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拉萨林廓北路采访时,被一股浓浓的奶喷鼻香味牵引,来到一个门面房创造,这里好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随着轰鸣的马达声,擀面机源源不断地“吐”出平整的面皮,几位藏族妇女一边哼着民歌,一边灵巧地把面皮塑造成各种形状,放进锅里炸,炸出来的“卡赛”有的彷佛盘喷鼻香,有的形如海螺。

她们正在制作的“卡赛”,是藏族群众过年时必不可少的藏式酥饼。
“卡赛”以面粉、酥油为紧张质料,做工精细,其间以赤色、绿色平分歧颜色来点缀,并撒上一层细细的糖粉,看着喜人,吃着喷鼻香脆,寓意着吉祥富余。

西藏新春走基层卡赛里的幸福年味 汽车知识

这间“卡赛”作坊主人是65岁的龙增老阿妈,就在这间作坊阁下,她还租了一间门面房专门用来发卖。

老阿妈见告,她的店每天可以生产400多斤“卡赛”,就这样还常常供不应求。
她还说,这附近卖“卡赛”的店买卖都不错。

在采访中还创造,这条不敷百米的路段,发卖“卡赛”的店铺不下10家,俨然已经形成景象。
藏历新年前一个月,“卡赛”的需求量最大。
面前,前来选购“卡赛”的人相继而来。
龙增见告,千万别鄙视了这档时令性买卖,她去年卖“卡赛”的纯收入就达到了7万元。
这位经营“卡赛”买卖17年的“老拉萨”的窍门是:精选材料、遵照传统、依赖履历。
龙增说:“现场制作,顾客看着放心、吃着放心,我们一贯沿用这种做法。

据理解,这些店里的伙计大多来自各地农牧区,藏历新年前的这个月,他们就来拉萨制作“卡赛”赚取收入。
个中从山南地区洛扎县过来的强巴对说:“平时我都在家种田,这个月恰好农闲,就出来赚点外快,阿妈给我们每人2000块钱人为,还包吃包住。

几天后,这些伙计们将带着自己制作的“卡赛”和购买的年货,赶回家过年。
百口团圆、祥和丰足的新年立时就要到来,难怪伙计们在制作“卡赛”时激情亲切似火、歌声不断。
(王立)

扎西的父亲靠骑马、骑自行车做了36年的村落庄邮递员,23岁的他又骑着摩托车做了7年的村落庄邮递员,一条条山路丈量了他的酸甜苦辣,一个个从他手中接过邮件的乡亲记住了他的名字。
且听——乡邮员扎西的故事

这是村落庄邮递员扎西正在给扎西岗村落的乡亲们投递藏文版《西藏日报》,他的邮车不管走到哪里,都受到大家的欢迎。
高玉洁 王立摄

在墨竹工卡县日多乡和扎西岗乡,只要远远看到“邮政绿”的摩托车顺着山路开过来,人们就知道,这是扎西岗村落的扎西来了!

是的,扎西来了,带着报刊杂志,带着饱含亲人问候和祝福的邮件,带着他那招牌式的笑颜,一个人,来回在县城和日多、扎西岗两个乡的10个行政村落、8座寺庙、2个学校、3个传授教化点之间。
他的足迹踏遍两个乡2050平方公里的村落庄、牧场,他的笑脸深深印在5千多名农牧民乡亲的心里。

作为一名80后,村落里的不少同龄人都会选择上学或外出打工,但扎西却“子承父业”当起了村落庄邮递员。
7年来,他的寂寞在路上,快乐在心里。
扎西笑呵呵地见告:“我父亲刚当村落庄邮递员的时候都是靠骑马,后来开始骑自行车,骑报废了6辆自行车,末了骑不动了。
我刚好在上高中,家境也不是很好,就接班干了起来,到现在已经骑报废了两辆摩托车,比我父亲那时候条件好太多了!

