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硬核”?

要有多硬才敢过他们的生活  硬核读书会 休闲娱乐

相信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第三期硬核读书会,我们谈谈“硬核生活”。

“生活”这个词,实在太过平凡,大家都在个中,反而对之损失敏锐;这偏偏又是个非常繁杂的观点,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生活,有多久的历史,就有多久的生活史。

历史长河浩瀚奔涌,携卷着无数的凡人和伟人、零星和史诗。
有的沉入河床深处,再无人知;有的得幸于文本这艘尚能抗击风浪的船,流传下来。
纵然本日的人们已经有了网络,仿佛什么都能节制,但天下之大,仍总能创造叫人惊奇的部分。

在没有当代科学的古代欧洲,人们用什么手段办理生活问题?你每天都喝的咖啡,是如何盘踞生活,引起环球上瘾的?穿越光阴回到古代,中国修仙者过着若何的生活?北美的渔民,如何穿过极寒之地,与大海中的巨鲸战斗?

生活由无数个细枝末节组成,它们彼此影响,又在枝蔓相连中形成非常精妙而伟大的构造,既有地理的跨度,也有韶光的延伸。
当下的人继承过去,也必将影响将来,但身处个中的我们,大概从未仔细地不雅观察过它。

《耶鲁:古典欧洲怪诞生活志》

作者:[美] 伊丽莎白·阿奇博尔德;翻译:何玉方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出版年:2019

没有空调冰箱,没有手机和wifi,而古人的生活和过去的故事,总能唤起我们的无限神往。

作者伊丽莎白·阿奇博尔德是耶鲁大学的历史博士,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任教期间,有时被一些怪诞的古代生活指南吸引,开始在一个名为“Ask the Past(先人有何妙计)”的博客上更新来自历代祖宗五花八门的建议。

此书便是个中的集锦,从居家生活到康健养生,从时尚美容到社交礼仪,再搭配上古代人蠢萌风格的插画配图,俨然便是一本经历了成百上千年韶光磨练的精良微博段子。

乔治·皮博迪图书馆,为作者打开了旧天下的新大门。
图/Matthew Petroff

适当放开想象力阅读,你会收成不少快乐,学会“如何折叠出令人倾慕的餐巾纸”“如何在有限预算下保持体面”“如何治疗秃顶”等实用生活小妙招。
就算溘然穿越回古代欧洲了,也可以多活两年。

那么,先人有何妙计?

头脑不复苏?是今早没吐痰吧。
影象力衰退?你须要把獾的牙齿绑在身上,或者用鹧鸪的胆汁摩擦太阳穴。

青春痘爆发?试试用鸡血、鸽子血、鲜牛羊肉敷脸。
绷带找不到?与之形状相似的培根也可以用来止血。

牙口不太好?你可以考试测验烟熏法、多喝糖水法、亚夏布推拿法、拔光别人康健牙齿取代法……

古籍的年代越久远,其描述的内容也加倍迷幻。
比如5世纪的《希波克拉底陵墓书简》教你如何预知去世亡的来临:

如果鼻子感到疼痛,如果在左侧有赤色斑点却不以为疼痛,如果病人一贯渴望蔬菜,他将于第二十五日去世亡。

事实证明,这些看起来与你的当代医学知识绝不相关的治疗法则,也不全是瞎说。
后来欧洲爆发的黑去世病,患者去世前的症状就和这本5世纪的书中所描述的无异。

如今我们回过分来看古人的生活,就犹如在不雅观看一部可笑又恐怖的cult电影。
想象一下,科学知识水平还不太高的古人,是如何经由千百遍的硬核试验,找出了各种办理办法。
在当时,他们乃至都没办法阐明清楚这些问题。

正如个中一部古籍《一千件值得把稳之事》的作者对读者写道:迄今,痛楚和游历都是我的,而收成和快乐从此将是属于你的。

穿插在“硬核治疗术”中间的,还有古人之浪漫——背对阳光,用嘴喷水,你就能瞥见彩虹。
这和花泽类的“想哭的时候就倒立,眼泪就不会流出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还有古人之鸡汤——1538年的《舞蹈准则》中说:

跌倒之后,急速站起身来,连续振作精神完成先前的舞步,不要抱怨:尽情手舞足蹈吧!
如果你不爬起来,就无法再次跌倒了。
没人会爱上一个趴在地上的人。

生活志的末了一篇,主题是“如何生活”,来自1200年旁边的《文明人之书》。
这本书中写道:

