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唱曲《渔光曲》背景故事及美学剖析

旭日光

影片渔光曲主题歌揭示了社会本质有何背景故事与艺术特色 休闲娱乐

一、背景故事

20世纪20年代末期的中国电影,大都是“怪诞武侠”一类分开现实的商业片。
1931年9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作家同盟开始关注中国电影,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左翼电影运动。
“左翼电影运动”力争摆脱中国电影肤浅庸俗和哗众取宠的现状,把电影从狭小的家庭伦理、生活琐事中拉出来,把目光投向中国社会,力求反响出中国社会急迫须要办理的严厉问题。

1934年6月,上海沉浸在一场60年不遇的漫长酷暑中。
14日,影院门口挂出几张新海报,这一天,正是由蔡楚生导演的《渔光曲》的首映日。
大概是由于这酷热的景象,大概跟各大报纸上宣扬篇幅过少也有些关系,《渔光曲》上映的前几日,票房并不理想。
常常光顾影院的老影迷也调侃道:你看这蔡楚生

“中国进步电影的先驱者”:蔡楚生

可是《姊妹花》导演郑正秋一手带出来的啊,这下徒弟想在师傅手里抢票房,我看纵然是不雅观众想捧场这天气也不捧场啊。
还有人私下议论说,政府宣扬部看过《渔光曲》后以为情节有些激进,不太喜好,才特意安排到这闷热的景象中上映的。
总之,不雅观众们和影院老板彷佛并未对《渔光曲》的上映给予太多的关注。

这下让导演蔡楚生十分难堪。
且先不提自己的作品档期与师傅冲突,单说电影的全体拍摄过程实在是非常辛劳。
前后为时一年的创作中,演员和幕后职员受尽了海边恶劣景象的困扰和渔民与渔业领导的阻挡。
联华董事长罗明佑此前也在资金上表现出对电影的不重视,微少的资金使得电影根本就无法利用美国有声录音设备。
他只得多方要求增援,终极在朋友的引荐下认识了之前为电影《桃李劫》成功完成录音的国产录音公司“三友”。
才使得电影中的小猫真正唱出了那首《渔光曲》。
各类弯曲的经历,让蔡楚生更加担心,若是电影失落败,如何给演员、同事和领导一个说法,更如何向自己交代。

“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奠基人”:蔡楚生

可就在这当口,涌现了一场连电影主创们都未曾想到的戏剧性迁移转变:一日,上海《新闻报》用了两个版面,以极大的字体宣扬了这部影片。
一韶光,这一罕见的征象引起了报纸读者和电影爱好者的普遍关注和热议。
可这种大手笔的宣扬到底是由谁投资的呢?这个问题连主创们也一时摸不到头脑。
直到后来经多方打听,大家才知道,某位巨室少爷在不雅观看《渔光曲》后大受冲动,以匿名的形式出资为其在杂志上作大幅度宣扬。
那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影片会让一位巨室少爷做出这样不合常理的行为呢?一部小本钱彷佛没有什么大明星的国产片真的就那么值得一看吗?带着持续串的疑问,一大批上海市民顶着烈日,走进影院不雅观看《渔光曲》。

有时,事实确实可以比最善于利用抵牾冲突的编剧写出的故事更夸年夜。
正是由于不雅观众们口碑的口口相传,《渔光曲》短期内票房完赛过《姊妹花》,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影片连续放映了84天,也从韶光上超过了《姊妹花》的60天记录;片中朗朗上口的同名主题曲传遍了大街小巷,随处颂扬,被传唱至今;而片中女主角小猫的扮演者,王人美,也从上海开始红遍全国,影迷送了她一个活泼而性感的名字:“小野猫”。
带着这个名字,王人美开始了后来被她称之为“成名和不幸”的新的人生旅途;导演蔡楚生被媒体称之为接过了师傅的接力棒,中国电影的第二代导演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正式走上了中国电影史的大舞台。

电影《渔光曲》首次在银幕上展示了那个年代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悲苦人生,是一部朴实的现实主义影片,也是中国早期堪称“精良”的影片之一,具有较强的社会现实意义和较高的艺术性。

电影《渔光曲》主题歌,深情地唱出了旧社会长年流落在海上的贫苦渔民的艰费力动生活,真实地反响了渔民们愁苦困顿的心情。
作曲家任光为了写好这首歌,特意到了长江的入海口吴淞口,不雅观察渔民们捕鱼劳作。
根据体验,他为这首《渔光曲》创造了表现海浪起伏的特定节奏,突出了船歌的风格。

