荻木蓊郁紫兰香
3月23日上午九点,我们师生一同来到荻浦村口,乾隆年间建造的孝子牌楼庄严巍峨地矗立在眼前,牌楼上镌刻着赫然醒目的“孝子”二字,散发出祥和的光芒。三层宝塔式的微翘的飞檐,似乎在不断地升腾而上,并抖落了世俗的尘土,使牌楼的青石显得一尘不染而射出润泽的光亮。进入牌门,那些遮天蔽日的古樟树扑入眼帘,我不得不感到吃惊,好几棵香樟都腰围粗大,大概要两三人牵手合围,斑驳开裂的树皮显出沧桑之态,但几百年的生长史并没有让它们有垂暮老迈之感,那些层层叠叠的绿叶织成了一把把巨大的遮阳伞,不给阳光丝毫可乘之机。徜徉在大树底下,清新的空气夹杂着树脂的香气以及花草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钻入鼻孔,沁入肺腑,传输到脑和四肢,令人心旷神怡。走在鹅卵石铺就的路面上,看到两边的高大的排列成行的树木都伸出坚实的臂膀,挥动绿色的衣袖,在路的上空友好地握着手,将阳光筛成点点黄金,让我们踏进古老而美丽的梦幻。鹅卵石路的左下方出现了清澈的水塘,有个顽皮的小男孩正用细小的树枝轻轻的抽打着水面,溅起的水珍珠轻柔地落在水里,也落在小孩的脸上、脖颈上,水面像镜子一样照出孩子幸福的笑脸。右边是宽广而秀雅的公园,一棵棵树木都有碗口般粗细,而且差不多高大,挺拔茂密,青翠欲滴,树枝上跳荡着轻灵的小鸟,传来一阵阵清脆婉转的啼声,跟潺潺的流水应和着,这天籁之音饱人耳福!正中央一座小亭,桌椅齐全,游人可以小憩,或品茗或饮酒或清谈或下棋,幽静清凉,完全浸润在绿色的海洋中。整个公园地上都铺着形形色色的绿草,像一层厚厚的绿毯,在这三月阳春里又不知不觉绣上了许许多多的鲜花,那些石子小路在公园里蜿蜒游动,一派生机。
来到荻浦村的广阔田野,紫色的二月兰花开得一片汪洋恣肆。马路上、田间纵横交错的阡陌上、花畦之间的空隙里,都挤满了游人,人很热闹,花很热闹,热闹得像沸腾的江河。二月兰个子不高,大约20多厘米,许许多多小个子头上都戴满了紫色的小花,排成密密麻麻的队伍,成了一条浅浅的紫色的河流,缓缓地在我们的视线里流动,将紫色的芳香熏染到我们的脸上、衣服上、心坎上。那些爱美的妙龄女郎在兰花丛中发出银铃般的笑声,手舞着,足蹈着,大方地邀请同伴给自己拍下玉照,兰花如美女,美女似兰花,兰花开得奔放,美女显示活力,相得益彰,美艳绝伦。个体的兰花并不起眼,渺小,像紫色的小蝴蝶,但它们互相偎依着,挤挨着,嬉闹着,它们送走了寒冬,在桃花未开之前先迎来了春天,它们无疑是报春的使者。季羡林形容它们“万朵怒放,笑对春风,紫气直冲霄汉”,二月兰如此的豪迈乐观积极进取,观赏者能不将此种精神移植到自身吗?
