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张京品、王泽昊、陈尚才
洛扎在哪里?
在舆图上,它位于祖国最西南的末端,与不丹王邦交界,被认为是镶嵌在群山沟壑里的一片秘境,从属西藏山南市。
洛扎,藏语意为“南方大峭壁”。正如其意,曾经通往这里的道路“猿猱欲度愁攀援”,驱车穿行挂在峭壁之上的绝壁道路不免心生惊悚。
如今,平坦的柏油路覆盖全域,色彩斑斓的边疆小康村落如同一幅幅俏丽的画。一个活气勃勃的边陲小城崛起在喜马拉雅深山中,奋力迈步村落庄振兴的新征程。
通往西藏洛扎县拉郊乡杰罗布村落的道路(1月1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 韩曦乐 摄
从“峭壁之上”到大路朝天
过去,洛扎是一个极难抵达的地方。距拉萨不到300公里,驱车却须要十几个小时。不少路段汽车贴着崖边走,乃至和摩托车也无法错车。“冬天是冰雪,夏天是泥巴”,蜿蜒在深山峡谷间的波折山路,是许多驾驶员的梦魇。
“以前路不好,从县上到市里,头都转晕了,还没到达。”洛扎县嘎波社区扎麦村落村落民达瓦次仁见告。“那时走山路都是心惊肉跳的,何况冬天下了雪后再翻山,跟走鬼门关没什么差异。”
西藏洛扎县境内峭壁绝壁间的通村落公路(1月1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 韩曦乐 摄
洛扎县还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嫁人不嫁拉郊人”。这话深藏人们的无奈和心伤。
拉郊,藏语意为“山的背面”,间隔洛扎县城百余公里。崇山峻岭,千沟万壑,多雨天让拉郊乡成为“藏起来的地方”,严重制约了群众的生产生活。
“拉郊一年有日照的韶光仅70天旁边,地皮长不出一粒青稞,以前不通路,只能翻山走路七八个小时去附近州里买生活用品。”拉郊乡拉郊村落村落委会主任扎西桑珠说,赶着牦牛翻山驮粮食,遇上大的雨雪景象道路难行,就只好把物资放在一个地方等天晴了再来取。
“洛扎要发展,首先便是要修路”,这是洛扎县干部群众普遍而武断的共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加强边疆地区培植,采纳分外支持政策,帮助边疆群众改进生产生活条件、办理后顾之忧,洛扎县交通培植迎来了大发展——
盘山路中最惊险的大拐弯一个个被驯服,一段段绝壁公路被隧道取代,曾经连四级公路标准都达不到的县城主干道宽度由4米拓展为7.5米。新华社2017年进拉郊时的绝壁土路,已经拓宽成了水泥路……
比较“十二五”期间全县州里道路通畅率只有42.85%、建制村落通畅率只有22.22%,目前洛扎县已实现“村落村落通柏油路”,建制村落通畅率达100%。
天堑终变通途。如今,从洛扎县城到拉萨,驱车只需5个多小时。大路朝天,洛扎公民进出大山更加便捷安全。
西藏洛扎县嘎波社区扎麦村落村落民达瓦次仁在给阳光房里的盆栽浇水(1月19日摄)。新华社 陈尚才 摄
扎麦村落村落民次仁曲珍说:“以前路太险了,丈夫出去个十天半月,我都睡不踏实。后来索性就不出去了。现在路好了,他开始在山南、拉萨等地揽活,收入也上来了。”
“2006年村落里有了第一辆汽车,但由于路不通,只能停到山下。现在路通到了家门口,村落里小汽车有30多辆、货车15辆,生活大变样!
”扎西桑珠先容,“如今,我们拉郊村落成了大家神往的地方,有了很多外地嫁来的媳妇哩!