虽然扎西说现在条件已经“好太多”了,但是我们在采访中理解到,作为一名村落庄邮递员,他实在承受了许多同龄人都弗成思议的困难:他每周要两次到县城取邮件到卖力的两个乡派送,间隔最远的村落光一个来回便是224公里;波折的山路荆棘密布、各处沙石,摩托车常常不分韶光地点地爆胎,每次他都要想尽各种办法,手推人抬把摩托车弄到县城去维修,有时候一个月就有五六次;有时须要投递的信地址不详细,加上各村落重名的人特殊多,冬夏牧场的住所又不固定,他须要到处打听收信人,投递一封家书乃至要用半个多月的韶光;除了在两个乡投递还要在日多乡邮政所收寄邮件,由于这个邮政所只有他一名员工,忙起来便是个“居无定所”的人,有时住在扎西岗村落的父母家里,有时住在日多乡邮政所,虽相距不远但也有诸多不便;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但他一个月连一天的安歇韶光都没有,这使他在面对喜好的女孩时难有自傲……

“小时候我就讨厌爸爸为了送邮件顾不上我们,以是刚开始干这个我也烦,几次都不想干了!
”扎西这么说。
也在奇怪,阔别都邑的繁华,也没有金钱与爱情,这份不挣钱的事情,他怎么坚持干下来的呢?没想到,扎西一句话就解开了我们心中的疑问。
“有几次,我投递的是在内地读书的孩子寄来的信,我觉得他们的父母看我的眼神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我知道自己越来越离不开这个事情了!
”说到这里,扎西的脸上又漾起了笑颜。

熟习的山路上,扎西也曾经编织过他美好的梦想:“我就想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女孩子,和我一起连续这份村落庄邮递员的事情。

说完,他发动摩托车,又匆忙地驶上波折的山路,在春天的风沙中连续投递邮件。
(高玉洁 王立)

唐地村落:响当当的旅游村落

最近,从拉萨方向驶进林芝,在八一镇入口处设立的一块标牌格外引人瞩目——“错木及日湖由此去”。
林芝地区又多了一处旅游景点,不禁想去探个究竟。

沿着平坦的水泥路前行几分钟,就到了错木及日湖入口处——林芝县八一镇唐地村落。
看到,村落民屋子盖得很俊秀,都是藏式“小洋楼”。
唐地村落村落委会主任次旺家的屋子盖得更俊秀,在三层“小洋楼”的院子里种满了花草树木;房屋内,雕龙画凤,五彩斑斓。
仅客厅就有两个,一个是藏式客厅,里面摆满了用核桃木制作的藏式家具;一个是汉式客厅,冰箱、液晶电视、洗衣机、音响等当代家电搜罗万象,可谓阔气。
“屋子是去年花了105万元修的,有537平米,做家庭旅社没问题吧?”阿旺问。

当想理解全体村落的情形时,次旺很自满地先容说,这几年,唐地村落村落民在村落“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搞运输、搞特色栽种养殖,经济收入节节攀高。
2011年,唐地村落年人均收入达到10100元,现金收入7590元,跨入了林芝地区万元村落行列。
2011年,次旺自己家就养了100多头藏喷鼻香猪和300多只藏鸡,收入达到7万元旁边。
次旺见告:“我可不是村落里的首富,首富可是罗布家,自己办了厂,又搞野生天麻人工栽种,一年至少有十几万元的收入,那可算是真富。
你看村落里最好的屋子也是他盖的,花了150多万哦。

通过与次旺的进一步谈天得知,根据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去年,该村落与颠峰旅游公司协商一道开拓错木及日湖风景区,大力发展旅游业,让该村落群众吃上“旅游饭”。
“今年,我们村落准备办家庭旅社,现在已经有15家报名了,过了藏历新年,我们就组织他们出去参不雅观学习。
同时,我们还准备建旅游摊位,向游客推销当地土特产……”次旺滔滔不绝地给讲起了村落里今年的发展思路。