返回时,我们又踩着古朴的石径,在水塘边瞻仰着“兄弟树”,我不知道这到底算是一棵树还是连体的两棵树,底部树身已经掏空,被造化之手开了膛破了肚,里面的五脏六腑一概全无。这几百年相依为命的老兄弟,却顽强地战胜了造化强加给它们的灾难,树身掏空,它们的两大枝干却傲然挺立而上,并在空中倒卧下来,将茂密的枝条和绿叶直插到水面上,这清澈的水面上便时时荡漾起粼粼波纹。这兄弟几百岁了,可宝刀依然未老,将精湛的技艺和坚毅团结的精神示现给我们,震撼着我们的灵魂。
荻浦古雅秀丽的风景令人陶醉,但用一个美丽的成语“境由心造”可以诠释美的来历。正是千年以来,荻浦人用孝义之心,今古相承,族人之和睦,乡人之智慧,村民之勤劳,创造了这样美好的境界。
古居沧桑澳水清
11点钟我们到了深澳的村委会门前,大家走了不少路,便坐到大池塘的水泥边沿上休憩。池面平如明镜,周围的粉墙黛瓦绿柳红花倒映在水中,色彩斑斓,清丽动人。一群群的红鲤鱼互相嬉戏打闹,学生扔下的面包屑,引得它们混战争夺,水花四溅。申屠氏宗祠就座落在视野开阔晶莹透亮的池塘边,红木釉质的大门和梁柱,雍容华贵,古趣盎然。步入宗祠,大厅两旁陈列着申屠氏家族历代涌现出的杰出人士图像和二十四孝图,这些人的立德立言立功之壮举,穿透了历史的封尘,至今依然将优秀的孝义文化输送给申屠氏后人,今天的深澳人用团结智慧大气开放的精神努力创造着自己的幸福家园,让这个古老沧桑却又灵动静美的村庄,冠以“中国美丽乡村”的称誉。我们瞻仰着申屠氏家族的仁人志士,内心泛起了波澜,他们创造了他们家族的荣耀,我们该在自己的家族史上留下什么呢?如果人人都注重“修身齐家”,整个社会就会是贤人的社会,安定和谐,国泰民安,一片净土,何其令人向往!这样一想,宗祠文化过去被批驳得一无是处,现在却又觉得它有许多可取之处。人,总是行走在历史之中,走进深澳,就是走进了孝悌仁义的历史文化深处,走进深澳,也就走进了历史的疑问里,我们当下的历史该往何处走?
正大厅背后是申屠氏家族祖宗灵牌陈列室,里面光线暗淡,尽管阴森逼人,但追根问祖之地,灵异祥光也隐约弥漫。耳房里迎出一银白长须的老者,和善地接引我们到他房间,向我们讲述申屠家族的历史。桌子上堆积着一系列很厚很大本的申屠氏族谱,他自豪地告诉我们,他是族谱的主要编纂者之一。面对着这位老态龙钟、满脸褐斑的文化人,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人的生命卑微,能为族人做点文化事业,就是有价值的人。他书桌上方贴着“志博云天”“读书香到心”的横幅,八九十岁的老人依然怀壮志爱读书,“老当益壮,不移白首之心”,此种对人生的终极关怀,令人心仪。申屠氏家族代代有这样的文化人,岂能不使子孙绵延诗礼昌隆呢!“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此种思想大概永远不会过时吧!
走出申屠氏宗祠,我们又参观了“深澳古镇外公家”、“彝听堂”、“恭思堂”。“外公家”我已忘了是明朝还是清朝的建筑;“彝听堂”建于道光九年,距今两百多年;“恭思堂”建于光绪十九年,距今一百多年。在这里,明清古居有一百多处,可谓星罗棋布,令人目不暇接,我抱着两岁的儿子游览,很多地方都不便于细细品味,令人遗憾。但这些徽派古建筑都有些相同的特点,灰墙黛瓦,四方天井,光线明亮,天人合一的思想处处得到体现,天晴日光直射厅堂,下雨雨丝飞扬屋内,富有诗意。门窗梁柱或雕刻鸟兽虫鱼,或雕刻蟠龙飞凤,或雕刻寿星天神,一派吉祥喜气而又古雅灵动,精湛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称这些建筑是中国的雕刻艺术的博物馆也不为过。我们踏着青石板路,看着古迹斑驳的屋墙,闻着古代雕木散发出的香气,仿佛自己也是明清时期的人,从那时一直走到今天,亦古亦今,而又无古无今,“与天地同寿,与万物齐一”,在这个古村落里心境逍遥,不染俗尘,不亦乐乎!
深澳村的古亭长廊也特别多,五步一亭,十步一阁,供游人休憩赏鉴,妙趣无穷。走在羊肠小道上,又时时能看到那些清澈的水塘、水井、水沟,“深澳”本身是指有深水的可以停船的地方。深澳村处处潺潺流水,清韵悦耳,名副其实。我们来到了一个水塘边,塘形很不规则,水很清澈,旁边的古树古屋脊倒映水中,引人遐思。水面上漂浮着不计其数的绿萍,好像水面上抖动着好几件碧绿的衣衫,正等着人去捞取。深澳人建造这个水塘,还极有创意,在池子中央安放了一块正方形的大理石,做成一个印章,中间刻着醒目的篆体大字“上善若水”。是啊,理解了水就是理解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水利万物而不争”,古村落的完好保存,申屠氏家族的繁衍昌盛,不就是靠这些灵异的水而得以实现的吗?深澳的水,其功甚伟!
