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抗美援朝战役已经由去快七十年了,但那首“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便是保家乡。”雄壮冲动大方的歌曲仍旧时时在人们耳边回响。最近随着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的热播,开头和结尾那铿锵有力的旋律又让人们沉浸于对逝去岁月的感怀之中,很多人的脑海中又浮现出当年志愿军浩浩荡荡的过江场景。
1950年6月25日拂晓,朝鲜战役溘然爆发,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揭橥声明,公然宣告出兵朝鲜,并绑架联合国组成告终合国军,准备武力干涉朝鲜内政,并命令第七舰队武装侵略我国领土台湾,毛主席敏锐地觉察到场合排场的严重性,命令四野13兵团所属部队组成东北边防军,开拔东北地区集结待命。9月14日联合国军在仁川上岸,朝鲜战局直转直下,随后,美国不顾我国政府的多次警告,命令军队超越三八线,并快速推进到鸭绿江边,关键时候,中心力排众议,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10月11日先头部队开始秘密渡江,到了10月末入朝部队就达到了6个军,兵力高达25万人,11月末,志愿军过江部队更是靠近38万人。
这么多部队,这么短的韶光内是在哪里跨过鸭绿江的,大家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了丹东的鸭绿江大桥,很多人因此会认为,志愿军便是在那里过江到的朝鲜,一些电影和电视剧里志愿军过江的画面也都是在这里拍摄的,实在志愿军当年的过江地点可不止丹东鸭绿江大桥这一处,当年从吉林的临江、集安到丹东的鸭绿江一线,相距380公里的江面上,九座江桥(现存七座)以及十几座浮桥,前后参战部队和民工有200多万便是从这些地方跨过了鸭绿江。下面就按当年过江的韶光顺序,到这几个过江地点和桥梁去看看。
一、集安
集安市,原为辽东省辑安县,1965年改为集安,现为吉林省通化市下辖的县级市。
当年集安是志愿军最早渡江的地方。
集安鸭绿江铁路大桥
这里距丹东320公里,集安市区约10公里,这座桥是中朝三大铁路桥之一,也是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走过的第一座桥梁。
70年后,虽然很多浮桥已经消逝在历史长河之中,但这座铁路大桥依旧巍然耸立在江面上,这是当年日本侵略东北时所建,全长589.23米、宽5米、高16米,共20孔,桥体为钢架构造,混凝土桥墩,在铁路桥上方还建有钢架花梁。
最早从这进入朝鲜的是42军的部队,10月9日这个军接到入朝作战命令,11日侦察部队提前过江,然后是副师長肖剑飞率领先遣指挥所过江,10月15日晚上开始,这个军的124师、126师、125师先后过江,是志愿军中最早跨过鸭绿江的野战部队。梁兴初率领的38军也是从这里过的江。
朝鲜战役期间,先后有42万大军和17.2万随军担架队员,近15万车皮的物资由此进入前哨,仅从此桥运送返国的伤员就有18.2万人,为朝鲜战役的伟大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现在铁路轨道旁,仍保留着当年日军修的堡垒,现在这座桥连同口岸国门已经成为当地著名的赤色旅游景点,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
这座矗立于国门附近的桥头堡垒,始建于1938年,钢筋水泥构造,共4层。从外墙上可以看出,依旧有很多弹孔,这是当年美军飞机扫射留下的影象。
这座大桥是一主两辅,即一条主铁道、两条辅道,一旦主道被炸毁,还有辅道可以利用。抗美援朝战役期间,美军飞机对这座大桥进行频繁轰炸,我高炮部队利用桥头堡对敌机进行打击,保卫了对朝铁路运输的安全畅通,至今堡垒的墙壁上仍残留着弹痕,这座桥在抗美援朝期间被称为“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江桥附近自然风景秀美,与朝鲜城市满浦隔江相望,在这里可饱览异国风光,是鸭绿江流域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
江对岸朝鲜守桥部队的兵营。
江桥地址:吉林省集安市北部。
门票:30元。不买票在沿江的公路上也能看到铁路桥的全景。
二、丹东