唐地村落只是林芝地区新屯子培植的一个缩影。
据理解,2011年,林芝地区共有40个行政村落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万元以上,与2010年比较,增加15个万元村落。
坚信,随着新屯子培植的不断深入,林芝地区将会涌现更多的万元户和更多的万元村落。
(段敏)

为民贯通幸福路

“城市道路培植是一项民生工程,老百姓想要生活得舒适,首先要把道路培植好。
”行走在刚刚验收的安然小区平整清洁的街道上,看着面前一排笔挺的路灯,山南地区住建局党组布告边巴见告。

但是,去年年初可不是这番光景。

安然小区的居民小崔说,“去年年初这条路还是土路,坑坑洼洼很不平整。
平日里走上去都是灰尘满天,一下雨可不得了,路面积水,一脚下去全是泥。

这种情形在山南地区泽当镇城区并不少见。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根本举动步伐不完善,特殊是城区部分次干道根本举动步伐滞后的抵牾也日渐突出。

为办理这一问题,进一步加强山南地区城市道路根本举动步伐培植,提升城市做事功能,2011年,在地委、行署的高度重视下,在地区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山南地区履行了泽当镇安然路等8条城区道路及湖北大道人行道改造工程,城区道路路网培植逐步完善,为城市交通、居民出行创造了良好条件。

谈起身门口新建的路,小崔满脸喜悦地说:“再也不用担心出门一身土了,通了路灯晚上出行更方便了,这真是为群众办了一件大好事、大实事!

据理解,安然路工程于2011年8月3日开工,设计内容包括:车行道普通混凝土路面、人行道火烧板、花岗岩路缘石及人行道侧石、给水排水举动步伐、人行道树池、交通标志标线及照明路灯工程。
在参建各方的共同努力下,2011年12月29日,该路正式通过验收。

除了安然路,方案经一起、格巴巷(洛追路)、新加娘达喀桑路、江嘎小区道路、方案经二路、喷鼻香曲东路北延段道路、苹果园康桑路以及湖北大道人行道改造工程也陆续完成验收。

“百姓的期盼是我们最大的动力,百姓的笑脸是对我们最大切实其实定。
这8条路的建成,改进了公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但是这还远远不足。
”山南地区住建局局长吴凯建见告,“2012年,山南地区将投入2236.34万元,履行乃东县东、西居民区改造道路及纬一起城区道路等9项道路培植工程,使泽当镇城市根本举动步伐路网培植更加合理。
”(万李代玲)

让更多的农牧民群众吃上“文化饭” 仁布酥油花在拉萨“绽放”

藏历新年将至,酥油花成为节日的必备物品。
溜达八廓街,满是造型精美、光荣艳丽的酥油花,为拉萨增长了不少喜庆色彩。

日喀则仁布县的酥油花以精美著称,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2009年注册了我区第一个酥油花牌号,“康阿彭巴酥油花”。
目前在拉萨市场的酥油花,有40%来自仁布。

今年42岁的次仁来自“酥油花之乡”——仁布县康雄乡帕加村落。
“由于酥油花的发卖季很短,为了遇上拉萨的藏历新年市场,以前我们得早早赶到拉萨租房,准备酥油、浸泡、搓洗,制作出酥油花后还得自己提着箱子走街串巷叫卖。
”次仁说,“今年自治区驻村落事情队的同道把我们集中起来送到拉萨,免费供应食宿,还在八廓街帮我们争取到了5个摊位。
现在,我只须要专心制作酥油花,等着节前大赚一笔了。

自治区纪委监察厅副厅长、驻村落事情队总领队孔原说,酥油花制作是仁布县群众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每年藏历新年前都会有近四百名群众前往拉萨发卖酥油花。
事情队得知后,联合当地党委、政府举办了第二届酥油花文化艺术节,并将49名得到奖项的酥油花工匠请到拉萨,帮助他们宣扬、发卖,供应统统便利条件,争取把康雄乡“康阿彭巴酥油花”品牌打出去,帮助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下一步我们还将成立酥油花制作工艺屯子互助社,加大对农牧民群众的培训力度,形成生产发卖的家当链,实现由小规模生产迈上企业化的发展之路。
我们驻村落事情队还操持破除酥油花制品只在节日里利用的传统限定,勾引农牧民群众积极研发创新,把酥油花利用到饮食、装饰等方面,将其打造成富有西藏特色的旅游商品,让更多的农牧民群众吃上“文化饭”。
(玉珍)

便民警务站真便民——山南地区临时便民警务站见闻

“警察同道,雅砻大药房怎么走啊?”

