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里得交待一下,我的第二故乡还有一个,是昭通市昭阳区永丰镇的三甲村落,也是昭通市最富庶的一个村落——全国文明村落。而与永丰镇和三甲村落比较,新店镇不仅是一个相对贫穷掉队的镇,还是一个在地震中遭受重创的破碎之乡。
到新店挂职担当镇党委副布告,起初并不是仅仅为了体验生活而去的,去的第一要务,是帮助当地受灾群众搞民房规复重修。后来又兼任了镇新屯子培植事情队队长和新店社区的新屯子培植辅导员及扶贫事情队员。这就注定,这一行,不是三甲村落的新屯子之行,春韵之行,阳光之行。如果说三甲之行是锦上添花,那么新店之行就有点类似于雪中送炭的味道了。
(重修后的“望江寨”一角)
2014年8月3日下午,一场6.5级地震突袭昭通市鲁甸县和巧家县,震中在鲁甸县的龙头山镇。而与龙头山镇隔牛栏江遥遥相望的巧家县新店镇,也成为了这次地震的重灾区,5585户民房严重受损,十余人在地震中罹难。当得知自己被派往新店镇挂职的那一瞬间,心中既有些畏难感情也有些悲壮之感。说实话,由于有过在彝良“9·07”地震中采访十余昼夜的经历,我非常清楚在地震刚刚发生后进入灾区是一种若何的困难状态。尤其在山体破碎的巧家崇山峻岭间,滑坡、泥石流、塌方、落石、堵车,这些都是家常便饭。
然而,事实上,我将要前往事情的巧家县新店镇,其环境的艰巨还是出乎了我的猜想。新店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那寸步难行的困难的交通、还是那些盘旋在峭壁绝壁间只有二三米宽,连会车都成困难的坑坑洼洼的土路。更要命的是,由于刚发生地震,当地山体受到严重损毁,破碎不堪,山坡上到处悬着大大小小的石头,大者几十吨重,如一颗巨大的炮弹悬在山腰。小者也有几十、几百斤重,还有那些不计其数的碎石,像一枚枚悬在空中的定时炸弹,只是谁也不知道它们会在啥时产生发火,砸向谁的车顶和头顶。
我记得2014年9月15日,我第一次踏上了去新店的挂职之路。
昭通到巧家县的二级路如一条游蛇一样穿梭在乌蒙大地的高山峡谷间,两边都是地震后破碎的山体,袒露出狰狞胆怯的獠牙。路边还随处可见在地震中被滚石砸毁的汽车或摩托。脚下原来清溪流淌的河流,被山上垮下的土石方淤塞,河水也变成了黄汤,进入我的眼里,俨然成了甘家寨那些被埋在垮塌山体下的乡亲们的血液,路上坎的山坡到处堆积着山上滚落的恶石,一个个像是古代沙场上的飞石,每一块石头都足以让穿越峡谷的人丧命。那些正在清理塌方体和排危的挖掘机和装载机,正隆隆作响,全体峡谷都弥漫着黄灰,整条峡谷仍旧弥漫着胆怯和去世亡的气息。刚跨过牛栏江大桥前行不到五公里,见前方停着长龙一样的车队,大概又堵车了吧!
