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至2016年,李占扬领导的考古队对灵井许昌人遗址进行了连续12年的考古发掘,创造45件距今12.5万年至10.5万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

两年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组建联合研究小组,对许昌人头骨化石开展研究。

专家认为许昌人可能是中国古白叟类和欧洲尼安德特人的后代  第1张

只管头骨化石出土时已经分裂成碎片,但个中1号年轻男性头骨和2号成年人头骨保存相对完全。

低矮的头骨穹隆、扁平的脑颅、最大颅宽的位置靠下、短小并向内侧倾斜的乳突,研究创造:许昌人具有周口店北京猿人、和县猿人等中国北方古老人类的原始及共同特色。

同时,许昌人还呈现向早期当代人过渡的主要特色,如脑容量增大、头骨变薄、眉脊较为纤细、头骨构造呈现纤细化等。
1号头骨的颅容量约为1800毫升,2号头骨虽然小于1号,但也位于晚更新众人类的变异范围均匀值之上。

“但科学家没有创造许昌人与非洲古人类之间的相似性。
”李占扬说。

“三位一体”的新人种--许昌人可能是当地人和欧洲古人类的后代

“研究表明,许昌人头骨具有中国境内古老人类、欧洲尼安德特人和早期当代人‘三位一体’的稠浊特色,可能是中国北方古老人类与欧洲尼安德特人基因互换的结果。
”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秀杰说。

“许昌人可能是人类进化中涌现的一个新人种。
”李占扬说。
不过,科学家目前还没有成功地对许昌人头骨化石进行DNA剖析。

尼安德特人因此德国尼安德特地区命名的古人类,生活在欧洲、北非和西亚地区,繁盛期为距今13万年至3万年,其头骨具有与天下上其他人种完备不同的两个独特性状--枕骨上有构造性凹窝、颞骨内耳迷路模式,许昌人头骨上具有与其相似的特色。

“这种情形,是尼安德特人活动区域以外第一次集中创造,暗示了两个人群之间基因互换的可能性。
”吴秀杰说,“许昌人稠浊型体质特色,可能是东西方两大人群基因互换或杂交的结果。

谜团--中国境内古人类在何种情形下向欧洲迁移?

“灵井遗址出土的古人类材料,堪称古人类学领域的伟大创造。
”论文作者之一、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教授埃里克·特林库斯说,“该项研究成果将极大改变天下当代人类起源研究的格局。

关于在何种情形下许昌人和尼安德特人进行了基因互换,李占扬推断:许昌人之前,东亚大陆极度寒冷,许昌人先辈向景象温和的欧洲迁移,同早期尼安德特人相遇、杂交。
距今12.8万年至7.4万年间,景象转暖,这批古人类重返家园。
李占扬说,这种迁移可能因景象颠簸进行过多次。

灵井遗址是我国首次发掘的以泉水为中央的旧石器时期晚期遗址,2007年和2014年两次创造人类头骨化石,被评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创造,遗址已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