……愿你常常穿着吸引人的新衣服,愿你有时在床上能有个年夜方的伴侣。
……享用多种美味的食品和未稀释的酒。
常常聆听悦耳的音乐。
为自己追求成功,保持虔诚,阔别欺骗。
……如此,你便会长久地活于残酷多彩的快乐中。

在章回体,纪传体的骨骼和经络上,添加各类生活细节,历史才会变得丰满。
天下大势变化多端,而这些历史当中,始终没有发生改变的,唯独是人类对“吃喝玩乐”的终极诉求。

《21世纪中国怪诞生活志》,希望未来的人类也能这样记录我们。

《环球上瘾:咖啡如何搅动人类历史》

作者: [德] 海因里希·爱德华·雅各布;翻译:陈琴 / 俞珊珊

出版社: 广东公民出版社;出版年:2019

当我们热衷于评论辩论现今盛行的咖啡圈鄙视链时,最早创造咖啡神物的先驱们可是要笑掉大牙的:不过都是受咖啡瘾支配的芸芸众生,有什么好攀比的。

在雅各布的《环球上瘾》里,你会创造咖啡瘾背后,是人的身体和灵魂深处的渴求使然,它在世界历史长河中搅动的是不同民族、社会阶层以及质料之间错综繁芜的关系网。

咖啡,透露着一种外来物种入侵的危险又挑逗的气息,还能适可而止嵌入到各国人的根性当中。
一开始是属于阿拉伯的,阿拉伯文化当中喜好辩论、固执己见、镇静和理性的特点,让咖啡成了古希腊的主流葡萄酒的劲敌。

旧时的巴勒斯坦咖啡馆。

在德国,一个充满男性荷尔蒙的国度,咖啡是女人钟爱的饮料,她们常常会在休闲韶光聚会,跟姐妹一起喝咖啡闲聊,照样以有了“咖啡闲聊”和“咖啡姐妹”这样带有嘲讽意味的盛行词。
对柏林男人来说,喝啤酒才是能以公众年夜众场合面孔示人的,但喝咖啡是一件极其隐私的事情,它只是作为一日三餐合营早餐的“药引”。

要数最激烈的,莫过于茶与咖啡的交手。
尤其是在等级不雅观念森严,严守礼仪的英国人看来,咖啡便是“玄色的喋喋不休的饮料”,咖啡点燃的是与英国国民性情不符的交谈激情亲切,让英国人变得喜怒形于言表,来自东亚的茶,更适宜英国不善言辞,宁静守旧的国民根性。

在法国,“咖啡“与”启蒙“是一对同义词。
自由旷达的法国人,很快将咖啡馆变成男士们宴饮、闲聊、洽商的主要园地。
当时法国文豪伏尔泰便是“最显赫的咖啡瘾君子”。

咖啡对法国女人的启蒙,就在于那句歌词“除非这个男人答应我,把这一条写入婚书:让我为所欲为地煮咖啡”。

当巴黎人创造“公众年夜众”是“日需品”,而咖啡可帮助人们冲破心墙时,咖啡自由才真正地属于法国人。

咖啡在精神文化上,由始至终非常硬核。
随着越来越多不懂咖啡的人纷纭建起“私人咖啡栽种园”,都想在咖啡金钱贸易等分一杯羹,咖啡的质量却明显低落了。

巴西的咖啡栽种园。
图/Knase

雅各布写到末了,衍生到巴西这个咖啡生产大国,很多消费者纷纭转向巴西境外的其他咖啡种类,涌现了所谓的“软咖啡”,笔调越显惋惜。
虽然咖啡越喝越精细了,但懂咖啡的人,却寥寥无几。

书中对咖啡最好的颂歌莫过于这句——“没有咖啡,就没有当代文明”。
雅各布就像先容一个中世纪的英雄人物,如何带着一个古老、忠实、富有力量的灵魂激荡着全天下的前世今生。

而今生多少人乐意花韶光去理解咖啡?雅各布也没有答案。

《修仙:古代中国的修行与社会影象》

作者: [美] 康儒博;翻译:顾漩

出版社:江苏公民出版社;出版年:2019

丹药,辟谷,仙草,隐士,蓬莱……我们都知道这些符号长期存在于东方文化中,并在不同期间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囿于文化惯性,在对此习以为常的同时,我们中的大部分对其并没有清晰的认知。

仙是什么?仙的逻辑是如何成立的?仙为什么能影响社会?

