古发掘。这次创造的遗址文化层以两汉期间为主,也创造了少量战国、唐代及往后的遗物。个中,在2022年创造的大规模夯土的东侧创造其延伸部分,经完全发掘后,确定这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夯土建筑基址,主体建筑长约20米,进深约15米,解释此地曾是城内比较主要的功能区。这次考古创造揭示了柏人城在不同期间的发展变革,对付进一步研究谈论河北乃至北方地区先秦至两汉期间的城市生态、家当状况与历史事宜具有主要意义。
3.隆尧碑刻群
:隆尧碑刻群位于隆尧县康庄路东段路南文物保管所内,占地10余亩,为仿木构造卷棚顶廊式建筑,建筑面积925平方米,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碑刻群共入选自北魏至民国历代碑刻50余通,主要的碑刻包括:
北魏《杨翚碑》:也称《杨宣碑》,刻立于北魏延昌元年(512年),碑额全称《魏故宁远将军广乐太守柏仁男杨府君之碑》。碑主杨翚是汉太尉杨震的八世孙,曾做广乐太守,以战功封“柏人男”。此碑以书法著称,清代碑学兴起后,康有为在《广义舟双辑》中将其书法列为“佳构上”。
唐《光业寺碑》:光业寺是唐祖陵的护陵寺院。碑文记载了唐高祖李渊四代祖宣天子李熙和三代祖光天子李天赐的生平和追封为天子以及建陵、建寺的经由,是证明隆尧为李唐祖籍最威信的笔墨史料。该碑刻立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象城县尉杨晋撰文。国家图书馆、台湾中心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藏有拓片,《京畿金石考》收录此碑全文。在碑阴及两侧刻有象城、任县、柏人三县官员、僧众、士民1700余人,个中很多村落名与现村落名不同,可作为考证当地地名变迁的实物资料。
唐《安乐寺碑》:碑主是唐太宗第十子邢州刺史上柱国纪王李慎。此碑雕刻精美,生动逼真,是不可多得的唐代艺术珍品。碑阴、碑阳及右侧以楷书刻《佛说无量寿佛经》一部,书法庄严大方,功力深厚,是唐代书法艺术的精良上品之作。不过该碑在文革期间被炸毁,现仅能看到原碑的三分之二,下面为配石。
唐《王君德政之碑》:碑主王璠曾于天宝年间(742-756年)任昭庆县县令,碑文记载了王璠以仁德治政,兴教缓刑、减赋济贫,褒奖农桑、秉公断案等业绩。碑文为工部尚书、都尉李大亮撰,碑文行书笔画如铁线,刚健有力,俊逸流畅,是唐代书法佳作。碑中记载“建初、启运,先皇陵寝,圣上虔恭之所,群下肃邕之地”,佐证了唐朝期间各级官员对唐祖陵的重视。碑阴为宋代所刻,记载北宋太平兴国二年改昭庆县为隆平县,大不雅观二年县城被大水淹没,迁至现在的隆尧县城。
唐《永康寺碑》:为巨鹿郡太守窦庭之于唐天宝之后刻立,是隆尧县唯一幸存的唐代草书碑。其笔势飞舞,如行云流水,流畅奇丽,浑洒自若,是唐代草书的佳构,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代价。
《张习碑》:额部三佛龛原各有一佛,均被砸毁。碑文记述张习的平生宦历及家庭谱系,(碑文为吏部常选宋荫撰并书)。碑文为行书,书法笔力遒劲,厚重仓古,极见功力,是精良的书法佳品。
此外,隆尧碑刻群还收藏历代碑刻、石刻230余件,个中碑刻、墓志60余通,以明代为主的佛像、菩萨像、石狮、石马、石羊等石造像55尊,以及唐往后的经幢、石塔多座。2023年7月,隆尧碑刻群中的部分石碑入选了《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
这些碑刻具有主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代价,为研究隆尧的历史变迁、社会文化、书法艺术等供应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4.任敖墓
:任敖墓位于隆尧县城东偏北2.5公里处的丘底村落南。此墓高10米,占地12亩,形状为一土丘,众人俗称“丘底疙塔”。该墓系土封墓葬,虽经两千余年的风雨洗礼,迄今仍若岑丘,肃穆壮不雅观。墓顶有树木数株,并立有隆尧县“重点文物保护”标志。墓地附近的地面上有汉代筒瓦和卷云纹瓦当。