环溪画境醉清风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宋代大儒周敦颐以莲花自喻,清正廉洁,赢得世人无限景仰。他的后裔又迁居到环溪,耕读传家,世世代代生活在如诗如画的环境里,外人一踏入此地,便觉如仙境一般,乐而忘返了。
我们一踏上青石桥,眼前豁然开朗,宽阔洁净如广场一般的商业街,古色古香的农家乐、土特产商品店都挑出幌子,迎风招展,十分气派,有点《清明上河图》中的古味。人来车往,熙熙攘攘。桥下的溪水深而清澈,向下游的堤坝上冲荡而下,像滚雪一样纷纷坠落。在静止不动的深水处,有一条约三四十斤重的大红鲤鱼,如潜水艇一般停驻在水底,只有两鳃时不时喷出水流,隐约开出两朵水花。有人说:“这么大的红鲤鱼,都成了精了!”许多人扶着桥栏杆俯瞰着它,两眼都放着光,痴迷地欣赏着这位大鱼仙。这青石桥是两桥并排而卧的,就像孪生兄弟一般亲密而又保持一点距离地同榻而眠,又像两条虬龙在呵护着环溪村。
在农家乐吃过美味的中餐,我们沿着溪流,踩着鹅卵石路面,不时用手抚摸一下翠绿的树木,听着溪水的歌声,不一会儿来到了水口寺,我像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恭恭敬敬地一一拜过那些佛菩萨,希望能时时护持我的善心善念善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让我的愿望能像环溪村的遍地莲花一样生长得纯洁安宁吉祥,环溪是佛乐意安居的净土呀!古刹前面横卧一古老沧桑的石拱桥,这就是安澜桥。桥的两头各有一棵数百年古樟树,枝干粗大,纵横交错,绿叶繁茂,遮天蔽日,远看就像两朵巨大的绿云,欲向天空飘浮而去。桥身青藤缠络,参差披拂,那些垂挂而下的翠绿藤蔓,就像小姑娘头上扎着许许多多的小辫子,轻柔地晃动着。往拱桥上拾级而上,清风扑面,异常凉爽,桥下是潺潺的溪水,水中成群的游鱼自由往来,形形色色的石头发出晶莹的光泽。此时各种美妙的声音交汇一起,婉转的鸟鸣,潺潺的流水,习习的凉风,古刹里传来的轻柔的神秘的梵音,人便仿佛处在天界一般,随着仙雾往来飘忽,心灵静到极处,与天地宇宙完全融合到一起,时间和空间也只交汇成一个点。走下石拱桥,大樟树下有一个大圆盘,这成了观景台,游人走累了,便围着樟树而坐,乘凉,吃零食,聊天,静静地赏景,在夏天这里是绝妙的避暑胜地。
到环溪不去爱莲堂,就犹如读文章没抓住主旨。我们随着路标一直追寻到爱莲堂,堂前的石柱上刻着对联:“门对天子一秀峰,窗含双溪两清流”,道出了环溪得天独厚的地理形势。进了大厅,高雅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两旁是当地名人的字画,很富诗意。中央一口天井,阳光斜射而下,使大厅内显得异常明亮,井台里鹅卵石铺地,由于雨水充足,绿草从石缝间挺出柔韧的腰身,简直铺上了一层绿地毯。“花木清香庭草绿,琴书雅趣画堂幽。”爱莲堂,的确是极富诗情画意!
正堂的上方悬一大匾额,上书“爱莲堂”三个大字,有点沙孟海的雄豪气势,显得庄严肃穆。匾额下面是木刻的“周敦颐濂溪公像”,哲人的睿智和蔼之气隐隐可见。两旁悬挂端庄的隶书对联:“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这对子是黄庭坚对周敦颐人品学问的崇高评价和景仰。还有大概为宋涛所书的对联,特别醒目,笔力千钧,也类似沙孟海的风格,联语是“上接洙泗千岁之统,下启河洛百世之传。”周敦颐为宋代理学的开山鼻祖,此联语是将他的《太极图说》推尊为宋明理学的奠基之作。正堂右边悬挂着周敦颐后裔中的几位杰出人物,如周恩来、鲁迅等,这样的榜样力量对环溪的周氏后人来说是极具激励作用的。
依依不舍地走出爱莲堂,走在弯弯曲曲的青石板路上,发现每家每户都用一口缸种植着莲花,“骄阳醉舞”、“西湖红莲”、“孙文莲”等等,莲的品种不计其数,而且名字美得像诗。现在是阳春三月,如果到了盛夏,这里就会是一片莲花的海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相信每一朵莲花上都会安坐着一尊观音,给这里带来无限的和雅安宁和吉祥!
感谢阅读古村风韵醉游人作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美德网的支持!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们的熊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