“就在马路对面,您过了马路朝我手指的地方直走,看到了吗?就在那儿。

“我这人上了年纪记性就不好,在这附近转了半天便是没有找到药店。
这便民警务站真是便民啊!
”拉珍大妈拉着说道。

“这么冷的天,他们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为公民做事。
春节、藏历新年期间还要值班,他们挺辛劳的。

说话间,德吉小区临时便民警务站的卖力人、山南地区公安处治安支队支队长普琼先容:“我们这是临时便民警务站,阁下在建的才是往后正规的便民警务站。
本着维稳便民的宗旨,我们在春节大年初三的时候采纳了搭建临时帐篷和租借周围商品房的形式,建起了临时便民警务站,并抽调警力进驻。
自进驻至今,已帮助群众办理了不少燃眉之急,很受群众欢迎。

当走进这临时便民警务站时,映入眼帘的是“五条禁令”、“民警信息一览表”,“人要精神、物要整洁、说话要和气、办事要公道”的标语和挂着的十多个信息登记本。

“现在,我们已有18种登记本,往后还将达到20多种,力求详细节制辖区内的各种情形,为公民安居乐业尽一份力,切实办理群众的困难。
” 普琼队长说。

“我们的事情还处在起步阶段,各方面须要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
同道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普琼队长问起来。

原来,在对辖区情形摸底和签订各种任务书的同时,临时便民警务站的民警们也向广大群众广泛搜聚见地,以达到更好地为民做事、真正便民的目的。

“警务站建在门口,我们心里安稳多了。
平时有个什么事,找他们就可以了。
”在警务站阁下经营餐馆的罗师长西席说。
(代玲)

扶贫大棚里的幸福笑颜

春节过后的清晨,天刚蒙蒙亮,多布杰就起床了。
微弱的晨光中,他呵了口气,搓搓手,骑着三轮车,来到自家的蔬菜大棚中,开始了一天的劳碌。

大棚就在离家500米远的地方。
4个蔬菜大棚,是多布杰一家人的幸福来源,更是他们的希望与未来。

多布杰提着菜筐,走进大棚,闇练地摘菜,抖一抖泥土,然后放进菜筐。
多布杰见告:“冬天算夜棚内一样平常就栽种比较随意马虎成活的白菜、萝卜等,夏天栽种的品种就多了。
这4个大棚改变了我们一家的生活,是党和政府送给我们的温暖!

2005年,定日县协格尔镇被划为自治区首批整乡推进扶贫试点州里,一大批穷苦线下的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多布杰便是个中的代表。

多布杰年轻的时候在林芝当过兵,脑筋灵巧,思路开阔。
家中7口人,上熟年迈的老母亲,下有一子三女。
在栽种大棚蔬菜之前,百口人生活比较窘迫,全靠多布杰和妻子一个钱打二十四个结勉强度日。

2005年,多布杰一家的生活涌现了转机。
在自治区扶贫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多布杰建起了蔬菜大棚,乡里的技能职员手把手地辅导,让好学的他很快就节制了大棚蔬菜栽种技能。
由于菜种得好,许多餐馆都订他的菜,还有不少乡亲上门请问栽种技能。
更让多布杰欣喜的是,托好政策的福,小女儿也顺利就业,在县医院做了护士。

