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寮步的钟表店寥寥无几,修表师傅更是屈指可数。虽然如此,但也有人选择在夹缝中生存,寮步社区的陈锦明和钟慕媛夫妻便是这样的人。两人从1985年开始修理钟表,至今在修表行业已经摸爬滚打了30多年,多年来积累了良好的社会口碑,两人被大家夸奖为修表行业的“神雕侠侣”。他们用博识的手艺授予钟表新的生命,诠释着新时期的工匠精神。 夫妻修钟表30多年 大坣街是寮步较为繁荣的商业街,街道两旁商铺琳琅满目,钟慕媛夫妻经营的明华钟表行也位于此,朴素无华的店面与周围亮丽的商店形成了光鲜比拟,恍如从老照片里走出来的样子,只管不引人瞩目,却给人一种亲切温暖的觉得。
钟慕媛人称钟姨说,这家店是他们夫妻俩在1991年开的,面积不大只有30平方米,虽然如此但代价不菲,当年在资金极度短缺的情形下,他们咬着牙借钱把店铺买了下来。 走进店里,一眼望去墙壁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钟表,玻璃柜里也摆满了格局互异的腕表,数量之多犹如一间小型钟表博物馆。门口处一张透明的玻璃柜台便是钟姨他们修理钟表的案桌,桌面上放置着大量的工具,有螺丝刀、放大镜、铁钳子、测电仪表……伏案事情时,钟姨首先摘下老花眼镜,把一个放大镜戴着左眼上,这时,她须要尽可能地俯下身子,让眼睛紧贴动手上的钟表,聚精会神地把细微的零件拆下来,就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恐怕吹走了肉眼难见的零件。这个姿势每每持续很永劫光,她说,修理一个表有时要耗上几天的工夫,容不得半点马虎。
上午8点半,钟姨每天定时开店,由于买卖不如从前红火,现在一样平常只有她一个人在顾店,丈夫陈锦明偶尔过来搭把手。“节假日的买卖比较多,平时都是熟客过来,一天算夜概五六人。”钟姨感叹道,自从有了BB机、手机等通信设备,修理钟表的买卖日益惨淡,要不是当年盘下来了一家店铺,他们夫妻俩在这个行业估计也坚持不了这么多年。 1963年出生的他们,今年56岁了,到了退休年事的钟姨,只管买卖不温不火,依然钟情于这份事情,直至晚上10点半才关店回家安歇,一天超过12个小时都在店里,这是她普通不过的日常生活。 老顾客照顾买卖 多年来,有赖于一帮老主照顾,钟姨经营的钟表店才能细水长流,幸免于被社会潮流所淘汰。客人们也是看准明华钟表行这个“金字招牌”慕名而来,个中不少人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找钟姨夫妻俩修理钟表了,除了是顾客,钟姨说他们也是朋友,她认为做生意必须讲诚信,存心对待别人,别人才会乐意光顾第二次。虽然以修理手艺养家糊口,但是钟姨总喜好“砸自己饭碗”,嘴巴里说得最多的居然是教客人如何保养好钟表。 “你这个腕表没有什么大问题,扭动一下链子‘字’就能够走准,往后在家也能用这个方法先试试。”有一名女顾客说腕表坏了“字”走不准,每逢这个时候,钟姨并不会急速附和顾客的说法,而是先仔细地检讨腕表是否存在问题,确实须要修理才会拆开,如果没有故障,她也会如实相告。不仅如此,她家修理钟表的价格也公道,客人前来购买或者修理钟表都很少问价,彼此间心照不宣。 如今,光顾钟表店的大多是老年人或者学生,前者对手表有难以割舍的分外情绪,后者则是出于学习的须要。“我一家人的腕表都在这里买的,坏了也是拿回来修理,已经很多年了。”顾客张师长西席说,钟姨夫妻俩的修表手艺很不错,修睦之后能用很永劫光,希望他们连续做下去。据钟姨先容,丈夫陈锦明20多年前收过一个徒弟,但那徒弟早就不干这行了,而且年轻一辈也没有传承这门手艺的意愿。
钟表市场的没落,给大批赖以为生的修表工匠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压力,他们不得不另谋出路。从过去大家称羡的职业,沦为无人问津的田地,钟姨夫妻俩心里也有很大的落差,但他们表示,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再苦也要坚持,只要还做得动,就会一贯修理下去。 活到老学到老 1985年开始,寮步开始看重工业的发展。据钟姨回顾说,丈夫陈锦明先后在镇里的毛织厂以及陶瓷厂上班,当时下钟表业兴起,他毅然离开工厂,到东莞市育才电子技能学校学习修表技能。 经由几个月的学习,陈锦明顺利通过考试,取得了合格证书,回来后就在镇内的百货大楼以及阛阓门口摆摊修钟表。从那时开始,钟姨便随着陈锦明在路边修钟表,她的手艺也是从丈夫那里学来的,小两口起早摸黑在路边摆摊足足6年。“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钟表买卖真的很红火,这条街上全是修表摊位,少说都有十来档。”钟姨坦言,同行竞争虽大,但由于市场需求大,盈利还是可不雅观的。 目前,钟姨夫妻俩是寮步为数不多的在业修表师傅,然而他们从来没有停滞过学习。 “维修钟表没有一劳永逸,须要活到老学到老,科技在发展手艺也要随着进步。”一个腕表将近有一百多个零部件,每个零件的位置是固定的,放错一处都运作不了,可想学习难度有多大。30多年的磨炼,让钟姨从一窍不通,到如今独当一壁,无论是机器表、石英表、电子表或是挂钟等等,她都能摸准“病因”。
附近花甲之年,钟姨夫妻俩的眼神早已不及年轻时候了,现在修起腕表来还是非常操心的。“只要还有一个客人须要我们,钟表店就会连续开下去,即便利润很微薄,能够方便街坊们就心满意足了。”钟姨感慨道,如果我们关店不干了,大伙要想找地方修理就难上加难了,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这种老手艺须要一代代人传承啊!
钟姨的店里还收藏着一批“上了年纪”的腕表,她把老表放在手上端详着说:“上海表当时售价一百多元比较普遍,而梅花表、铁达时等入口表则要上千元,属于当年结婚‘三大件’。”韶光流逝,岁月绵长,店里的顾客有来有往,他们还一如往常的照常业务。 全媒体 梁盘生 通讯员 尹巧瑜/文 通讯员供图 编辑 符德明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通报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缺点或陵犯了您的合法权柄,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感激。( 文章来源:东莞韶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