下车察看路况,原来前方约一公里有施工机器正在排危,几位驾驶员正议论纷纭,说前方偏坡在地震中形成一个巨大的塌方体,每天不间断排危,限时放行。我们只管要赶去参加下午三点的会议,也只得耐着性子等着,只要能疏通就好,能看到希望就好。
(重修后的望江寨全貌)
下乡挂职的第一天,就让我们真切地感想熏染到了前往地震灾区巧家的不易,可以说,每走动一步,都暗藏危险,常常让民气惊肉跳,胆战心惊。
在新店挂职的十五个月韶光,我开着一辆已近八岁的破旧的面包车,车上备了用于清道的板锄以及千斤顶、打气泵、防滑链等保通必备瑰宝,无数次来回于昭通城到新店那条从峭壁绝壁间开凿而出的凶险、波折、颠簸、逼窄、时常由于塌方和梭石阻断的路上奔波,每走一个单边,少则四五个小时,多则七八个小时,有时乃至十多个小时才能到家,每每早上六七点出门,要入夜才能到家。飞石曾砸坏了我的车身,就连挡风玻璃也在一次与大货车让行的过程中被撞碎,还多次经历了泥滑路面和冰雪路面的严厉磨练。可以说,每一次出发,都要安全到达了心才会落地,光彩没有在途中发生致命的意外。我记得有一次,由于塌方阻断,我们一行四人转了四辆车,先是朋友的车送至鲁甸,改乘出租车前往滑坡体甘家寨,步辇儿两公里翻越滑坡体,换乘大河坝的“黑面的”,才跟镇上前来接应我们的陈师傅会合,到达镇上,已靠近晚上十一点,人困马乏,倒头便睡。而前往挂职的前半年韶光,我们每一次来回,都要经由类似的折腾。
不过,只管通往灾区的道路十分艰险,但这种艰险从来就没有挡住我通往新店灾区事情的脚步。在灾区事情的十五个月韶光,我坚持做到每月驻村落事情二十天以上,有时驻村落事情长达一个多月,参与了地震灾区民房规复重修事情的每一个环节。白天下乡走村落串户理解民情,与受灾群众拉家常摆龙门阵,理解他们在规复重修中碰着的困难和问题,主动为他们想办法出主张,力所能及地为他们排忧解难。与当地的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为了在地震民房规复重修中融入文化元素,我还帮忙镇里为两个民房规复重修集中安置点命名,把一个原来叫做“烂泥箐”的地方更名为“望月寨”,并为村落中的三条道路分别命名为“旭日路”、“星光路”、“康庄路”;把一个原来叫“庙子垴包”的集中安置点更名为“望江寨”。为一家当地的高山养殖场命名为“望月山”生态养殖场,并在工商部门注册了牌号。我还亲自到昭通市里,约请有名书法家、作家夏天敏、张正华、李元明等前辈艺术家,请他们责任题写了寨名和路名,刻石立碑竖于村落口,以铭记这些在地震后浴火重生的村落寨。
(为新店镇地震民房集中安置点“望月寨”制作路碑)
在新店挂职体验生活期间,我带领事情队员为新店镇一共争取项目和资金一百余万元,组织当地镇村落干部到县外参不雅观、学习、稽核,让镇村落干部开阔视野,提前思考规复重修之后如何发展农业家当,带领群众致富。主动创办了抗震救灾事情简报,开通了镇抗震救灾事情的新浪博客,组织撰写揭橥新闻稿件一百余篇,为宣扬新店镇干部群众保持不懈、独立重生和全社会一方有难、八方增援的抗震救灾精神起到了较好的促进浸染,通报了正能量。
在新店挂职体验生活期间,我没有写下一篇文学作品,我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新店人,一个镇干部和村落干部,做一个从外表形象到精神内核都融入当地人的普通一员,全身心地用至心去换取至心,用真情去换取真情,用行动去帮助群众,深入到血液和骨髓去感想熏染当地群众的冷暖和喜怒哀乐。
挂职的韶光虽然不长,但是在这十五个月里,我和当地村落民一起,经历了无数次的强余震,经历了山洪和泥石流,经历了无数次的塌方和滑坡,经历了无数的坎坷和险阻。但欣慰的是,在这十五个月里,我见证了当地在地震后变成废墟的村落落经由干部群众的困难努力,在争吵过、谩骂过、上访过、挣扎过、努力过、冲动过之后,在战胜了泥滑路烂、山高坡陡、运输困难、建材紧张、物价上涨、工人紧缺等诸多困难之后,一幢幢新居拔地而起,一个个村落寨再现活气。炊烟袅袅,笑颜残酷,信心满满再次成为新店地皮上的新气候。每当看到这统统的时候,我的内心就会无比温暖和冲动。
文|沈 洋
编辑|罗 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