忙完一天的活计,一家人就围坐在炉子旁,用饭、谈天、烤火,不亦乐乎。
精明的多布杰又开始计算:每个蔬菜大棚一年纯收入近4000元,4个大概便是1.5万元,等开了春就把屋子好好整修整修……

好政策为广袤的农牧区注入了无限活力,我们相信,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感召下,会有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像多布杰一样,走上勤恳致富的康庄大道。
(陈志强)

谢通门县彭冲村落,离县城130公里,是范例的偏远村落庄。
近几年,在党的富民政策勾引下,村落“两委”班子带领群众解放思想、更新不雅观念,彻底摘掉了“穷苦村落”的帽子。
且看——穷苦村落的大变革

出日喀则市区,有西藏银监局驻村落事情队和乡里的同道做引导,没有了路况不熟的顾虑,裹身的寒气也随之散去。

沿着蜿蜒的塘河,汽车在河谷里一起疾驶。
随着朝阳的升起,透过车窗,半山腰上的如刀痕般的条条村落庄小道变得清晰起来,沿河田舍的炊烟已从屋顶袅袅升起,沿途一排排新修的民居小楼,外出觅食的牛羊时而从面前闪过……大山深处一派活气。

到达海拔4800米的彭冲村落时,已快11点。
进入村落委会大院,西藏银监局驻村落事情队队长陈新民和乡长索朗普赤一边先容村落委会“两委”班子,一边激情亲切地做起了翻译。

索朗普赤说,彭冲村落依山傍水,地处塘河上游,离县城130公里。
目前有123户农牧民家庭、664人,是达那普村落夫口最多的行政村落。
过去,由于不通公路,信息闭塞,农业垦植水平低,吃的粮食基本上靠政府救助,群众“等、靠、要”的思想很严重。

近两年来,在定点扶贫单位——西藏银监局的技能、资金扶持下,村落里变革非常大。
到2010年底,全村落穷苦户仅剩32户,大部分群众依赖手工技艺、养殖业、做生意顺利脱贫,年人均收入达到2784元。

“人穷志不穷。
”说到村落里的发展起步,最先行动起来的便是村落“两委”班子。

“栽种业空间小,有草场,可发展养殖业;没有启动资金,有国家扶贫款支持;没有技能,可参加县劳动部门组织的技能培训。
如今,好几位穷苦户已是乡里有名的致富好手。
”做为村落长、致富带头人,看到村落落的变革,索朗扎西喜在心头。

曾经的穷苦户、如今的致富领头人边巴多吉,刚从县城拉货回来,赶到了村落委会大院。

42岁的边巴多吉,成熟中透露着几分精明,虽然额头上刻下了长年奔波的痕迹,但粉饰不住已过上好日子的知足感。

“2009年,我从政府拿到扶贫贷款后,开始养殖白绒山羊,现在家里有近80头羊。
如今,不仅还了贷款,银行卡里还有了存款。
当初如果没有政府的扶持,一家人现在可能还在吃救助呢。
”边巴多吉见告,养殖业收入不错,羊绒、羊肉、羊奶都能卖到好价钱,一只羊现在价格在500元旁边,年收入3万元不成问题。

富起来的边巴多吉,不仅盖了新居,购了家电,还添了摩托车。
理解到自治区就业好政策,还把儿子送到县里上学去了。

“驻村落事情队来了之后,一贯很愉快,希望通过事情队,再申请部分贷款,争取今年把山羊繁育项目搞起来,这样可以带领一两户村落民一起搞养殖业。
”说到下一步的打算,边巴多吉充满期待。

陈新民先容,彭冲村落要发展,可挖掘的空间很大。
事情队通过挨户拜访调研,对加快彭冲村落经济发展已有了谋划,除了全力壮大养殖业,栽种业也将形成一定规模,对村落里待业青年将履行统一技能培训;同时,今年将把邻村落拉嘎村落传承千年的鞣皮技能引入到彭冲村落。

