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起山西忻州神池县、东至河北沧州黄骅港的国家能源集团朔黄铁路,是我国西煤东运第二大通道。

迎峰度冬关键期,搭乘两万吨重载运煤列车,从朔黄铁路神池南站出发,从凌晨2时40分到17时,穿越太行山脉、直奔渤海之滨,跟运千里保供路。

迎峰度冬关键期记者搭乘两万吨重载运煤列车跟运千里保供路  第1张

2时40分至5时 神池南站 备车

“延误1分钟,意味着少运约700吨煤炭,必须争分夺秒”

1月4日,三九寒冷将至。
晋西北高原,凌晨时候5级寒风,体感温度零下14摄氏度。

“我们这儿是个天然风口,‘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一定做好保暖。
”出发前,神池南站站长李林贵提醒。

凌晨2时40分,东西长9145米、南北宽450米的神池南站,却是一派劳碌:列车鸣笛声、对讲机指令声、检修钢轨敲击声此起彼伏;42条并行排开的股道上,均匀每10分钟就有一列运煤列车发出。
出发前,列车车身将在神池南站重车场接管“体检”。

“低温环境下车辆部件随意马虎产生裂纹,还可能被防冻剂和煤灰覆盖,暗藏性高,可要仔细。
”检车员张刚手拿探照灯和检车锤,时而探身、时而钻车,仔细敲打车钩缓冲器、车轮闸瓦等位置。

提及事情窍门,张刚娓娓道来:“听”,锤声清脆为正常、沉闷可能是部件松动;“看”,敲击部件震荡灰尘,用45度角灯光照射,涌现银色线状光意味着有裂纹;“闻”,如果温度过高,闸瓦等部件会产生焦味。

一列万吨重载列车有108节车厢,每节车厢400多个主要部件,12位列检员同步检讨整列车,须要40分钟旁边。
列检员一个班下来,得“敲敲打打”100多节车厢,走3万多步。

“现在还不是最冷的时候。
半个月前,这里气温逼近零下30摄氏度,八九级大风形成‘风吹雪’,脸像被刀割一样。
”朔黄铁路原平公司经理刘继永说,“积雪在道岔缝隙中结冰,超过2毫米便会影响正常转换。
当时,许多职工跪在雪中,用小锤将夹冰一点点敲碎。

3时24分,经由上砂补水、地勤整备等流程,牵引机车出库,缓缓驶向车身,准备车钩连挂作业。
调车员刘大庆手拿旗子暗记灯,指挥车头与车身精准“握手”:“早了连挂不上,晚了随意马虎撞钩,最佳状态是‘钩响车不动’。

“减速,靠近连挂。
”“停车!
”一声清脆声响,车头与车身稳稳对接。

4时05分,出发准备还差末了一步:面前这列万吨重载列车还将与另一列万吨重载列车组合,由两台牵引机车拉着216节运煤车厢,终极拼成钢铁“长龙”。
“长龙”长约2.7公里,从车头走至车尾需半个多小时。

趁着作业间隙,来到神池南站的行车调度室。

“8018机车,进二场18道,调车旗子暗记好了”“15道技检作业完毕”……短短1分钟,十几个电话接连响起,车站值班员忙着下达调度指令。
“每天有约100列车从这里发出,延误1分钟,意味着少运约700吨煤炭,必须争分夺秒。
”李林贵说。

5时49分至16时09分 朔黄线 途中

“速率差1公里/时、地点差1米都弗成,对司机驾驶履历哀求很高”

5时02分,登上29974次两万吨重载列车。
牵引机车有4米高,爬了3节车梯才上去。
不敷3平方米的驾驶室内,85后司机睢振杰和学员司机贺盾民忙着进行发车前末了的调试。

睢振杰见告,凌晨2时许,他已经起床整顿,须要完成测酒、限速命令写卡等准备事情才能出勤。

从海拔1533米的神池南站到海拔不敷200米的河北西柏坡站,路程有240公里,途中山高坡陡弯急。
在一些区段,车头与车尾最大海拔落差30米,相称于10层楼高。
“有时车头开始爬坡了,车尾还不才坡,拐出好几个弯。
”睢振杰说。

5时49分,对讲机那头传来指令,“29974次,神池南二场19道发车。

“29974次,神池南二场19道发车,司机明白。
”睢振杰伸直手臂,右手食指和中指并拢指向前方,“绿灯,正线通过!

