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坑道战产生的背景
1951年6月,中共中心根据战役相持局势的形成,对战役方针进行计策调度时,更充分地看到了战役的长期性,志愿军依赖掉队的武器装备,虽然取得了战役的重大胜利,但难以歼灭美军重兵集团,并且受国家经济力量和技能水平的限定,志愿军的武器装备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进,因此,不可能在短期内办理朝鲜问题,迅速结束战役。
当时确定的战役总方针是“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役”。对志愿军部队来说,紧张是“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在部队中进行了普遍深入的持久作战教诲,树立了持久作战的思想。在作战上,确定在三八线和38.5°线之间地区,进走运动防御与反击相结合的拉锯战,也便是积极防御与短匆匆突击相结合的作战办法。
随着停战会谈的开始,金日成和毛泽东研究确定,争取以三八线为界实现停战撤军。据此,志愿军在方案进行第六次战役时,准备“再有几次胜利战役,打至三八线以南,然后再撤回三八线为界进行和谈,按比例逐步撤出在朝外国军队”。
双方转入计策防御往后,在正面战线都修建了防御工事,双方的攻防作战都是依托阵地进行的进攻或防御。1951年8月中旬至9月初,双方在北汉江以东地区的攻防作战,更充分地表明了这一点。以是在9月8~10日的志愿军党委扩大会议上,明确了阵地攻坚和阵地防御的作战思想。
同时,停战会谈进入关于军事分边界问题的谈论往后,美方不但蛮横谢绝以三八线为军事分边界,而且无理哀求将军事分边界划在志愿军和公民军战线后方。在这种情形下,志愿军和公民军在防御作战中,实施坚守防御已越来越必要。8月中旬至9月中旬公民军的夏季防御作战,9月尾至10月下旬志愿军的秋季防御作战,实施的都是依托野战工事,带有坚守性子的防御作战。
10月初,志愿军总部明确指示第线各部,“所有主要之点,必须准备坚守,不得随便放弃”。但这时志愿军仍在准备进行第六次战役,夏秋季作战实施带有坚守性子的防御,特殊是坚守某些要点,个中很主要的考虑,也是为有利于尔后进行第六次战役。
经由秋季防御作战看到,实施积极防御的方针更有利,不但可以大量歼灭敌军,而且可以减少自己的伤亡,还可较好地保持阵地和节约作战兵力,并且由此大大提高了部队士气。加之,进行第六次战役的条件仍不充分,紧张是空军不能直接增援作战。鉴于此种情形,志愿军放弃了第六次战役操持。
与此同时,于8月23日中断的停战会谈,正在酝酿复会。在会谈中断之前,李克农、邓华、解方、乔冠华就剖析认为,美方关于军事分边界的末了底盘,可能便是现地停战或加上多少不大的调度。李克农等并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对现地停战于朝中方面的利弊进行了权衡,认为总体上利多弊少,为冲破会谈的僵局,争取主动,争取会谈办理问题,建议可分步提涌现地停战的方案。毛泽东和周恩来对此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和考虑,并征得了金日成的赞许后,赞许志愿军代表团的建议。
这样,志愿军实施坚守防御,坚守现在战线,不但成为军事上的必要,而且成为政治上的必要。
2、坚固的坑道防御体系的形成
志愿军在第一次战役东线长津湖以南的阻击作战中,以及第四次战役西线汉江南岸的阻击作战中,就已看出,武器装备掉队,依托野战工事,面对“联合国军”飞机、大炮和坦克的剧烈火力攻击,组织坚守防御是相称困难的。“联合国军”在进攻中,对志愿军1个连至1个团防守的阵地,在1天之内即可发射炮弹和炸弹数百发(枚)至上万发(枚),志愿军伤亡极大,多数连排阵地只能坚持数小时,许多阵地在弹药耗尽,职员大部或全部伤亡的情形下失落守。
但这时志愿军实施的是运动战,在计策全局上紧张是反攻性子的战役作战,带坚守性子的机动防御作战属于局部性和赞助性的作战,其在计策全局上还不起决定性的浸染。