而本书作者刚好是分开我们所熟习的文化环境的美国学者,察看犹豫的视角,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新鲜的思考。

首先,修仙是一种显而易见的寻衅和背叛。
在父权社会里,敬拜先人、繁衍后嗣是不可短缺的社会仪式,换言之,这种社会追求集体的永生,一个姓氏在繁衍中永不用亡,活着的人不仅要照顾父辈,更要照顾去世去的先人(即敬拜)。
天子也被称为“天子”,足见“父子关系”在当时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行的核心。

北京天坛,天子祭天和祈祷丰收的地方。
图/pixabay

而修道者每每抛妻弃子、不养父母乃至改掉姓氏,“不孝”也就成为对修道者最严厉的鞭笞。
只管到后期,支持修道的文本中涌现了“一人得道一人得道”这样的描述,葛洪乃至辩白说羽化是更高等的孝道,但这并不能粉饰修道与父系社会的内核相悖的事实。

这一点非常主要:对家族的背叛,象征着对全体社会体系的寻衅。
修道者在离家的同时,也不受皇权的制约,他们超脱于全体社会体系,是“高于凡人”的存在。

表现在行为上,修道者则精明地选取了一些分外的意象,比如不食谷物、住在高山或远海中。

从“社稷”这个词就可以看出,“谷物”对社会的主要性。
修道者不吃谷物,实在是强调自己已经进化到不须要这种低级的必需品,也就加深了对以农为本的社会体系的反抗。

寓所方面也是如此,昆仑、蓬莱这些传说中的瑶池,都是山的形态,而山的一大特色,便是不易耕种,阔别农业腹地。
山或高或远,还能有效地隔离人群,为修道者构建出罕有、神秘、难以企及的高档形象。

我们常日认为仙是阔别社会的,但事实上,仙也是被塑造出来的社会角色。
“巫术之以是有用,是由于社会被它煽惑”,作者在媒介中写道,这本书的目的不是消解仙的神秘性,而在于阐明仙的社会根本。

最常见的修道者的社会关系,是传人和资助人。
要从修道者手中继续经书和窍门,必须要有仙根、仙缘,但这并没有公开的标准。
同时,他们用舐疮、食粪等办法来磨练传人,授予痛楚意义,并让这种痛楚成为驯服信徒的手段之一,以显示仙术的难得和宝贵。

资助人的角色则常日由官员或天子扮演,秦皇汉武便是个中范例。
为了得到信赖,修道者常常流传宣传自己与上古神仙私情甚笃,这大概与如今晒名人合影是一个道理。

秦始皇曾派徐福出海寻仙。
图/歌川国芳—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很多修道者彷佛都在假装修道”,至于是否有诚挚的修道者,作者认为,考据这种真实性对付现在的我们是不可能的,研究他们的社会根本更有据可依。

本书只管即便立体地还原了仙在社会中的多种形象:他们背叛家族却又能荫蔽家族,用与世隔绝的办法建立世俗地位,用唾弃威信的办法建立自己的威信。
他们既要保持神秘,又乐于演出奇迹;他们用尸解、兵解的说法阐明修道者的去世亡,兜售崇奉与姿态。

这个中充满抵牾,但人类活动的修辞特性,本来便是在社会与人共同的浸染下呈现出来的。
修道者无法阐明或直接回避的那些抵牾,也要与它的社会角色联系在一起看,“修辞,正是生活着的生活的一部分”。

本书中涉及大量剖析模型、不雅观点论证,难免有艰涩之处。
不妨结合我们听惯了的那些话一起来读:比如“天机不可透露”,可不便是修道者阐明抵牾的万金油嘛。

《利维坦:美国捕鲸史》

作者: [美] 埃里克·杰·多林;翻译:冯璇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年:2019

提及最硬核的美国生活办法,一定会有人提到西部牛仔。

在游戏《荒野大镖客2》中,你可以轻微体会到西部牛仔的日常生活:骑最好的马,与每一个看不顺眼的人枪战,然后背上猎枪满天下探求传奇动物,在白雪茫茫的雪山里猎杀白野牛,去烟瘴各处的南方沼泽里偷袭巨鳄,剥掉它们的皮毛、犄角、牙齿,制成你想要的衣服和饰物。