一声悠长的汽笛声,列车缓缓启动。
开行约20分钟,进入整趟行程小半径曲线最多、线路坡度最大的路段——宁武西至龙宫区段。

站在一旁的辅导司机黄金锋,紧盯屏幕参数。
“撂闸”“缓解”……黄金锋嘴里不断蹦出专业术语。
撂闸相称于刹车制动,缓解相称于放松刹车。
在终年夜下坡道,撂闸猛了,巨大冲击力可能将中间车辆挤压变形;缓解快了,列车又可能超速导致控停,什么韶光、地点进行撂闸和缓解,都有讲究。

“像这样的区段,西线共有12段,实行缓解操作时,速率差1公里/时、地点差1米都弗成,对司机驾驶履历哀求很高。
”事情18年的黄金锋见告,从学员司机、副司机、司机再到万吨、两万吨主控司机,最快也须要5年,“目前我国两万吨重载列车主控司机不到1100人。

一起向前,天色渐亮。
15次超过滹沱河,经由134座桥梁、77座隧道,上午10时到达河北西柏坡站。
途中4个多小时,睢振杰和贺盾民全程紧盯前方延伸的钢轨、旗子暗记和仪表参数,手比眼看、应答呼唤,乃至没喝一口水。
直到进入华北平原,才稍稍放松。

对付两万吨重载列车司机来说,事情强度大是家常便饭。
睢振杰的家在河北保定,每月能和家人相聚的韶光只有四五天,驾驶重载列车13年,他只在家过过两个春节。
“春节是保供电和保民生的关键节点,活儿总得有人干。
”睢振杰的话语中透着朴实。

“快看窗外,这里能瞧着车尾。
”黄金锋忙着提醒。
向右后方看去,特大桥上钢铁“煤龙”穿行驰骋,好不壮不雅观!
这条线,黄金锋在18年间走了3000多趟。

12时28分,29974次两万吨重载列车到达河北肃宁北站,睢振杰和贺盾民调班安歇,两位同事接过“闸把”,向东开往渤海湾。

16时09分至17时10分 黄骅港 卸车

“冬季南方电煤需求增加,每天的进港船舶从15艘增加至20艘旁边”

16时09分,行驶约10小时20分钟后,列车终于抵达终点站河北黄骅港。

如果把渤海湾比作一把“弓箭”,黄骅港正处于“把手”位置。
这座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主要枢纽港口,年复一年为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运送“工业粮食”,煤炭下水量占全国煤炭港口总下水量近三成,连续4年超2亿吨。

17时10分,运煤列车来到港口翻车机房。
四翻式翻车机将四节车厢牢牢“抱在怀中”,十几秒便可进行160度翻转,煤炭倾泻而下进入地下漏斗;险些同时,翻车机喷出周详水雾抑制扬尘。

向码头方向驶去,堆料机、取料机劳碌作业,5万吨、10万吨船舶靠港,等待煤炭装船。

“冬季南方电煤需求增加,每天的进港船舶从15艘增加至20艘旁边。
”国家能源集团黄骅港务公司生产指挥中央操持员陈浩见告,1月1日以来,黄骅港日均装船约60万吨,同比增长超过13%,紧张运至江苏、广东等沿海省份的电厂。

从朔黄铁路西煤东运到黄骅港北煤南运,每个环节都关系着能源安全供应。
2023年12月中旬,黄骅港遭遇极寒天气,车辆迎风面涌现大面积冻煤,随意马虎引发偏载脱轨。
3天、1000余人,战胜零下20摄氏度寒冷和7级大风,集中清理冻车124列、清煤量1.6万吨。

2000年开通之初,年运量548万吨;2006年,打破1亿吨;2013年,打破2亿吨;2023年,年运量超3.68亿吨,创历史新高……这些年,朔黄铁路运量稳步增长,为保障能源安全、生产生活用能供应了坚实支撑。

回望晋西北高原,凛冽寒风中,一列列满载“乌金”的列车翻山越岭、呼啸而过,如同一条奔驰的“煤河”昼夜不息……( 丁怡婷)

来源:公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