自1934年6月14日影片在沪首映后,上海随即涌现了《渔光曲》热,一韶光由影片女主角饰演者王人美演唱录制的《渔光曲》的唱片抢购一空,而这首同名主题歌《渔光曲》也随着影片的上映,迅速传播开来,成为家喻户晓的盛行歌曲之一。

不久,这首歌在全国广为流传。
1935年2月,又因《渔光曲》这部影片在前苏联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得到展出汇演“名誉奖”,此乃我国影片在国际影坛第一次获奖。
它的问世,在当时的中国电影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故此,这首同名主题歌也随之流传甚广,蜚声海内外。
公民音乐家聂耳曾撰文评价这首歌说:“《渔光曲》一出……其轰动的影响乃至形成了后来的影片要配上音乐才能够卖座的一个潮流。
”它的成功不是“有时的侥幸”,而是由于“内容的现实,节奏的哀愁,曲调的组织化”和“合营这影片的现实题材”。

作为中国第二代导演的蔡楚生,被评论界誉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先驱者”、“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奠基人”。
在对中国“片子”传统的继续、发展与创新中,强化了电影的公民性以及“笑剧性诉求”等特点,在对中国电影的民族化定位方面彰显其艺术个性,为中国电影的民族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作品简介

《渔光曲》由安娥作词,任光谱曲,创作于1934年,是同年上映的影片《渔光曲》的主题歌。
《渔光曲》是著名导演蔡楚生编导的戳穿旧社会阴郁的电影,影片故事情节动人,画面编排精髓精辟,格调凄婉压抑,节奏缓慢抒怀,首创了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先河。
这首同名影片的主题歌,深情地唱出了旧社会长年流落在海上的贫苦渔民的艰费力动生活,真实地反响了渔民们愁苦困顿的心情。
同时,也深刻地表现出了当时我国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田地和神往美好生活的欲望。
电影《渔光曲》深受广大不雅观众的欢迎、喜好与青睐。

词作家:安娥

同名主题歌《渔光曲》以委婉抒怀的曲调,从容舒缓的节奏,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据词作者安娥回顾:“我写歌词的时候,想起了几年前,在党的领导和培养下,在大连湾早晚偷渡时所看到的渔民们痛楚生活的景象,……”

在《渔光曲》中,词作家怀着对贫苦渔民的无限同情,以极为精练朴实的笔法,勾画了一幅渔村落破产的悲惨图景。
歌曲深情地表达出作者对劳动人民充满了那种难以平抑的怜悯之心。
歌曲采取4/4拍,每拍两个音,先长后短的节奏型和徐缓的速率贯穿全曲,很好地表现了挣扎在去世亡线上的渔民忧郁、痛楚的心情。
歌曲的腔调是范例的江浙一带的音乐风格,具有舒缓、优伤的阴柔美。

作曲家:任光

作曲家从表现特定的内容出发,在音乐旋法、节奏和速率上作了颇具匠心的处理,使音乐既忧伤又充满了悲愤的情绪,真实隧道出了旧社会贫苦渔民的心声。
故而,这首《渔光曲》流传快一个世纪了,久唱不衰。
《渔光曲》可以说是一首民歌风尚的艺术歌曲,也可以说是艺术化了的民歌。
由于它揭示了社会的实质,激起人们的共鸣,至今仍旧是一首富有艺术生命力的抒怀歌曲。
我们可以从中感想熏染到那个时期中国劳苦大众的悲惨命运,从而更加珍惜我们本日的幸福生活。

三、美学剖析

(一)歌词

云儿飘在海空,鱼儿藏在水中。
清晨太阳里晒鱼网,劈面吹过来大海风。
潮水升,浪花涌,鱼船儿飘飘各西东。
轻撒网,紧拉绳,烟雾里辛劳等鱼踪。
鱼儿难捕船租重,捕鱼人儿世世穷。
爷爷留下的破鱼网,小心再靠它过一冬。

东方现出微明,星儿藏入天空。
清晨鱼船儿返回程,劈面吹过来送潮风。
天已明,力已尽,眼望着渔村落路万重。
腰已酸,手也肿,捕得了鱼儿腹内空。
鱼儿捕得不满筐,又是东方太阳红。
爷爷留下的破鱼网,小心还靠它过一冬。