但这统统以及真实历史上西部牛仔经历过的碧血狂沙,其惊险程度和历史意义,与东部渔民在万里波涛里的捕鲸活动比较都成了小打小闹。

1620年,当那群英国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抵达北美洲时,他们在波士顿附近的科德角湾创造了大量鲸鱼。
这些

捕鲸人的故事比牛仔更传奇。
图/Charles Sidney Raleigh

在人们拿起捕鲸叉下海捕鱼之前,所有的鲸油、鲸须都来自于搁浅的鲸鱼。
为了平等地分享这些自然的赠送,北美殖民地的居民制订了一些公约,让搁浅鲸鱼的创造者、切割者、镇上居民、印第安人等都能够从中得到合理的收益。

不久之后,普利茅斯殖民地政府就盯上了这些搁浅鲸鱼,颁布法令,从每一头鲸鱼那里征收一木桶(约31.5加仑,折合119升)作为管理殖民地的用度。
后来更得寸进尺,企图征收一头鲸鱼的绝大部分鲸油,在当地居民的强烈抗议下,这个“鲸鱼税”才减为两桶鲸油。

随着捕鲸业的繁荣,殖民地政府的手还会越伸越长。
大约在1650年,北美居民厌倦了守株待兔,登上小船,开始在沿海岸水域捕鲸。
《利维坦:美国捕鲸史》讲述了此后200多年的捕鲸史,无数惊险、心碎的故事贯穿个中。

作者埃里克·杰·多林还原了早期捕鲸活动的惊险过程:

水手们摇着小船,悄悄靠近鲸鱼,鱼叉手站在船头举起捕鲸叉——铁叉上常日系着麻绳,绳子末端栓一块巨大浮木,也有人直接栓在船上——随时准备脱手。
.......捕鲸叉插到鲸鱼的一刻,暴怒的鲸鱼只要挥舞一下巨大的尾鳍就可能把小船拍碎,有的船员还可能被直接拍去世。
更常见的情形是,鲸鱼会快速游走。
......被一头在水面上猖獗游动的鲸鱼拖着走的经历,被戏称为坐上了雪橇,绝对是一种触目惊心、随时面临粉身碎骨的风险,但有时无疑也是令人血脉偾张的水上历险。

捕鲸人完成“末了一击”,鲸鱼重伤,喷气孔喷出血雾。

如果这是一条更灵巧、更凶猛的抹喷鼻香鲸,它被捕鲸叉刺中后会拖着捕鲸船迅速逃走,由于速率太快,船员们必须不断往绳子泼水,防止绳子由于摩擦而自燃,有时这些捕鲸船会被拖到数英里之外。
赫尔曼·麦尔维尔小说《白鲸》的主角莫比·迪克,便是这样的一头抹喷鼻香鲸。

捕获的鲸鱼,脂肪可以提炼成鲸油,鲸鱼肉可以供欧洲人食用,鲸须可以变成女士的裙撑或骑士头上的装饰物,鲸鱼肋骨可以制作椅子和竹篱,鲸鱼舌头更是顶级食材,乃至是鲸鱼渗出物也被用来制作燃料。
最不可思议的是,雄性抹喷鼻香鲸的生殖器皮肤曾经被整件剥离下来,然后做成外套或法衣——穿上这件法衣的牧师,听说可以百毒不侵。

捕杀抹喷鼻香鲸。
图/William Page

虽然捕鲸很危险,每年都有很多捕鲸人一去不返,航程也越来越长,有的捕鲸人结婚20年,在家的韶光不超过3年,但巨大的收益吸引着新英格兰的居民前赴后继地奔赴海洋,南至墨西哥湾,北至格陵兰岛,乃至是远东的日本海。
捕鲸业最发达的时候,北美殖民地每年从英国收到汇款,50%是发卖鲸鱼产品带来的。

与此同时,英国对北美渔业的牵制也越来越严厉,而哲学家埃德蒙·伯克口中那些“穿过了北极的极寒之地,与南方水域中的巨蛇战斗”的捕鲸人,显然也不会轻易屈从。

正如本书开头所说,很多人已经忘却了捕鲸人在当代天下建立前的探索、冒险、抗争与培植,这是一个比捕鲸本身更令人难忘的故事。

如今,捕鲸时期早已结束

✎新周刊硬核读书会出品

本期作者:孙名梓,谢秋如,胡飒莎,朱人奉

编辑:胡飒莎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容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