转入阵地战往后,特殊是关于军事分边界问题的会谈开始往后,如何守住战线,在计策全局上已具有决定的性子。中朝军队虽然大力加强了阵地工事,但基本上还是野战工事。1951年夏秋季防御作战,志愿军打得大胆顽强,予“联合国军”以惨痛打击,但“联合国军"每每向志愿军的一个阵地就倾泻炮弹和炸弹数千发乃至数万发,·些阵地工事被毁,职员伤亡而失落守。这就给志愿军提出了能不能坚守、如何坚守的问题。
在1951年6月中旬,第47军第140师接替第65军第一线防务后,就在阵地上大量构筑“猫耳洞”式的防炮洞,在交通沟内每人构筑2个宽0.8~1米、深1米多顶厚2~3米的“猫耳洞”,这样构筑的1个连或1个营的阵地,可以抗住“联合国军”1000~2000发炮弹的轰击和美军10架飞机用轻型炸弹的轰炸。1951年7月3日,志愿军司令部曾将第47军的履历向各军作了通报。
志愿军党委扩大会议后,9月16日,又以联司名义向志愿军和公民军发出指示,哀求:
“往后我主要阵地必须是隧道式的据点,特殊是核心阵地。……哀求能抵御榴弹炮炮弹的浸澈”。
第一线各部在要点上构筑坑道式坚固工事刚刚开始,“联合国军”即发动了秋季攻势,志愿军第一线部队转入了艰巨紧张的防御作战,但已有的坑道式工事,在防御作战中显示了巨大的优胜性。
特殊是第64军第191师坚守马良山和216.8高地的战斗,从10月4日至7日,英联邦师均匀每天向这两个阵地发射炮弹1万~2万发,但志愿军防守该两阵地的分队,顽强抗击4昼夜,阵地始终耸立未动。个中坚守216.8高地的1个连,从5日至7日,依托坑道式掩蔽部,顽强抗击3昼夜,击退英第29旅先后共两个营兵力的21次冲击,毙伤敌700余名,自身仅伤亡26人。
鉴于此,在秋季防御作战结束时,志愿军总部于10月21日指示第一线各部,“紧张工事最好是隧道式的,厚度要达五米以上”。
3、构筑坑道有多难?
这样,在停战会谈达成关于军事分边界的协议后,从1951年12月开始,志愿军和公民军利用沙场上相对沉着的机会,在正面全线,展开了构筑以坑道为骨干的坚固防御阵地的大规模筑城活动。
这时,志愿军在第一线的部队,西起礼成江口东至北汉江以东文登里一线,依次为:第65、第63、第64、第39(1951年11月尾接替第47军防务)、第42、第26、第12、第68军共8个军,文登里以东至东海岸,展开公民军3个军团。志愿军第15、第60、第67军为第二线部队。
当时,正值隆冬,天寒地冻,土石坚硬,缺少炸药,缺少作业工具,缺少作业履历,志愿军构筑坑道工事,碰着了许多困难。各部队便积极发动官兵想办法,发扬创造精神,独立重生办理问题。
作业工具数最缺,就自设小铁匠炉,搜集各种废弹、弹片和废铁,打造及修理工具。仅第12军就设铁匠炉42盘,打制各种作业工具1.06万把(个),修理作业工具3.25万把(个)。无煤则自烧木炭,无运土工具就低廉甜头手推车,自编七筐,自搓草绳。缺少炸药,就组织有履历的工兵拆卸“联合国”投射后未爆炸的炮弹和炸弹。仅第15军的1个师即拆卸炮弹200余发、炸弹近百枚,取炸药近1万公斤,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炸药缺少的困难。
在工兵部队的辅导下,逐步摸索和节制了许多有效的施工方法,如打锤法、掌钎法、放群炮、空心爆炸法等。政治机关也深入构筑工事的现场做煽惑事情,组织相互参不雅观学习。各部队及时总结,讲评技能,互换施工履历,改进作业办法,提高工效,担保工事构筑的进行。
志愿军在"联合国军”飞机大炮袭扰下作业,为了不影响工事构筑,各部队采纳了许多有效方法,如第63军为避免白天运土遭“联合国军”空军和炮火打击,便在白天把土运至洞口处,夜间再将上运到山脚,拂晓提高行彻底伪装,大大提高了工事构筑的速率。该军在施工中还发明了炭灯,用铁筒钻上多少个小孔,内燃木炭代替油灯,取得了同样的照明效果,并节省了照明用油。
根据工事构筑进展情形和逐步暴露出的问题,志愿军总部和联司不断发出指示,提出新的哀求。1952年1月21日,经检讨第一线工事后创造,某些要点尚未构筑坑道工事,各军、师接合部组织不严密,志愿军总部遂指示各部队,“立即进行检讨,各要点必须构筑坑道工事,各接合部必须加强火力组织”。2月中,根据春暖化冻,工事可能涌现坍塌的情形,志愿军总部于14日发出指示,哀求各部普遍检讨工事,对付坍塌和不坚固者,进行修补,特殊是土质松软的坑道工事,必须加顶柱。