“鞣皮成品是做真皮服装的紧张质料,目前在藏北市场上很受欢迎,利润很诱人,如果加以利用,村落里的创收渠道将更加广阔。
”陈新民说。

告别目送我们离开的乡亲们,走过一幢幢新盖的民居,踩着新修的沙石小路,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小村落落,也笃信,下回再见时,群众的生活会更上一层楼。
(卢有均李成业 陈志强)

八零后“猪倌”致富记

时钟指向8时,高原的天色依然朦胧。
在拉萨市堆龙德庆县羊达乡羊达村落,村落民旦真和刚结婚两个月的媳妇扎桑开着自家的小货车来到他们的养猪场,开始了一天的劳碌。

旦真和妻子首先要做的事情是烧上几锅水供猪群“饮用”。
大概到了11点,旦真开车到县城购买猪饲料。

“冬天太冷了,给猪喝的水必须是温水,猪喝了冷水会生病的。
现在,我们的养猪场共养殖了70多头猪。
每头猪长到270—280斤就出栏了,夏天的时候4个半月就可以出栏,冬天则须要5个半月的韶光。
养猪可不是件大略的事情,里面学问可多了。
”在养猪场,旦真打开话匣子,向提及了自己的养猪故事。

旦真今年25岁,父母都是地隧道道的农人,长期生病在家,再加上还有一个念书的妹妹,家庭支出较大,一家人的生活很窘迫。
退伍后的旦真先是被安排到县邮政局当上了一名保安,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
期间,旦真结识了一些养殖户。
“我创造常来局里存钱的人中有一些县里的养殖户,个中一个叫顾世双的,让我萌生了转行搞养殖的动机。
”“顾世双是堆龙德庆县玉泉养殖场的老板,当初,他揣着2000元从老家来到拉萨创业,搞养殖,生活逐步富余了。
他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
我就想,别人能干的事,我也能干啊,我要靠自己的费力劳动改变一家人的生活。
”这便是旦真搞养殖的最初想法。

磨刀不误砍柴工。
平时性情遑急火燎的旦真并没有说干就干,而是“蛰伏”了一段韶光。
在这段韶光里,他利用业余韶光不是骑车到附近的养殖场向养殖户客气取经,便是回到家中扎进一堆养殖的书本中。
“我没有一点履历,必须把作业备足啊。
准备阶段,我一方面实地参不雅观学履历,一方面让以前的战友从内地网络了很多养猪方面的书本寄给我,先理解喂养、防疫、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旦真的防患未然,为他后来的成功做好了铺垫。

2009年,旦真迈出了自己创业的第一步,试着养了4头猪。
积累了一定的履历后,他购买了20头仔猪,并得到了政府2万元的扶持资金。
“自己的养猪奇迹发展壮大,离不开政府的扶持。
当我操持扩大养殖规模的时候,以为在村落庄里养猪不卫生、不环保,于是2011年,我投资30多万元在村落庄附近建筑了400多平米的养猪场,县组织、民政、农牧等部门为我办理了18万元的扶持资金。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旦真的收入逐年增加。
2011年,他共向西藏天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发卖生猪50头,得到收入12.5万元,纯收入7万元。

提及自己生活的改变,旦真黝黑的脸上写满了知足。

“新的一年有什么操持呢?”问道。

“新一年的操持可多了。
首先要和羊达乡的8户养殖户成立养殖互助社,往后我们就会在资金、地皮、政策上得到更多的支持。
还操持壮大养殖规模,力争达到150头,同时吸收1到2名穷苦群众到养殖场事情。

如今,正当青春的旦真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带头人。
离开旦真的养猪场,他激情亲切自傲的笑脸还印在我们的心中。
他的那份青春的执着和对未来的信心更是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旦真,加油!
(裴聪 见习 杨小娟)

