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高处俯瞰建阳,高速宽阔平稳、四通八达;座座桥梁,飞架而起;车辆南来北往,川流不息;屯子组组通水泥路干净整洁,高铁穿境而过……这一幅幅繁忙的交通场景,映射出建国70年以来,建阳交通日月牙异的发展和翻天覆地的变革。
宁武高速建阳段。(龚劲松摄)
从“咫尺似天涯”到“天堑化坦途”
70年来,建阳交通根本举动步伐经历了从少到多、从平面到立体、从狭窄到宽阔,实现了从“咫尺似天涯”到“天堑化坦途”的巨变。
据悉,建阳地处闽北交通中央,自古有“闽北走廊”之称,群山围城,丘陵散落,不沿海、不沿边。若将时钟拨回70年前,会创造建阳的公路交通路网像一个半开口的“布袋”,进不易,出也难。当时,陆路交通只建有通省过县的官道,各县级辖区间仅开辟浦阳、建邵光、阳崇、阳南4条公路,总里程约145.2公里,县内通往各紧张乡里古道仅有11条。
“竹片茅棚鸡窝房,半年笋菜半年粮,冬天火笼当棉被,毛竹清客当灯照。”1941年出生的黄坑镇原新峰村落布告揭光发向笔者讲述了建国以前黄坑镇公民的真实生活写照:“当时的路难走,波折狭窄,坑坑洼洼,到最近的村落也要走上好一阵子,交通不便,村落里的人到表面的机会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村落内经济发展。”
黄坑素有“林海竹乡”之称,山嵬峨岭,建国以前,镇内各村落之间只有山间土路,村落民常常不是一身泥,便是一身灰,且各村落辖区没有一条等级公路串联,镇上没有一条干线公路通往外界,从黄坑镇到达建阳城区的道路犹如一条“天堑”。
“内无好路,外无出路。”这是老一辈建阳人的交通影象。而今,打开最新版的全区交通路网分布图创造:高速公路成“井”字型排列,公路干线如“蛛网式”密布,新建筑的屯子公路像“毛细血管”般将偏远山村落连接起来,匆匆使城市发展格局由培植路片区单一的“点中央”向多维发展的“轴中央”演化。
路不仅要进得来、行得通,还得走得畅。近年来,我区稳步推进交通根本道路举动步伐培植,积极推进屯子公路路网、“四好屯子公路”、道路拓宽改造等项目培植,掀起一轮又一轮干线公路培植高潮。泥泞的乡间土路逐渐消逝,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宽阔平整的沥青路、柏油路,也铺就了老百姓满意的致富路、幸福路。
截至2019年6月,我区建成公路542条(段),总里程约1754公里,个中,乡道有106条共529公里,村落道建有425条共798公里,村落庄客运通达率和道路硬化率达100%。
改造完成国道205线。(资料图)
考亭大桥全貌。(尹可军摄)
从“过河须看天”到“长桥势如虹”
源远流长的崇阳溪和麻阳溪,把最美“身体”留在了建阳,这是大自然赐予的宝贵资源。然而,七十年前,它们一定程度上限定了河两岸公民的生产、生活。桥梁,成了建阳人们心中的期盼。
建阳是座具有一千八百年悠久历史的古城,崇阳溪、麻阳溪在此汇合,贯穿境内。据史载,建阳古城曾先后有四座古桥,大多是石墩木质构造。由于频繁的失火及敌机轮番轰炸,到了1949年5月11日,建阳解放后,城里仅剩下“一座半桥”。
“大约在60年代初,从建阳城区到童游得去渡口坐船,约半个小时才能到达。有一次焦急去童游办事儿但买不到船票,可把我急坏了!
