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巷尾》开播19周年庆

2005年6月6日《街头巷尾》栏目开播,至今已经陪伴春城市民走过19个春秋。
那首承载着昆明人影象的民间小调《螃蟹歌》机缘巧合下成为了新生《街头巷尾》的片尾曲,老昆明童谣制作人王斌老师与《街头巷尾》也因此结缘。
光阴如梭,时隔多年后,一起来听听王斌老师和《街头巷尾》的故事。

DNA动了这些小调你一定会唱 休闲娱乐

童谣演唱:“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匹马到处转,书林街、文化巷,南屏街、塘子巷,青云街、三家巷,东寺街、西寺巷,大街小巷数不完,几道直来几道弯,昆明的街,昆明的巷,街头巷尾每天看。

听到这首随处颂扬的老昆明童谣,想必每一位昆明人都倍感亲切。
2007年,由老音乐屋子制作,我台《街头巷尾》栏目联合出品的《老昆明童谣》专辑中,就收录了22首老童谣,《螃蟹歌》作为当时《街头巷尾》的片尾曲,深深打动着每一位昆明人的心。

童谣演唱:“一只螃蟹八只脚,两只眼睛那么大的壳,两把夹夹尖又尖,走起路来撵又撵不着。

市民:“便是看到你们《街头巷尾》播出就会回顾起老童谣。

市民:“一个螃蟹八只脚……便是这样唱,调记不得了,最感兴趣的便是昆明的老童谣。

市民:“一个螃蟹哥,八呀么八只脚。

这些老童谣,在我们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每当童谣响起,我们面前或许会浮现出儿时的玩伴,或许会想到儿时难忘的经历。

实在,这种朴实的调子,生动的歌词,自成一派的风格,还有一个更显赫的称号——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昆明调》。

童谣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印记,通过熟习的旋律带领不雅观众回到儿时的纯洁年代,让大家在鼓噪的城市中找到一份心灵的抚慰。
走进老童谣制作人王斌老师的事情室,他正在悄悄地听着《螃蟹歌》。
王老师见告我们,他和《街头巷尾》栏目的缘分,要从一次童谣征集提及。

老昆明童谣制作人 王斌:“一开始瞥见《街头巷尾》在台里面播出,当时播出一段很短的片花‘城门城门几丈高’,后面也是机缘巧合,就跟电视台里面的领导和做栏目的事情职员互换,聊起童谣来就说‘昆明有很多童谣,大家影象都很清楚,很多东西讲不全,来看看通过这个是事宜来网络、整理童谣’,电视台里面就做了童谣征集。
当时很多人来投稿,我们就做成音像视频,我们就说用一些当代音乐的办法,做出来投放往后,效果还蛮好。
每天《街头巷尾》结束后都在播出,《螃蟹歌》好多人听到以为蛮好听的。

王老师说,为《街头巷尾》网络、整理、改编创作童谣的那段光阴非常快乐,而且很故意义。
从那时起,王老师不仅成为了我们8099999《街头巷尾》栏目的老朋友,更成为了一名“铁杆铁丝”,他一贯关注着我们的节目、见证着我们的发展。

老昆明童谣制作人 王斌:“当年童谣在做着的时候,也常常带动我去关注8099999《街头巷尾》的全体栏目,当时的《民生计眷》我以为做的都很好,那个韶光段,每天都有人在守着看,童谣响起来更能代表一个城市的符号,要有地域文化,让人以为很亲近,彷佛便是家里面的人在讲家里面的事一样,我很喜好这个栏目,终归是有情结在里面。

《街头巷尾》谛听民意、关注民生,讲的是老百姓的故事,办理的是老百姓的问题,如今已经成为昆明这座城市的民生符号。
王老师认为《街头巷尾》栏目将音乐元素和昆明文化元素进行领悟,贴近老百姓的生活,让“关注民生”的节目表现形式变得更“接地气”。

老昆明童谣制作人 王斌:“我以为这种文化烙印是要有的,我以为有可能的话,我还想在听见你们在做《街头巷尾》时,把这种音乐符号带进去,很多人的影象里都记得这个东西。
有时候讲起这个事来,大家都以为很亲切,我也是希望《街头巷尾》越做越好,生日快乐。

来源:8099999街头巷尾

编辑:马啸楠

编审:林帅超

终审: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