接地气 贴民心 惠民生——区审计厅驻村落事情队带动村落民增收致富小记

52岁的村落民曲尼头回知道“城里来的驻村落队员居然不嫌味儿”。

2月3日上午,在区审计厅事情的杜光静第一次来到达孜县德庆镇新仓村落村落民曲尼的养鸡场,便一头扎进湿润、闷热的鸡棚,察看成长情形,讯问防疫和喂养流程,棚子里湿黏、腥臭的味道丝毫没有影响杜光静的兴致。

过了半晌,两人走出鸡棚,坐在炉子边谈天,杜光静建议道:“曲尼啦,要不,考虑适当扩大规模吧,上了一定规模可以享受一定确当局补贴。

之前还为是否扩产迟疑不决的曲尼,就此下了决心。
他说,“现在养殖了60只小鸡,由于养鸡技能还不是很成熟,先发展至200只,看看效果再扩大至1000只”。
临走时,杜光静给曲尼留下了一张“名片”,喜上眉梢的曲尼将驻村落队员杜光静的名片随身带着,一碰着技能、政策方面的问题,就拨打杜光静的手机咨询。

与其说是名片,实在不准确,这是一张大小和名片差不多的“便民联系卡”,上面标有每个驻村落队员的手机号和村落委会的电话号码。

2月4日上午,杜光静又来到曲尼的养鸡场,理解养鸡场周围的环境状况。
之前,排到渠里污染渠水的鸡粪引得不少村落民叫苦连连,杜光静建议曲尼将鸡粪与沼气项目联系起来,终极使粪污处理问题得以办理。

杜光静坦言,下村落后,真正体会到农牧民缺技能、缺信息,“有了这个职责,操的心更多”。

村落里养牛的问题让杜光静操心不少。
“之前这里的各项档案及免疫制度、无害化处理制度等均不规范,自下村落往后,就对每家的牛圈给予辅导。
根据调研,得知村落民牛羊越冬饲料严重不敷,便积极折衷干系部门,为村落民办理了10吨牛羊越冬饲料。
”杜光静说。

让新仓村落村落民们意外的远不止这些。
3个多月的韶光里,驻村落事情队队员多次将培训教室搬进村落里:县农牧局的专家来了,向村落民们先容如何利用沼气、栽种大棚蔬菜;4名村落民走出高原,到成都、云南及甘肃开拓视野,学习内地的栽种养殖技能,为办理村落委会干部出行难的问题,为村落委会购买代价10万余元的车辆……

在新仓村落党支部布告格桑平措看来,杜光静足够称职,“他去村落里调研的次数乃至超过了我”。
杜光静则一贯将这位有着20多年基层事情履历的村落支书视作“现实版的教科书”,他向格桑平措学习如何和村落民打交道,在村落“两委”会上学他如何决策,乃至准备将格桑平措自创的管理模式先容给更多村落。

除了被褥,锅碗瓢盆等厨具也是驻村落事情队队员驻村落的必备品,“不在村落民家用饭,不吃村落里的饭”,成为这些驻村落队员时候恪守的原则。

驻村落时,吃完自己做的晚饭,杜光静常常踱步到村落头,叩开村落民的家门,和村落民一起闲坐谈天,有时也和村落民玩玩骰子。
虽然聊的只这天常琐事,却让他倍感踏实……(田志林)

一名老护林员的情怀

卡嘎镇吉定村落,离谢通门县县城约3公里,交通便利。
车出日喀则市区,已是下午3点,知道吉定村落是西藏驻京办驻点村落,要同北京回来驻村落的同道聊一聊,们都显得特殊愉快。

进入村落委会大院内,三三两两的群众正围着“新旧社会图片宣扬栏”指指示点,立于村落委会二楼上“爱国、遵法、勤恳、进步、和谐”藏汉文标示牌格外能干。
通过自我介绍,很快便见到了刚拜访群众归来的驻村落事情队队长——赵国庆和正忙于村落务事情的村落长次仁旺堆。

“由于从北京赶回来,比其它事情队到驻点村落晚了几天,现在正组织事情队加班事情,迎头赶进度。
群众利益无小事,再累也不能拖全区事情队的后腿!
”身为女同道,赵国庆提及话来却魄力十足。

