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耐撞呢?

一辆车耐不耐撞要看哪些方面不要再说A柱折了 汽车知识

上海工程技能大学硕士论文,《汽车正面碰撞及防撞构造的吸能特性研究》当中讲。

耐撞性是指碰撞过程中,汽车通过自身变形而接管能量,减少浸染到乘员身上的力,而且车内乘员生存空间不受影响,保护乘员不受侵害。

说人话:车子耐不耐撞不只是要看乘员舱的强度,还要看撞的时候能不能变形吸能,坐在驾驶舱里面的人能不能被保护好。
再土一点:人有没有事。

就好比:数学考试的时候,你要用到水笔、铅笔、橡皮、尺子、草稿纸这些东西,少一样东西都有可能会影响你的成绩,对吧?

碰撞也是一样的,牢不牢、会不会变形、吸能怎么样,都算。

乘员舱强度

正面碰撞中,乘员舱,我们坐的位置的强度紧张是依赖A柱的强度。

A柱便是:你坐在前排,左看右看,把玻璃连起来的2根竖杠杠,那个便是A柱了。

A柱强度保障正面碰撞的生存空间

重庆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5%正面小偏置碰撞下某车型车身构造和约束系统仿真研究》上面讲。

100%、40%、25%这3种重叠正面碰撞当中,A柱都须要承受吸能后的碰撞力。

25%正面小偏置碰撞时,由于吸能构造浸染不大,A柱须要承受更多的力。

便是:前面它没挡住多少,原来你是2只手挡的,对不对?「嘿」撑一下。

现在偏到25%了,还有一个手没了,你只好靠单手撑了。
A柱须要承受的力就更大。

这篇论文还做了个仿照:在25%正面小偏置碰撞测试当中,一开始A柱、门槛边梁用的是2根340MPa和2根410MPa的钢材,测试成绩“Poor”,便是差、不及格。

然后改用1200MPa的钢材,乘差不多是3、4倍了,对不对?1200MPa相称于是1根手指头上面放了8辆帕萨特,这么顶牢,1200MPa。

结果便是:乘员舱的变形明显变小,A柱弯折减少,对乘员的保护效果就更显著,成绩直接就提升到“良好”了。

也便是说:正面碰撞的时候,A柱的强度有提升,乘员舱的强度也有提升,人的安全性也有提升,那么耐撞性就更好,这车更耐撞。

B柱和门槛加强梁保障侧面碰撞生存空间

不过A柱在侧面碰撞当中,「诶」这么侧面来的时候,它起不到太大浸染的。
侧面碰撞时候,乘员舱的强度是更加依赖于B柱和门槛防撞梁。

B柱在哪?你系安全带不是手伸上去要去拉安全带的?安全带就在B柱上。

门槛防撞梁一样平常是埋在车门里面了:有的是斜的放的1根;有的是叉叉的;有的横着2根。
这看车型了,防止车门变形。

辽宁工业大学硕士论文,《某车侧面碰撞安全性能研究》上面讲:把门槛防撞梁的受力面积增大,而且进行构造的改进。

比如说:X变成了一个M形的,它可以让驾驶舱的侵入降落13%,乘员受力最多降落19.8%。

然后把B柱的410MPa钢材,换成1200MPa的冲压硬化硼钢,最多能够降落12.8%的侵入量。

也便是说:B柱的强度高,门槛防撞梁构造合理,乘员舱的完全度就更高,车子自然也就更耐撞。

要把稳:B柱,我们系安全带的那根,它便是越硬越好,强度高就安全。

但是门板里面的钢条,更多是你的形状是怎么样的,1根、2根、斜的、M形的,不同的构造,它的耐撞程度也不同。

要看吸能构造

但是这样讲吧:车子也不是乘员舱越结实,耐撞性便是越好,吸能构造也是非常主要的。

你想象一个场景:你又拿了一个玻璃杯,这玻璃杯挺硬的,你往里面放了个葡萄,使劲地在那边摇,拿这个玻璃杯「bangbangbangbang」在桌上敲。

玻璃没有敲碎,里面的葡萄可便是烂得来一塌糊涂了。

没有吸能构培养是这意思,车没事,人有事,那要什么防御嘛?对不对?