丹东有两座桥大家是最熟习的,这便是并肩横在鸭绿江滔滔江水之上的“姊妹桥”,一座是鸭绿江大桥,一座是断桥。
鸭绿江断桥
建于1909年,是鸭绿江上第一座大桥,这是一条公路桥。
鸭绿江大桥(中朝友情桥)
建于1937年,最开始是铁路桥,后来根据战事变化,被改成公路铁路两用桥。
“姊妹桥”承担着志愿军过江、军用物资供应、后方增援前哨的运输任务。侵朝美军很快意识到“姊妹桥”的主要浸染,开始连续不断地对两座大桥进行侦察、扫射、轰炸。
1950年11月8日上午,美军派出近百架B—29型轰炸机飞临新义州和鸭绿江上空,投下了大量的炸弹,公路大桥遭到严重毁坏,11月14日,美军再次派出飞机对大桥履行轰炸,桥被拦腰炸断,朝鲜一侧钢梁和三座桥墩被炸塌,大桥彻底瘫痪成为断桥。战役结束后,中国一侧的四孔残桥被一贯保留下来,习气上被称为“断桥”。
如今走上断桥,钢架和桥体上炮弹留下的痕迹仍清晰可见。
断桥被炸毁后,汽车无法通过鸭绿江,为保障运输,中朝两国将鸭绿江大桥双轨铁路中的一轨拆除,铺设了一条公路,变成了公铁两用桥,承担起了断桥被炸毁后的全部运输任务。
鸭绿江大桥也成为一条“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
1950年11月8日到1950年底,敌机对大桥进行了14次轰炸,我修桥部队一边炸一边修,1951年4月7日,美军又出动B-29型轰炸机24架,投下50多枚炸弹,再次对鸭绿江大桥进行了狂轰滥炸,我方1600多人抢修四昼夜后,大桥于11日通车。
鸭绿江大桥也是许多志愿军老战士终生难忘的一座桥,这里是他们从祖国奔赴朝鲜的地方,也是他们返国的“凯旋门”。
鸭绿江浮桥
在丹东鸭绿江大桥上游7公里处,有一个叫燕窝村落的小山村落,在这附近的江面上有一个浮桥遗址,这便是著名的鸭绿江浮桥,也是当年鸭绿江上架设的十几座浮桥中,唯一在水面上能看到遗迹的地方。
伴着悄悄流淌的江水,江面上矗立着一排深褐色的木桩桥墩,虽然经由70年的大水冲刷,仍旧稳立江中,随着潮涨潮落,默默陈说着那段炮火硝烟的岁月。
这是一个木构造列柱桥,全长500米,宽6米,共有20座木桩构造桥墩,每座桥墩由30根直径约30至40厘米的圆木立柱组成,桥建的很低,落潮时稍赶过水面,涨潮时则没于水中,有较强的暗藏性。
说是浮桥,实在这是一座铁路便桥,东北军区工兵部队于1951年1月1日动工,同年5月30日建成投入利用,铁路便线从金山湾站接轨,沿马家堡、套外村落,紧贴东平大街,经燕窝村落过江,通过朝鲜五木里直达新义州。
该浮桥在1954年7月拆除。当时只将铁轨和桥面板拆除,遗留木桩墩于江中,没有想到会成为本日一个非常宝贵的历史文物。
照片《跨过鸭绿江 》上的浮桥
当年的鸭绿江上除了铁桥和公路桥,还架设了十几座浮桥,虽然本日浮桥早已荡然无存,但是有一座浮桥是不应该被遗忘的,这便是著名照片《跨过鸭绿江 》中的这座浮桥。
浮桥位于丹东九连城镇的马市村落,这里间隔鸭绿江断桥有14公里,浮桥建于1950年10月,是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徒步从公路便桥入朝参战的唯一一处过江地点,为志愿军随军庶民所拍,照片上全副武装的志愿军战士雄赳赳、气昂昂地行进在白雪茫茫的鸭绿江上,画面开阔壮不雅观、气势恢宏,这幅照片与《志愿军战歌》一起,成为伟大的抗美援朝战役的标志,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影象。
这便是当年浮桥所在地,这个留下过宝贵历史瞬间的主要遗址,多年来一贯被缺点地认为是燕窝村落那个浮桥地点,现在这里除了对面朝鲜的地形地貌与照片一样外,江面已经看不出任何痕迹。
东尖头铁道便线桥
这是丹东市内的志愿军第五座过江桥,在丹东沙河口附近,是历史爱好者安东逸夫前两年查阅大量资料,在丹东新创造的一处志愿军过江桥遗址,此桥1951年由志愿军工兵建筑,当时被称为东尖头铁道便线桥。
上游太平湾关闭闸门后,东尖头铁道便线桥遗址处露出的江中央桥墩保护石头堆。
安东逸夫拍摄的江桥遗址
几十年过去了,为缓解中朝友情大桥的运输压力,现在鸭绿江上又建筑了一个新桥,这便是中朝鸭绿江大桥新桥,丹东这边在浪头镇,朝方连接新义州龙川 ,长度有20公里,2014年下半年就全面落成,然而到现在大桥也没开通,在现场没有看到对方一侧任何动工迹象,乃至连地基都没有开挖。
中国公民志愿军第十三兵团炮兵指挥所旧址
位于丹东市振兴区精髓山上,和抗美援朝纪念馆在一个地方,1950年七八月间,东北军区在安东的精髓山上建筑了这个指挥所。占地面积700多平米,地下式钢筋混凝土构造,志愿军入朝前,这里是志愿军司令部所在地,彭总率部队入朝后,该指挥所为志愿军的后方备用指挥所,守卫鸭绿江桥的高炮部队曾驻守这里。