赵国庆先容说,吉定村落现下辖3个自然村落,318户、1164人,党员41名。
以纯农业为主,民族手工业发达,年人均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
有一个特殊有向心力、凝聚力的村落委班子,群众根本好,对中心、自治区各项方针政策非常推戴。

“北京来的事情队便是不一样,不仅信息丰富、不雅观念新,事情起来也特殊有效率。
”村落长次仁旺堆迫切地插话,短短40天,环绕“五个好”哀求,各项事情抓得有条有理。
崭新的“十字”村落训、新旧社会图片宣扬栏、爱党爱国宣扬教诲、颂祖国感党恩活动……全办了起来。
宣扬办法很贴近群众生活,很受群众欢迎。
仅通过 “昨天、本日、来日诰日”图片展集中宣讲,就让村落里群众真正认识到,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吉定村落才有本日的变革,才有本日的幸福生活。

提到爱党爱国教诲,次仁旺堆极力约请我们去看看村落里老党员——多吉。

今年已74岁的多吉老人,出生在解放前,已有30余年的党龄,目前在县林场做护林员。
由于没到放工韶光,见到精神矍铄的多吉老人时,他依然坚守在值班室里。

“老人家解放前出生,能讲讲过去的事儿吗?现在生活上有困难没有?”问。

“详细哪一年出生的记不清了。
民主改革以前,我们一家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由于父辈欠农奴主的债,我自小就给农奴主当佣人抵债。
家里兄妹多,吃不饱。
我的姨姨就带着弟弟妹妹靠乞讨度日,后来遇上了日喀则发大水,全部被冲走了,十分悲惨。
”老人家回顾起过去,十分感慨,“民主改革后,共产党和毛主席就像红太阳,送来了光明,送来了温暖。
我们分得了田地、牛羊,孩子还可以上学,拥有那么多,要感谢社会主义制度,共产党永久都是‘第一’。

“为感谢党的恩典,他给自己起了个汉族名字叫‘社会主义’。
”次仁旺堆说。

谈到现在的生活,老人说,现在的生活太幸福了,孩子们上学有“三包”,住房有“安居工程”,看病有医保,道路四通八达……作为“三老”职员,补贴逐年增加,现在我每天可以领取37元的补贴,衣食无忧。

“年纪那么大了,为什么还要坚持做护林员啊?”问。

“4个孙子都在上学,有两个在内地读西藏班,享受着最好的教诲,这都是党给的。
我现在还能动,又是老党员,要带好头,不能给政府添麻烦!
”多吉老人的话,在场所有人无不为之动容。

在通往村落委会的路上,赵国庆说,刚到这里的时侯,大家高原反应严重,呕吐征象时有发生,我就反复见告队员,多吉老人的话记得吗?全区有2万多名同道与我们一样事情在基层一线,为群众干事,必须要有沉下心、扑下身、扎下根的心态。

回到村落委会,作为村落主任,次仁旺堆连续着自己的话题。
事情队来了之后,通过对党的方针政策集中宣扬,不仅群众心向党,我们村落“两委”班子凝聚力明显增强。
通过事情队,理解了北京村落庄的富余,知道了他们如何带领群众发财致富。
下一步,村落里不仅要搞好栽种业,皮具、唐卡、彩绘等手工业也要大力推广。

“事情队组织的第一批到北京学习的稽核队,过几天就出发了,里面还有我呢!
”次仁旺堆掩饰笼罩不住内心的激动,“这是我第一次去都城,一定会长不少见识,我要学习节制几项适宜村落里发展的特色农业技能,在全村落推广,带领群众都过上好日子。

谈笑间,屋外已是夜幕垂降。

告别事情队和村落委会的同道,离开吉定村落,正值皓月当空,沿路村落落格外安宁而和谐。
一起上,大家一边谈事情队的事情,一边畅想着吉定村落的未来。
(卢有均李成业 陈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