2月18日,联司对工事构筑又进一步提出了战术哀求:
“重新普遍检讨一次各种工事(露天的、半粉饰的、轻重粉饰的、坑道及交通沟等),是否能很好的结合利用,特殊是轻火器,宜采取轻粉饰(或半粉饰)工事,便于发扬火力,但必须结合露天工事,使其射界(射击与投弹)广阔,达到侧射阵地前沿(数十米处)的全部或大部,消灭前沿去世角。……重掩蔽工事要能抵抗十五榴(口径155毫米的榴弹炮)以上炮弹,坑道工事必须与上述各种工事相结合。……达到在各种情形下,在各种火器有效射程以内,真正构成多层火网,特殊是在阵地前沿,真正构成浓密的交织火网,大量地杀伤仇敌于阵地前”。
“从军到连之间的接合部,各级参谋长必须亲至现地办理尚未办理的问题,如阵地衔接、火力相互增援。兵团之间亦须从右至左约期相互协商办理”。根据上述指示,各部队普遍对工事进行重新加工和改造。
4、“联合国军”对坑道体系的毁坏与我志愿军的应对
随着前哨紧张阵地坑道式工事的完成,“联合国军”开始利用重磅炸弹、汽油弹及投放毒气,以远射程大炮利用延期信管等办法,重点对志愿军和公民军前沿坑道及各种掩体工事进行毁坏,杀伤职员。
3月12日,公民军第3军团防区的467高地,1个排的坑道式掩蔽部被美机轰炸,4个洞口被炸塌3个,另一个则被毒气弹封锁,造成了13人去世亡。据不完备统计:
2月1日至4月10日,志愿军和公民军第线部队受空袭1406次,造成伤亡337名;2月27日至4月9日,“联合国军”向志愿军和公民军一线阵地施放毒气32次(个中以飞机投放4次,炮击28次),志愿军和公民军中毒216人,个中去世亡50人。
根据这些情形,志愿军总部及联司于3月中旬至4月中旬,连续发出指示。3月15日,联司指示各部:
坑道工事在不影响抗力的情形下,多开洞口和多开通气孔,在出入口加1~2层门帘,洞口部通道多拐弯,以防毒气侵入。
4月13日,志愿军总部指示各部:
“一、各种工事应严密进行符合地貌的伪装,特殊把稳新挖工事洞口及取出的新土的伪装。二、坑道工事屯兵部位应选在顶厚坚固处,如受地形限定,则应在顶厚不敷处加遮弹层,增强其抗力,同时在受空袭时坑道内人员应适当疏散,以减少丢失。三、加强阵地防空管理,白天应禁止闲人随意游逛,以减少目标。四、普遍进行防毒知识教诲,并使每人都能熟用各种防毒装具。“
4月17日,又进一步哀求:机关部队营舍和掩蔽工事“必须严格做到七防,即防空、防炮、防雨、防潮、防毒(疫)、防火、防洪。这七防必须兼备,缺一都弗成"。
4~5月,志愿军组织第二线和在西海岸的共3个军,接替了第一线3个军的防务:即4月9~20日,以第15军接替了第一线第26军防务(平康以南发利峰、西方山至金化东北上甘岭、中贤山,正面27公里);5月16~19日,第40军接替了第64军防务(西起高浪浦里以北青廷里东至临津江西岸,正面14公里);5月16~21日第38军接替了第一线第42军防务(铁原以北地区,东与第15军相接,西与第39军相接,正面15公里)。
5、依托坑道的坑道战术
经由1951年12月至1952年8月巩固阵地的斗争,形成了以坑道为骨干的支撑点式的坚固阵地防御体系,并开展积极的作战活动,将斗争的焦点推向“联合国军”阵地,积累了依托坑道进行攻防作战的履历,不但巩固了阵地,而且在沙场上越来越处于主动地位。
1952年8月,毛泽东说:
能不能守的问题也办理了,“办法是钻洞子。我们挖两层工事,仇敌攻上来,我们就进隧道。有时仇敌盘踞了上面,但下面还是属于我们的。等仇敌进入阵地,我们就反攻,给他极大的杀伤。我们便是用这种土办法捡洋炮。仇敌对我们很没有办法”,志愿军在这期间的作战,特殊是6月间粉碎“联合国军”“还击行动”的作战中,初步形成了坑道战术。
紧张是:
在辅导思想上,依托坑道,组织好步兵和炮兵的协同,力争在坑道外杀伤花费敌军,击退敌军的连续进攻,以免退守坑道后陷入被动。在不得已的情形下,为避免人地两亡,才退守坑道。退守坑道后,仍是积极利用统统可能的机会打击敌军,组织坑道内外的反击,绝不是纯挚的藏身等待补救。
在详细履行上,办法是:
1.在事前要有明确详细的战斗方案,包括退守坑道后每个人的任务区分、战斗位置、通信联结、伤员处置、节约粮弹和饮水等;
2.兵力利用上,一样平常坑道外为1/3,坑道内为1/3,另1/3作为机动;