词作家与田汉

(二)歌曲

《渔光曲》为G调,4/4拍子,采取三段体的曲式构造写成,即为一首不带再现(A+B+C)的单三部曲式构造(单三部曲式若何判断?可以通过旋律的变革、音乐表情的提示、调式的转换、间奏的位置和结束和弦的性子等一些方法进行判断),并且是单一形象的三段构造,形象光鲜。
乐曲中间没有转调或变革拍子的地方,两处间奏,将《渔光曲》分为三个乐段。
虽然各段腔调有变革,但由于节奏型统一和用同一乐句写成的引子和间奏,使段落之间的联系,得以加强,使音乐成为一个整体。
徐缓的速率和贯穿全曲的特定节奏,描述出渔船在茫茫大海中颠簸起伏的形象。
虽然曲调采取了富于民族特色的五声音阶G 宫调式,但却没有一样平常大调所具有的通亮的色彩,仿佛在旷远之中露出了一丝压抑和哀愁,这些都增长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渔光曲》这首歌曲,旋律抒怀、流畅,节奏从容、舒缓,生动地描述出一幅旧社会渔民的生活情景:东海之晨,朝霞碧波,渔船在海浪中颠簸,渔民在去世亡线上挣扎……。
作品由自然景致写到人物情境,景为情辅垫,情借景抒发,达到了情景交融、凄婉动人的意境。
整首歌曲,不但展示了旧中国渔民的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而且还抒发了蕴藏在劳动人民心中的不可遏制的怨恨感情。

第一乐段(A),沉着自然、委婉动听,并具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

1=G 4/4

此段通过描写云朵、鱼等海上景物,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沉着大海的俏丽景象,好似远远看到了蔚蓝的海面上,渔船在海浪中微微颠簸。
从这个乐段的谱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构成旋律的两个特点:

①连续利用了四、五度音程跳进及八度大跳,(见上谱例),这种大幅度起伏的旋律造成大海辽阔宽广和海浪翻滚之感。

②利用了民间音乐常用的“承递”手腕,如上面谱例中的a´是a的承递,b´是b的承递,c´是c的承递。
这种手腕进一步加强了这支歌亲切流畅和富于民族风味的特色。

第二乐段(B),紧张描写风起浪涌,渔船由远而近,轻撒网,紧拉绳,渔民在风浪中捕鱼的情景。
通过对渔民在波涛彭湃的海面上危险作业的描述,虽然乐曲有统一的节奏型,统一的乐句作间奏,但是在演唱此段的时候感情须要逐渐飞腾,与第一乐段温和的气氛形成比拟。

1=G 4/4

第三乐段(C),词、曲作家,进一步描写了渔民苦难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音乐舒缓而忧伤。
这个段落是全曲的高潮部分,虽然没有第二乐段那么激动的演唱心情,但是通过沉痛的心情抒发了对渔民贫苦生活的同情和对剥削阶级的满腔怒火。

1=G 4/4

四、歌曲概述

这首《渔光曲》利用朴实大略的节奏,前长后短的节奏组合,将渔船在海上跌宕起伏,风雨飘摇的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出来。
歌曲采取五声音阶,没有大调的通亮色彩,在稀疏的节奏中展示出空旷的意境,表现公民被压迫时的困苦。
《渔光曲》以凄婉的曲调,描述了当时渔民的沉重劳动和被剥削的穷苦生活,讲述了在三座大山的压力下,中国劳苦大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表达出了他们内心的悲愤。
这首歌在影片中反复涌现,有力地陪衬了影片的主题,产生了动人的艺术力量。

五、人物先容

蔡楚生(1906年1月12日-1968年7月15日),出生于上海,中海内地导演、编剧、制作人。
1949年,中华公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当了中心公民政府文化部电影局艺术委员会主任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管理局副局长、中国电影事情者联谊会和中国电影事情者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职。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2年,独立执导个人首部电影《南国之春》。
1934年,自编自导剧情电影《渔光曲》 ,该片得到莫斯科电影节“名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1937年,执导剧情电影《王老五》 。
1941年,由其执导的战役电影《出路万里》上映。
1947年,与郑君里互助执导剧情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 。
1963年,执导的剧情电影《南海潮(上集)》上映 。
1968年7月15日,在“文革”中,62岁的蔡楚生含冤去世 。
1979年,冤案平反。

1995年12月27日,在纪念天下电影出身100周年、中国电影出身90周年的活动中,蔡楚生得到中国电影“世纪奖”。

任光(1900—1941)作曲家、音乐活动家。
笔名前发,浙江嵊县人。
自幼喜好民间音乐,十九岁去法国,以修理钢琴为业,勤工俭学。
1928 年返国,1932 年进上海法商百代唱片公司,任音乐部主任,同时参与共产党领导下的上海左翼音乐活动。