三、长甸河口
长甸河口位于丹东宽甸县,间隔鸭绿江断桥有不到六十公里的间隔,这里便是那首随处颂扬的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创作原型地,当年著名的军旅作家邬大为到河口采风时,被这里迎春盛开的万亩桃花所深深吸引,挥笔写下了这首歌曲。
河口村落也是当年志愿军的紧张过江地。这里有两座大桥,一个是现在的断桥,还有一个是上河口铁路大桥,在断桥两边,还各搭了一座浮桥。
先看数字统计,从1950年10月11日志愿军进入朝鲜,到战役结束,从这里过江的志愿军共有7个军另两个师,个中包括39军、40军都是从这里过的江,还有炮兵7师,加上后勤、战勤民工等,总数有30万人。
1950年10月25日,从这里首批过江的志愿军40军第118师,在云山、温井地区打响了抗美援朝第一枪,也便是最近热播电视剧里打南朝鲜军那一仗 ,毛主席接到战报后非常高兴,就把这一天定为中国公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纪念日。
毛岸英是1950年10月23日从断桥边上的浮桥跨过鸭绿江赴朝参战,当时任志愿军总部俄文翻译兼机要秘书,到了朝鲜才一个月,就于11月25日遭美国空军轰炸捐躯,年仅28岁,后来当地为了纪念他,就在他当年过江的地方建了一所毛岸英学校。
河口断桥
原名清城桥,这是鸭绿江上连接中朝两岸最早的一座公路桥。建于1941年。
全桥总长709米,1950年1月19日彭总第一次过江便是从这个地方过去的,当时彭总身边仅带了一名参谋,两名警卫员和一部电台,乘坐一辆吉普车就从这座桥奔赴朝鲜沙场。
1951年的3月29日美军出动6批次30多架次飞机轮番轰炸,末了断裂,成为永久的断桥,
本日的断桥已经成为赤色旅游景区,有炮楼堡垒、雕塑群,还有游船码头,在断桥桥头还有彭德怀、毛岸英、邱少云、黄继光等浩瀚英模塑像。
上河口铁路大桥
河口断桥被炸毁后,由于短韶光内无法修复,就启动了上游的上河口铁路桥,这座铁路桥是抗美援朝战役打响后,才真正建成投入利用的。刚开始,这座铁路桥并没有与海内铁路相连,随着鸭绿江上的桥不断被美军毁坏,为了担保前哨供应,东北军区组织几千名铁路员工和上万名民工,用了不到两个月的韶光就修睦了这段长有74公里的铁路线。下图为铁路隧道口的志愿军将士群雕。
上河口铁路大桥原名鸭绿江净水火车桥,对面是朝鲜净水郡。该桥由日本人建于1938年,由于地处山区,两岸地形繁芜,加之志愿军防空力量保护,当时志愿军防空部队有一个团9个连的高炮支配在附近的山头上,与对岸的朝方一起形成火力网,该桥只在1952年3月30日被炸坏过一次,全体战役期间,这座桥始终畅通。
1950年12月28日,一列满载军火的列车由这里过了鸭绿江,这也是中国抗美援朝第一列军列从长甸河口进入朝鲜。
在抗美援朝战役期间,通过上河口这个咽喉过轨的车皮达21723辆,占全部过轨车的11.8%,成为又一条增援抗美援朝前哨的生命线,1950年12月,东北军区在这里还设立了志愿军口岸医院,并作为志愿军伤病员的口岸中转站,这是东北军区设立的第一个志愿军口岸医院。
1952年4月13日9时16分,一架美军F-86喷气式战斗机侵入长甸河口上空,被驻军高炮第五O六团击落,坠毁于长甸河口西北9公里之黄花沟。这是美机第一次被击落于中国境内。
中国第一部反响铁路抗美援朝的电影《铁道卫士》,也是依据长甸河口抗美援朝铁路运输的真实故事改编的,这里还是这部电影的紧张外景拍摄地。
这条铁路桥也成为丹东地区继鸭绿江大桥、断桥之后的第三条铁血大动脉。
四、临江市
临江市是吉林省白山市的下辖县级市,当年四野的四保临江便是指这个地方。
临江市鸭绿江大桥
该桥始建于1935年,1950年8月,美军出动数十架飞机侵入临江上空,向鸭绿江大桥和临江火车站狂轰滥炸,大桥靠近朝鲜的一端被炸毁,1950年8月11日,当4架敌机向停在临江火车站一列装满作战物资的机车扫射轰炸时,火车司机徐国臣冒着生命危险将军列向等避洞开去,敌机立即跟踪追炸,向列车头狂扫不止,徐国臣在受伤的情形下,仍坚持将列车开进了岩穴,1951年,徐国臣被评为抗美援朝特等元勋,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有35万人从这里跨过鸭绿江。
鸭绿江上这一座座断桥、一座座铁路桥、公路桥还有那些已经难寻踪影的浮桥,已经成为抗美援朝不可磨灭的影象,永久留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