那么我们就要来看吸能构造了,一样平常来说是:正面你追尾别人,或者是后面别人追尾你,看防撞梁、纵梁这些了。

正面碰撞须要看车头的吸能构造

车头的吸能构造是可以给乘员舱分担很大一部分碰撞力的,可以更好地担保这个车子,至少我们坐在那边的区域是完全的,也就更耐撞了。

那个超级严厉的IIHS(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在2016年做了个测试。

它们测了个丰田RAV4副驾驶侧25%正面小偏置碰撞,把车门都撞开了。
杭州话提及来便是:豁开的。

之前测主驾驶那边是好的,“Good”,怎么副驾驶就弗成了?丰田一下子就变成“换老婆车”了,如果我们开玩笑说说的话。

IIHS就纳闷了:“怎么会这样的?”保险杠拆开来看一下,创造RAV4只是在驾驶员那一侧加装了一个吸能构造。

它为了应试,搪塞这个考试,副驾驶能省则省,没装,以是「咔嚓」一下,换了一边怎么就成绩完备不一样了?一个是“精良”了,一个是“Poor”了。

好,它们就决定评分直接改成“Poor”。

可见吸能构造正面碰撞是非常主要的,评测报告我们要辩证地看,以前出过这事儿,现在的RAV4该当是没有什么太大问题了。

追尾须要看后防撞梁吸能构造

不过在追尾的事件中,车屁股的耐撞性,就要看后防撞梁的吸能构造了。

西华大学有论文,《基于ANSYS的乘用车后防撞梁碰撞仿真及优化设计》上面讲。

后防撞梁一样平常比前防撞梁要厚实一些,在碰撞中,通过吸能来降落车身受到的冲击。

它里面也提到:采取更繁芜的构造的,后防撞梁会让吸能、速率衰减能力这些属性,达到效果更好的。

大略地讲便是:对车内乘员的保护能力也更好,鞭打效应会减弱。

没有人在车子里拿鞭子抽你,“鞭打效应”我给你打个比方:你看兰博这种动作片什么的。

警卫在那边放哨,溘然后面一个绳子下来一个人,抓着他的脖子「诶」 ,「ker」一下这个人就瘫倒了、倒地了,脖子扭断了。

不管是正面发生碰撞,还是被追尾,你不是会前后一晃嘛?你前后一晃,这个脖子一扭,就和特种兵把你的头,「诶」这么来一下是非常非常像的。

是很危险的,而且是会造成侵害的,再大点真的有可能就醒不过来了。

以是说:我们也不能光看车子硬不硬,吸能构造、缓冲还是很主要的。

我拿一个钢条去撞,撞在桌上「tinagtiangtiang」,我拿了一个玻璃杯在桌上「pangpangpang」敲,里面的葡萄都碎掉了,那没故意义。

但是我拿一个玻璃杯在一个枕头上面「啪啪啪啪」在那边砸,葡萄安全无事的可能性相对会更大一些。

侧面碰撞没有吸能构造

这个讲完之后我们就要看,吸能前面、后面,钢梁、减配我们暂且不讲,侧面怎么办呢?侧面没有那么大的空间来做吸能了。

我们明明穿得西装笔挺,挺好看的,非要侧面鼓出来,像羽绒服一样,还是夏天。
大家以为欠妥,车子会不好卖的。

江苏大学硕士论文,《汽车侧面碰撞多腔室胸臀气囊性能及优化研究》上面讲。

由于构造限定,侧面是没办法搞那种很大的吸能构造了。
侧面碰撞时,对乘员保护只能依赖乘员舱的强度,侧气囊、头部气帘。

这也便是为什么目前正面碰撞测试的速率都是64km/h,但是侧面一样平常只有50km/h,相称于侧面也的确少了一道防线,也是更难防。

要看乘员约束系统

侧气囊和头部气帘又关系到耐撞性的其余一个标准,啥东西?前面是硬不硬、有没有缓冲,是吧?

玻璃杯够不足硬,不要砸在桌上,要砸在枕头上,2重保护了。
但是葡萄还不是还是有烂掉的风险嘛?放在里面的话。

第3个叫做“乘员约束”,我们把葡萄的位置也给它掌握住。

上海交通大学有硕士论文,《汽车乘员约束系统正面碰撞的优化研究》上面讲。

乘员约束系统的浸染便是利用安全带、安全气囊、安全头枕这些防护方法,防止事件的时候,人体和内饰进行二次碰撞。

土话讲便是:「诶呀」这么一弄,头撞在玻璃上了,撞在前挡风玻璃上了,撞在前面我们说的又粗又硬的A柱上面了。

车子没事,我们把自己头磕破了怎么办?它就起这么个浸染。

仍旧是美国IIHS做了个调查:侧面碰撞事件当中,配备头部气帘和侧气囊,可以比单独配备气囊的致去世率低落37%。

而且在严重的正面碰撞的时候,精确利用安全带和气囊,也大概可以使60%的人分开生命危险,很故意义了。

目前的测试机构,比如:IIHS、C-IASI或者是C-NCAP,都是会对正面碰撞和侧面碰撞的乘员约束表现作出一定的评分的,这个大家可以额外地看一看。

你别光看车子变成怎么样,车子里面那个人你看看,它头上涂了个油漆的,碰到什么地方蹭一下,不便是有个红的地方吗?这个可以看看。

一辆车耐不耐撞,要看整体共同浸染

总得来讲,坚硬的乘员舱,完全的车身吸能构造,再加上车内的多处气囊、安全带。

这些东西相互整合在一起,共同浸染,才能够表示一辆车子到底耐不耐撞,毕竟我们耐撞不是比赛,是为了活命、保命,对不对?

劳斯莱斯为什么不做碰撞测试

我们刚刚讲了,在吸能上面不是后防撞钢梁浸染也是挺大的嘛?有些车没有诶,拆开来一看里面全是泡沫,这个是怎么回事情?

是不把我们的命当回事?还是他太把自己的钱当回事?还是说他拥有了新的什么技能,这个东西根本就不是事儿?

证据、论文、案例、有哪些品牌,都给你准备好了。

关键词:安全

想知道很大略,关注「备胎说车」,回答关键词「安全」就可以了。

每天给你一段汽车实用小干货,笔墨、音频、视频都有,你挑自己喜好的就可以了,「备胎说车」等你来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