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说『东北民谣』之前先铺垫一下『成都』。
赵雷的『成都』在前几年爆火,并不是由于歌曲里对成都的描写与情绪而火,而是由于整首歌曲所具有的八九十年代复古的旋律与曲风极大的勾起了经历过那一期间人们的内心共鸣,一听便会似曾相识。

就像微博里我关注的一个人所说:开头就有似曾相识的觉得,它让人生出一种对八九十年代二三线城市以及县城的市井生活的怀念,街边的美发店、当地电视台的播放的心雨,挂历上粗糙的比基尼照片…你听的是《成都》,但触动你的实在是郑州、沈阳、济南,乃至是保定、鞍山、汾阳、驻马店……

毛不易的东北平易近谣好听但不足优秀 休闲娱乐

可见『成都』这首歌火起来的缘故原由不是由于成都,而毛不易的『东北民谣』,火起来的缘故原由大部分也不是由于『东北』,而是由于『民谣』。

越普遍越广泛,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
如果一件事物被贴上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只能解释它不具有普遍性,否则早就广泛了,不会具有地域特色。
就像西南少数民族的山歌和陕西的华阴老腔,人们会承认它很好,很有特色,但并不会持续的在海内广泛的盛行,哪怕爆火过会迅速消逝。

好了,现在说回『东北民谣』,实在彷佛也不用多言了吧。
你看内容:梅开雪上映山红,过年炮竹声中点花灯,小伙驾马在江边,愿望一年的好收成...如果放在旧时的天津,赤峰,临汾等并无任何违和感。

你看曲调:如果用这个曲调填上蒙语,俄语,英语耶一样的好听,尤其是这个吉他前奏,配上英语歌词,乃至还有美国西部歌曲的觉得。
并不会有刘德华唱我的『老家住在这个屯的那种反差与违和』。

那这首歌不好吗?不,很好,也很好听,而且具有盛行特质。
但是这首好听的民谣和『东北并没什么关系』而已。
但平不妨碍它成为一首好听动听的歌曲。

大概有人说:“和东北有关系啊,没听见用东北方言唱的吗?”

在美国的中餐厅里许多菜在海内闻所未闻,乃至和中餐截然不同,有的菜乃至只用了酱油就冠上中餐的名称。

你能说用酱油的菜都是中餐吗?那你能说用东北话说的事情就一定发生在东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