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培养对中华文化的自满感,必须从幼儿做起。当前,在幼儿园的教诲传授教化活动中,阅读霸占着越来越主要的地位。基于此,也可以把古诗阅读渗透进幼儿的阅读活动中。
汉字包含形、音、义三方面内容,那么,在勾引幼儿欣赏古诗词时,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结合美术、音乐教诲,使幼儿在欣赏古诗词的同时受到全方位熏陶。
在数量弘大的古诗词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宜幼儿学习,因此筛选适宜的学习内容就变得十分主要。
首先,选择意象生动光鲜的作品。幼儿的思维为形象思维,西席为幼儿选择诗歌作品时,要只管即便选取一些笔墨浅近、意象生动光鲜的作品。如《咏鹅》,在这首诗中,“曲项”“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等意象,以及“歌”“浮”“拨”等动作,就从形态、情态、颜色等方面生动真切地刻画了大白鹅自由游动的场景。诗中白鹅、绿水、红掌、清波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一幅春鹅戏水图。这肯定会引发幼儿的喜好之情,产生理解上的互通、情绪上的共鸣,提高幼儿参与阅读的积极性。
其次,选取情节生动的作品。生动的情节,方能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幼儿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如辛弃疾的《村落居》,在这首词中,作者刻画了一个情节紧凑、生活气息浓郁的画面。在这个画面中,有茅檐、小溪、青草,有慈祥的老人,有劳碌的青年,有顽皮的儿童,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显得格外清新幽美。
再其次,选取情绪朴拙的作品。古代诗词中,有许多作品充满朴拙的情绪,选取这样的作品,能培养幼儿的情绪意识,提高幼儿情商。如孟郊《游子吟》,慈祥的母亲、周详的针线,表示了父母对儿女的无限关怀。这种亲情,在幼儿心灵中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幼儿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从而产生对父母的戴德之情。
有了选材,西席该当若何把古诗词以得当的办法教给幼儿呢?
首先,可以与绘画结合。要使幼儿体会古诗词中“形”之美,也便是体会古诗词所展示的意境之美。很多古诗词本身描述的便是幽美的风景图,西席在勾引幼儿欣赏古诗词的同时,可以奥妙地把绘画引入个中。在这里,西席的浸染是勾引,而不是代替,要让幼儿充分发挥主体浸染。
比如杜甫的《绝句》,西席在勾引幼儿诵读完这首诗后,首先可以让他们找出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也便是诗中所描述的“黄鹂”“翠柳”“白鹭”“上苍”等意象,大部分幼儿都能找出来。这个过程,本身便是幼儿对大自然认识的过程。
同时,西席可借助电化手段,把诗中的事物转化为详细可感的形象。西席还可以亲自动手,把这些事物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来。这既是对古诗中形象的再加强,又是绘画示范。此后,幼儿可以把诗中这些生动的事物,化作自己手中的绘画作品。幼儿在动手中得到了对大自然的认知,得到了对诗歌的形象把控,也得到了创作的乐趣,感想熏染到了古诗的意境之美。更主要的是,幼儿能够把这首诗化作形象的影象保留在头脑中。
其次,可以与音乐结合。古诗词里的字词不但用意准确,而且讲究平仄,语音铿锵,非常适宜朗读。西席可以通过朗诵来加强幼儿对古诗词笔墨方面的印象。第一步,配乐诗朗诵。西席可以用钢琴给诗歌配上得当的音乐,由幼儿对古诗词反复吟诵。第二步,给古诗词谱上乐曲。实在古诗词本身便是很好的歌词,这些诗词可以直接谱上乐曲来吟唱。当然,这一步对西席的音乐素养哀求较高,是有难度的。如果有困难也可以只进行第一步。无论如何,当这些意象幽美的诗词与动听的音乐结合起来时,那些组成诗词的笔墨,就化作了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仿佛诗词中幽美的意境再现,使幼儿得到极大的愉悦感。还可以勾引幼儿对诗词中幽美的意境产生想象,借此开拓幼儿的想象力。
再其次,释义。欣赏古诗词,其终极的目的是使幼儿在思想上和情绪上得到熏陶,帮他们形成精确的人生不雅观和代价不雅观,这个任务终极由释义来完成。西席可以把这些古诗词译成当代的童谣,由幼儿反复吟唱。只管西席选择的古诗词已经足够普通,但对幼儿来说,那些笔墨仍旧是深奥的。西席用浅近易懂的笔墨把这些古诗词译成童谣的同时,一定要使译文中的意象和原文中的意象准确地对应起来,并勾引幼儿理解每一个对应。句子要流畅,要浅近易懂,适宜幼儿理解。
以上三个环节,前两个环节是根本,第三个环节是目的,三个环节紧密相扣,按照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识规律,来完成古诗词的学习。
总之,勾引幼儿学习古诗词,要使幼儿有比较好的理解把握,必须下一番功夫,要开动脑筋,根据不同的古诗词,采纳不同的办法。除以上几种方法外,还有些古诗词有非常明显的形体意象,西席可以采纳演出的形式来向幼儿展示,还可以与幼儿一起创编故事,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作者刘金怀,单位系济南幼儿师范高档专科学校)
来源: 中国教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