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子产品的涌现,一些传统产品逐渐被淘汰,传统行业也日益凋零。但是,在万全镇有一位手艺人仍旧无法割舍心中的那份情怀,坚持做着他的钟表买卖,他便是修表匠——杨淑军。
杨师傅,是一位干了30多年的修表匠。
一盏台灯,一张旧的不能再旧的写字台和各式各样凌乱摆放的小工具,55岁的杨师傅戴上放大镜,小心翼翼地皮弄着一块腕表。一块块停滞走动的钟表,到他手里都能让韶光重新“流动”。37余年如一日,他“修复”着韶光,也与钟表结下生平的情缘。
回顾起钟表行业的历史变迁,杨师傅感慨不已,眼睛也亮了起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腕表、收音机、自行车被称为“三大件”。腕表在那个年代可算是奢侈品了,到了七十年代末,腕表逐渐遍及,就像现在每个人都用手机一样,工薪阶层和生活条件好的农人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腕表,钟表行当的买卖更是红红火火。杨师傅便是在那个时候踏入这一行的。
提及当初学艺,杨师傅也和很多艺人一样,不是自己宁愿要学,而是让父亲“逼”上了这条路。杨师傅的父亲杨明,外号“杨大人”,也是一名修表匠,当时在全张家口修表行里也是数得上的师傅。父亲为了让自己有个用饭的本事,愣是把他从一个活泼好动的热血青年变成了一个沉稳的修表匠。
在有些人看来,修表便是拆拆装装、换换零件。实在这是生手看热闹,行家看门道,修表是一门博识的手艺,既要心灵手巧,还要不断积累履历。表小零件多,一个表大约有一百多个零件,当修表匠要记住钟表的每一个眇小的构造,才能准确地判断表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杨师傅说,学徒的两年韶光里,要每天练手练眼,由于是父亲教艺,当年可没少挨打。从1982年开始学徒,到去供销社接班,再到自己单干,到现在一干便是37年。
然而行业兴衰是任何人都预测不来的,随着时期发展,手机遍及了,戴表的人越来越少了,钟表业的衰落,修表匠的职业生涯也随着跌宕起伏。上世纪90年代末 BP机兴起,人们就很少配戴腕表。紧接着,手机也逐渐遍及了,对钟表业再次冲击,钟表业衰落了,修表业也随之衰落。
修了20多年钟表的杨淑军买卖愈发难做。这时,有人劝他转行,但是杨淑军始终没有放弃他的修表行业,而是2007年去张家口市学了修手机的手艺,后来又添置了配钥匙、修小家电的设备,连续坚持着他的修表买卖。
现在杨师傅的一儿一女已经考上了大学,已不是那个为了生存而奔波的年代。我问他,是什么让他把这个行业坚持了这么久,他说:“腕表是有生命有灵魂的,一块腕表寄托了主人的情绪,每一块腕表到了我这里便是一位‘病人’,我得想办法把它们看好,修睦一块表便是给了它二次生命,我的心情当然也就好了,做着自己喜好的事,多久都不会嫌久。”
是啊,做着自己喜好的事,多久都不会嫌久。在他眼里,腕表不仅是计时工具,更是对光阴的留恋对生活的热爱。
“消逝”是一种社会征象,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每一种行业都代表着一个时期的发展与进步,而这些已经或正在消逝的行业都曾经辉煌过、曾经陪伴人们发展,在怀念过去的时候它们时时时会从影象中跳出,温暖着我们。
杨师傅给修睦表后老大娘很满意
杨师傅在配钥匙
历史不但是笔墨记载的触目惊心,也是最纯挚美好的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