”
西藏洛扎县次麦藏鸡养殖互助社事情职员在给藏鸡喂食(1月19日摄)。新华社 陈尚才 摄
秘境之地的新生
道路越修越好,越修越密,洛扎县的面貌也越来越当代。
“交通运输条件好了,各种材料运输本钱大大降落,重型装载机也能开进来,这又加快了洛扎的培植速率。”洛扎县交通运输局事情职员扎西罗布说。
驱车沿219国道驶进县城时,公路旁一排排整洁坐落的崭新藏式楼房引人瞩目。楼房窗明几净,外墙红白砖瓦相衬,阳光洒在房屋窗户上射出闪闪金光。
走进达瓦次仁家中,目及之处都是新的。新的桌柜、新的电视、新的冰箱……连达瓦次仁的精神面貌都焕然一新。
“以前没有的,现在有了;以前有的,现在更好了。160平方米的新居子,大头是政府补贴,我们掏了不到10万元。”达瓦次仁意味深长地说,搬了新家,“心里的包袱”也就扔下了。
新扎麦村落由洛扎雄曲河北岸迁居而来,河对面破败的旧屋子不久后就会被拆除,但村落民脑海中沉痛的影象却难以忘怀。
扎麦,藏语意为“峭壁的下面”。坐落在巍巍山峦之下的旧扎麦村落,高悬头顶的大大小小的石头不知何时会落下,村落民深受其扰,危情数不胜数。
“感谢党的好政策。”达瓦次仁说,“这么多年,就搬到新家的这4个月睡得踏实,今年过年心境也大变。”
一河之隔,两种心境,正是洛扎县发展巨变的生动写照。如今,洛扎县已全面完成边疆小康村落培植,农牧民群众住房生活条件实现新的飞跃。
西藏洛扎县次麦藏鸡养殖互助社事情职员在展示特色产品藏鸡蛋(1月19日摄)。新华社 陈尚才 摄
在拉郊村落看到,崭新的边疆小康村落新居依山而建,村落里的年轻人都能闇练利用微信和抖音。走进嘎玛曲达家的“洛荣家庭旅社”,窗明几净的客房内,阳光透过玻璃洒满房间。家里还开设了台球室、KTV包房、茶肆等。
“你看这冲水马桶、空调,都是新装的,别看我们这里偏远,城里有的我们这儿也有。村落里已经开了9家家庭旅社。”勤快能干的女主人普布宗吉,2012年从临近的地方嫁到了拉郊村落,对付未来的生活满怀憧憬。“现在,我们家一年的收入超过20万元了。”
“以前生活比较穷,就期盼着过年能添置一件新衣服,米饭每每是过年时候才能吃上。”从拉郊村落考入上海师范大学的白玛次珍,对洛扎之变印象深刻,“现在网络连入了村落里,边疆小村落也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行走洛扎,看到创立藏药材公司的大学毕业生古桑多吉坚毅的目光;看到在中粮集团援藏项目帮助下,当地设立的西藏唯一一家养虫喂鸡模式藏鸡养殖企业探索循环农业的创新实践;看到边疆旅游带动下家庭旅社“处处着花”的勃勃活气……
“得益于国家的强边事情,洛扎这片秘境之地,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将加快发展,努力为边疆地区村落庄振兴探索一条新路。”洛扎县委布告赵天武说。
西藏洛扎县拉郊乡拉郊村落一景(1月18日摄)。新华社 陈尚才 摄
坚守是崛起的底色
海拔4300多米的拉郊乡杰罗布村落,格外寒冷,夜晚最低气温达到零下30℃。皑皑白雪把连绵山脉裹得严严实实,积雪厚处有半人高。
这个位于大山深处的偏僻村落,曾经鲜有人至,牦牛和马困难踏出了一条通畅的波折巷子。
2011年,通往杰罗布的车道勉强修通,但从县城到这里,短短150公里的路程开车至少须要9小时,依山而建的路,一侧绝壁陡立,另一侧万丈深渊。
但便是在这极高极寒极苦之地,却有一群人放牧护林,十多年如一日守护祖国的一草一木。
今年39岁的杰罗布村落村落委会主任达娃央宗,个头不高,健硕干练,是个“女男人”。2008年她便跟随二哥来到这里放牧守边。
十多年来,艰巨恶劣的环境让达娃央宗吃了不少苦头,丈夫实在坚持不住,2014年与她离婚,远走他乡。
夏天的杰罗布阴雨连绵,她带领巡逻队员穿梭在原始森林中,一走便是十多天。冬天,他们顶风冒雪巡边,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雪山上前行,雪崩等危险随时可能发生。
“从父辈开始我们就一贯守在这里,有人劝我趁年轻出去打工挣钱,但我以为卫国戍边更故意义。”2003年,达娃央宗的大哥在回拉郊乡途中遭遇雪崩不幸去世,尸首直到来年冰雪融化才找到。
大哥的罹难成为她心头永久的痛。为了接续大哥的遗志,达娃央宗赌咒要坚守在这里。她说:“家在这儿,我们乐意一辈子待在这里。”
2016年,经西藏自治区民政厅批准,正式成立拉郊乡杰罗布村落。如今,杰罗布村落从20世纪90年代的2户4人,发展到了27户86人,他们用脚步丈量着边疆线。
西藏洛扎县供电公司技能员在检修供电线路(1月17日摄)。新华社 陈尚才 摄
曾经这里不通水、电,村落民住的是帐篷。如今,杰罗布边疆小康示范村落建成,群众搬入新居,拉郊乡通往杰罗布村落的柏油路竣工通车。
偶遇踏着大雪前往杰罗布村落维修电网的技能员嘎玛扎西。他说:“守边不易,须要每一个人贡献力量。”
发展快车给边民带来的实惠,看得见、摸得着。2021年,拉郊村落夫均纯收入达2.4万余元,吸引了更多人来到边陲。
50岁的郭振立是青海西宁人,2008年在紧邻拉郊乡的生格乡与藏族姑娘边巴卓玛喜结连理,并把家安在了生格乡。2021年,郭振立家主动报名迁居到拉郊乡杰罗布村落。“现在国家的边疆政策好,我们已做好了长期放牧守边的准备。”他说。
新春期间,拉郊边疆派出所的易建、龚正茂两人在杰罗布村落某执勤点值守。“大雪封山前,我们进入执勤点,要到3月份解封后才能出来。”易建说。
西藏洛扎县境内的国道与道路旁的民居(1月19日摄)。新华社 陈尚才 摄
2018年起,西藏开始履行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培植者”为主题的村落庄振兴计策,将边民脱贫致富和守边固边相结合,着力补齐根本举动步伐和公共做事的短板,加快边疆地区发展。
洛扎,在新时期迎来发展的春天,而坚守是其永不褪去的底色。由于,“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