若遇上下雨涨大水就要停船,眼看着就在河对岸的地方便是没法过去。”回顾起当年的出行情形,今年72岁的老新闻事情者张正松五味杂陈:“无桥出行难,乘坐轮渡需‘看天’。”
此种环境一贯延续到1970年6月,建阳新建一座全长251米的石台墩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水东桥。1993年9月,水东大桥拓宽工程竣工,桥面由原来的7米拓宽至21米,成为横跨崇阳溪、贯通省道 301 线的主要桥梁。它还承担着建阳市民来回城区和童游之间的主要任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建阳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西桥、水南大桥、五里樟大桥、塔山大桥、麻阳溪高速公路大桥等相继建成通车,使城郊原来单线的南北贯道的交通要道变成双线,极大方便了城内群众到火车站乘车和塔下工业园区的运输。
2014年5月,建阳撤市设区,向着与武夷新区同城化迈进,架设起当代化城区的城市脊梁。横跨崇阳溪的崇阳溪大桥、南林大桥、林后大桥、渡头大桥、马埠头大桥等横空出世,气势恢弘,宽敞平坦,将新老城区紧密相联。除了在建的双龙桥,麻阳溪上又新增了七贤桥、考亭大桥、黄墩大桥,使建阳这座古城“西拓北扩”。
三江六岸飞彩虹,华彩长空尽交辉。一座座桥梁的出身,将城与河、山与水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见证了建阳这座城市的崛起、发展与繁荣。
建阳区水西桥拓宽正式通车。(张正松摄)
横南铁路建阳路段通车庆典仪式。(张正松摄)
从“日行数十里”到“朝发夕便至”
出行是生活的细节,也是城市当代化程度的标尺。70年来,建阳不断提升城市交通能级水平,构建交通枢纽骨架,完善综合交通体系,让建阳公民亲自感想熏染着交通办法的巨大变革,享受着越来越便捷的出行做事。
“回忆起从前,汽车寥寥无几,大家出行都是骑自行车,出远门就以长途客车为主,一出门就要在路上花费好永劫光。”张正松先容道。在改革开放初期,“自行车大军”该当是城市道路上的真实写照,而在屯子,人们出行紧张靠步辇儿,无论远近,都靠一双脚丈量这一片地皮。
到了80年代初,摩托车开始进入普通百姓家,市民的出行办法逐渐地从人力变成机器化,出行效率得到提高。“以前只有少部分人家里有摩托车,到90年代才开始盛行起来。”张正松对此印象颇为深刻,当时他购买了一辆重庆嘉陵牌摩托车,作为日常出行所用,周围的邻居都对此倾慕不已。
1987年,建阳建成闽北最大的汽车站,日可发车150班次,日接送乘客量达1万多人次,市民出行条件进一步得到改进。1998年12月10日,这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建阳火车站举行仪式,庆祝横南铁路客运火车正式开通。此举意味着建阳结束了不通火车的历史。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建阳积极履行城乡公交一体化,以城市总体方案为根本,培植城市公交网络格局,推动城区、城郊公交全覆盖,进一步提升城市公共交通的做事功能和水平。截止2018年,建阳城区公交线路16条,日可发车600班次,日接送乘客量3万多人。
到了21世纪,建阳大力夯实经济根本,公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汽车开入家庭的步伐大大加快,私家车保有量迅猛增加,如今的老百姓买辆车,已不是什么稀奇事儿,生活质量也因车轮的迁徙改变而不断提升。
2015年6月22日,历时8年培植的合福高铁正式通车运营,它是我国首条时速300公里穿越山区的高速铁路,建阳迎来了高铁时期。“以前没有高铁的时候,乘火车从建阳到福州要5个小时,现在1个多小时就够了,可方便了!
”建阳市民黄舒洋表示,高铁时期的到来,让“建阳喝午茶,福州赏晚霞”再也不是梦想,说走就走的旅行已成为日常。
如今,人们可选择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多,出行不再受风雨景象的影响,不再受间隔的限定,高效的出行办法缩短了一座城市与另一座城市的间隔,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互换。70年以来,出行上的巨大进步,带给人们更多的是高效与便捷,幸福与知足。
武夷山东站。(陈琦辉摄)
见一叶而知秋,窥一斑而知全豹。祖国70年的发展,带给建阳交通的变革,只是祖国发展的一个缩影。过去已去,现在已在,未来已来,建阳将连续一步一个脚印,不忘初心,雕琢前行,奋力在新时期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
(作者:周心婷)
制作:建阳区融媒体中央
本期编辑:周心婷 金娟丽
值班主任:吴淑媛
审核:丁晓雄
-5822238、0599-5822266投稿邮箱:jyxw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