任敖(公元前?—公元前179年),秦代沛县人,初为沛县狱史,素与刘邦相善。刘邦初起时,敖以客从,为御史。亡秦后,刘邦立为汉王,与楚霸王项羽争天下,刘邦东击项籍,敖迁为上党太守。高后当政时,封任敖为御史大夫。孝文元年,任敖卒,皇赐谥号“懿侯”,葬于广阿县丘底村落前。
墓地原有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的“乡贤汉御史大夫任公之墓”石碑,该碑现已迁居到隆尧县文物保管所保存。任敖墓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当地传说中,任敖是刘邦的大将,刘邦封他为广阿侯,在与楚项羽的战斗中不幸身受重伤,去世后被将士埋葬于此。任敖生前为当地百姓办了不少好事,百姓们常到他的墓前敬拜,还曾在墓上修盖任敖神庙。听说从前间,墓里有许多桌椅、板凳、盘子碗之类的物品,人们可以按需借用,但后来因有人借了东西不还,就再也借不到了。
任敖在历史上是一位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他的墓葬对付研究汉代的历史、文化和丧葬习俗等具有一定的代价。
5.隆尧招子鼓
:隆尧招子鼓是一种流传于河北省隆尧县东部滏阳河一带的传统舞蹈,于2007年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隆尧招子鼓有其独特风格,最明显的标志是每个小鼓演员背部都插有一根“鼓招子”。鼓招子的构造由招子杆、彩盘、掸子座三部分组成,为稳定绑在演员背部,还会备有6至8个枕形小沙袋贴于招子杆和演员脊背之间。绑好鼓招子后,演员将小鼓挎在小腹前,舞动时鸡毛掸子旁边摇摆,小彩旗、护身条随风抖动,弹簧绒球高下颤动,小响铃叮叮有声,使演员更显精神,也增加了舞美效果。
其器乐全是打击乐,大致可分鼓、锣、钗三类。鼓有大鼓、小鼓之分;锣按大小分为4种;钗则分钹、饶、钗3种。锣与钗因直径大小不同,能发出低、中、高不同的音响,与大小鼓相合营,和谐悦耳,铿锵有力,格外振奋民气。
招子鼓的演员按行当可分为五种,个中丑角最为引人瞩目。丑角身穿彩衣,手持纸扇,动作诙谐,容貌风趣,长于逗乐,其职能是引鼓。丑角人数不定,少则一人生动于大小鼓之间,多则每面小鼓配一名,与小鼓演员密切合营,双双起舞。
招子鼓以击鼓为主,其乐谱的特点是休止符多,是非也有差异,最短为24番,也有32番或72番的。在演奏方法上,有领奏、齐奏、轮奏、合奏等多种形式,变革无穷,听起来和谐悦耳,振奋精神。
相传招子鼓形成于明朝永乐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关于其起源,民间有多种传说。一说与李世民有关,相传李世民为躲避追杀藏于大鼓内而免遭杀害,登基后对大鼓特殊偏爱,逢年过节或有喜庆之事均以击鼓助兴;另一种说法是李自成率叛逆师每逢大战必用鼓队擂鼓助势,义军听到鼓声士气大震,李自成把大鼓装饰一新并系上彩绸,后逐渐演化成招子鼓。也有说法认为招子鼓最初是调集民众、防洪治灾的一种号令,因隆尧县澧河、滏阳河、午河、小漳河一带阵势低洼,常闹水灾,人们便用招子鼓的形式乞助彼苍、祈祷神灵,或用其调集民众防洪。
招子鼓原是在街头广场演出的民间艺术形式,每年春节前后是其活动最盛行的期间。招子鼓的仪仗队紧张是供夜间演出照明用的彩灯群,行进时明灯高照,演出时彩灯散开,如天女散花,令民气旷神怡。后来经由加工致顿,被搬上了舞台,丰富了舞蹈语汇。河北省歌舞剧院曾以隆尧招子鼓为素材,编排了民间歌舞《庄户余秋》,深受群众欢迎。
如今,隆尧招子鼓在传承和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例如,隆尧县千户营乡千户营村落的滏阳中学将招子鼓引入校本课程,定期约请招子鼓传承人到学校讲解、示范,培养了浩瀚学生鼓手;当地还会举办招子鼓展演等活动,吸引十里八乡的村落民不雅观看。这些举措有助于让更多人理解和喜好这一传统艺术,促进其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