3.坑道内要有7天以上的生熟食品和饮水,要有充足的弹药,特殊是手榴弹,有对外通信联结工具,有急救卫生设备;
4.退守坑道的机遇为,弹药耗尽,供应不上,便是动用一部分坑道内的弹药也不能击退敌军进攻,或者敌军兵力多并几路攻击,我应接不暇,如不退守坑道,则坑道将被敌军盘踞;
5.主阵地或友邻把稳不雅观察,创造部队退守坑道后,以炮火轰击盘踞表面阵地之敌,以火力封锁坑道口周围,不使敌军靠近坑道口,使退守坑道职员武断坚守信心;
6.退守坑道的指挥员,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浸染,鼓励士气,有序组织统统能战斗的职员连续战斗;
7.利用通信工具与坑道外保持联系,合营坑道外部队组织反击,坑道外部队则迅速组织,及早发起反击,规复阵地;
8.退守坑道的部队,乘敌在表面阵地末构筑工事,立足未稳,迅速组织反击;如敌军进入坑道,也要乘其立足末稳组织反击,先打坑道内之敌再打坑道外之敌;
9.如与坑道外部队失落去联结,弹药饮水已断绝,坑道外的反击又末开始,应利用夜暗和恶劣景象,有组织、有准备地武断拼杀,果敢突围。
6、坑道体系有多牛?
在这种情形下,为总结工事构筑履历,统一工事标准并适宜战术哀求,志愿军于4月26日至5月1日召开了各兵团和各军参谋长会议,进一步明确了长期作战、阵地防御的思想,磋商了坑道工事的战术利用,强调了技能工程与战术哀求的结合,坑道工事必须与各种野战工事相结合,必须与防御兵力相适应,使之成为能打(消灭仇敌)、能防(保存自己)、能机动、能生活的完全的体系。
规定每个连的阵地至少有两个坑道,但也不宜过多反而为仇敌所利用;每条坑道有3个以上出入口,并进一步落实“七防”哀求;坑道顶部厚度15~30米,指挥所、卫生所、仓库和各种生活举动步伐,均要能抗御榴弹炮和重磅炸弹的轰击。还对各军接合部的火力增援、兵力策应、交通连接、通信联结、作战指挥作了规定,并对第二线工事构筑作了支配。
此后,志愿军的工事构筑逐渐由初期的应急性向系统化、规范化发展。
至1952年5月尾,志愿军共构筑坑道7789条,长度达198.7公里,公民军构筑坑道1730条,长度为88.3公里;志愿军修建各种坑道式、粉饰式、露天式掩体工事(均包括东西海岸构筑的工事)75.29万个,公民军3.17万个;志愿军构筑掩蔽及露天式堑壕3420公里,公民军263公里;志愿军构筑避弹所、指挥所、不雅观察所、掩蔽部、地堡等8.5万个,公民军1.6万个。在西起临津江口东全东海岸的杆城,正面233公里、纵深15~20公里的第一线阵地,形成了以坑道工事为骨干、同各种野战工事相结合的支撑点式的坚固阵地防御体系。
这是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役中的一个伟大创举。
随着坑道工事的构筑,阵地日益巩固,志愿军和公民军的伤亡也大大减少。在1951年夏秋季防御中,“联合国军”均匀发射40~60发炮弹即杀伤志愿军和公民军1人。而1952年1月,志愿军和公民军前沿阵地落炮弹94.5万余发,伤亡3939人(内含公民军874人),约240发炮弹伤亡1人。2月,前沿阵地落炮弹59.1万发,伤亡2239人(内人民军640人),约264发炮弹伤亡1人。到4月,“联合国军”均匀发射646发炮弹才杀伤志愿军和公民军1人。
据志愿军作战处的统计,1952年1月和2月,“联合国军”以小部队发动攻击共273次,仅成功11次;志愿军和公民军发动攻击6次,成功6次。3~5月,“联合国军”以小部队发动攻击90次,无一成功;志愿军和公民军发动攻击16次,成功10次。1~5月,“联合国军”进行打击活动154次,无一成功;志愿军和公民军进行打击活动120次,成功73次。以坑道为骨干的坚固防御阵地体系经受了初步考验,坑道工事的优胜性进一步得以表示。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不雅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不才方评论区留言,第一韶光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