1937 年抗战爆发之前,他再度去巴黎,在华侨中组织、推动抗战歌咏活动,并参加了法国左翼文化组织;1938 年10 月返国,参加抗日宣扬活动;1939 年5 月去新加坡,在那里辅导过著名的华侨歌咏组织“铜锣合唱团”;1940 年春,经昆明返回重庆,曾在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任教,同年7 月到皖南参加新四军事情;1941 年1 月初,在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皖南事变中,不幸捐躯。
任光的代表作品有歌曲《渔光曲》、《月光光》、《王老五》、《打回老家去》、《大地行军曲》、《别了皖南》以及器乐曲《采云追月》等。

安娥(1905—1976)歌词作家。
原名张式源。
1925 年参加革命,从事学生涯动和女工运动。
1929 年党派她去苏联学习,1929 年返国,三十年代往后在上海、重庆、桂林等地长期从事革命文化事情。
解放后,安娥连续从事文艺创作,写下了许多激情亲切洋溢、幽美新颖的歌词。

1953 年至1956 年兼任《歌曲》月刊的歌词顾问和编委,事情负责卖力。
1976 年8 月18 日不幸逝世。
她写的代表性的歌词作品有:《渔光曲》、《大地行军歌》、《卖报歌》、《打回老家去》、《北京之歌》、《节日的晚上》等。

旭日光简介

旭日光,湖南临湘人,大学文化,中学音乐高等西席,国际作者作曲者联合会(CISAC)、国际音乐教诲学会(ISME)、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中国教诲学会音乐教诲分会、中国音协二胡学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等会员,湖南省音乐评论委员会理事,“天下文化名人造诣奖”得到者、中国音乐学院艺术水平考级精良辅导老师,曾被聘任为“红网⋅时候(文艺)”《音乐教诲与创作》专栏作家、湖南省教科院音乐评委、湖南理工学院(原岳阳师院)音乐系客座教授、《乐苑园丁的歌》《花语》杂志副主编。
先后在国内外揭橥文艺作品、音乐评论1000余首(篇) ,500余万字。
《沁园春·国庆感怀》《西江月·祖国六旬赞》《清平乐·党诞九秩感赋》《鹧古天·颂十八大》《捣练子·盛世召开十八大》等40余首诗词、15条语录荣获环球华人联合会(HRA)、天下华人作家协会金奖、特等奖;《俏丽临湘·组诗》(26首)荣获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最佳奖;《中华辉煌》等2首歌词获湖南省文联一等奖;作品荣入《环球精良华人诗歌颂典》《古今中外名家语录精编》等6部诗歌铭言集。
《献给老师的礼物》等8件作品参加了中国国际名人研究院举办的艺术界名人作品展示会系列大展并获铜鼎奖;《一颗残酷夺目的明珠<春江花月夜>赏析》等2篇美学论文荣膺“天下学术贡献奖”金奖;《摭论本色教诲中的器乐传授教化》等10余篇论文被中宣部、教诲部、中心教科所、中国教诲学会评为一、二、三等奖; 8篇论文蝉联湖南省教科院一等奖; 4首歌曲获全国征歌大赛金、银奖;《我的中华》《我们拥抱春天》等100余首歌曲入选《全国西席作曲家歌曲集》《中国当代精良校园歌曲》等8部歌集。
著有《音乐文化与本色教诲》、《中国音教十家精良歌曲专集》、大型声乐套曲《临湘组歌》(十乐章)等10余部,个中《音乐文化与本色教诲》(课题专著)入选全国高校音乐教材,且被上海音乐学院编入《全国高档院校音乐教诲专业系列教材》(专业主干课程)。
此外,他辅导学生参加全国音乐知识大赛50多人次获一、二等奖,3次被中国音乐家协会音教委付与一等园丁奖;他辅导学生参加全国音乐考级、省市“三独”比赛100余人取得良好成绩,10多次获中国音乐学院考级委员会、湖南省教诲厅、岳阳市教诲局“精良辅导西席”名誉称号。
他40余年来为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武汉音院、西音、川音等10余所院校运送了大批音乐专业生。
多次获临湘市公民政府、湖南省公民政府颁发的奖励证书。
艺术造诣及代表作入选《湖南文艺六十年·音乐卷》(省文联)《中国音乐家名录》(邓小平题签)、《中国专家大辞典》(人事部)等20余部历史存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