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写的这首歌,你肯定听过,估计还会唱,便是不知道是他写的,更不知道他居然是这样的传奇人生,以是本日我又来扫盲了。
(一定要看完,本篇可以帮你洗礼一下灵魂)

有请本日的主角,李叔同
本想以戏谑的口吻来写,但是在这个人面前我确实戏谑不起来,无他,唯震荡膜拜尔。

朴树我假如能写出这样的词就愿意去去世  第1张

李叔同生于清末民初的1880年,从小家境优渥,他老爸进士出生,官至吏部主事,后来觉得清政府无能,弃官做生意,从事盐运和银号当时最赢利的买卖之一,变成津门巨富,家境便是这么个情形,含着金钥匙出生,看来投胎真的是个技能活。

5-6岁开始习文,初出茅庐,初入江湖,开局一本书,装备全靠打。

7岁学《百孝图》《返性篇》《格言联璧》及文选等。

8岁时,正式拜常云庄师长西席为师,攻读《四书》《孝经》《毛诗》《左传》《尔雅》《文选》等,同时学习书法、金石等技艺。

13岁读《尔雅》《说文》等,始习训诂之学。
攻各朝书法,以魏书为主,书名初闻于乡。

15岁读《左传》《汉史精华录》等。
读了这么多书,然后写出“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诗句作为少年读书的总结,这个非普世代价不雅观直接影响了他的后半生。

虽然读了这么多书,但是他非常喜好戏场,年少成名,流连于各种戏院,以范例阔少爷的身份各种把妹选妃,成为戏圈铁杆票友,有时候还客串某个角色唱唱戏过过瘾,期间,他对一位戏子(便是戏子)杨翠喜很是欣赏爱慕,每天晚上都去“天仙园”为她捧场,散场后,提着灯笼陪她看星星看玉轮,送她回家。
他还辅导杨翠喜的唱腔和身体,使杨翠喜的艺术修为大大提高。
跟杨翠喜交往,或许是他的初恋,可惜门不当户不对,相差太悬殊,父母之命不可违,这段人生当中最美好的初恋就这么雨打风吹去,这个女子后来被卖入官家,几经周折,又嫁作贩子妇。
李叔同一片痴情,化作闲愁万种,付之东流。

李叔同的篆刻

1897年,18岁的李叔同在父母的安排下,娶了茶商之女俞氏为妻。
他哥哥从家产中拨出30万元供叔同家用,这在当时是一笔巨额财富。
他买了一架昂贵的钢琴,开始学习音乐和作曲,从此一发不可整顿。

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开展戊戌变法,李叔同积极相应和参与,自拜他俩为师,后来变法失落败,李叔同被深究为翅膀,只能提桶跑路,带着母亲妻儿到上海法租界避难,虽说是避难,实际上便是消遣,由于他家在上海有银号买卖,自家开银行,钱就随便取,然后又以少雇主阔少爷身份,开启人生第二次风月场之旅。
同时在上海期间混迹于各大文化圈,艺术圈,娱乐圈,名利场,又是搞字画,又是搞诗词,又是搞戏曲,还要弄音乐,顺便泡泡妞,总之,只有你想不到的玩法,没有他做不到的事情。
李叔同的文人雅士日子过得风生水起,五光十色。
实现物质,精神,名利,文化成绩多丰收。

1899年(己亥光绪二十五年),二十岁的李叔同搬家好友许幻园家的“城南草堂”,与袁希濂、许幻园、蔡小喷鼻香、张小楼结金兰之谊,号称“天涯五友”。

李叔同与天涯五友之一许幻园鼓吹民权思想,提倡移风易俗,宣扬男女婚姻自主。
一度成为社会风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二次革命失落败、袁世凯称帝、这些层出不穷的社会变幻,导致许幻园家中的百万资财和家业荡然无存,许幻园赶京找袁世凯讨回公道,离去时,李叔同觉得此去凶多吉少,在百感交集和挥泪中写下此歌送别他的生平石友许幻园。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深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

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

深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

惟有别离多。

没错,便是这首千人传唱的《送别》,李叔同写的。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离去多,人生便是一场不断的告别,著名歌手朴树在翻唱这首歌的时候,现场几度落泪,扬言道:如果我能写出这样幽美有深度有传染力的歌词,我乐意直接去去世,这词的情绪太有穿透力了,这虽然是一首当代词,抛开格律,词牌,平平仄仄等规矩,这首词依然吊打一众唐诗宋词,离去词堪称一绝。

1905年,其生母王氏病逝,天下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于是李叔同一个人抛家弃子来到日本,学习绘画和音乐,在日本期间,认识了一位绘画模特日本姑娘雪子,1911年携她一起返国,今后几年间,李叔同授课于各大学校,高校如天津北洋高档工业专门学校,直隶高档工业学堂,浙江两级师范学校等等,从事绘画,油画,音乐,话剧,书法,金石等学术传播和传授教化事情。
左手是兴趣,右手又把他变成奇迹,这便是人生存划道路上的高手。
他在各个方面取得了非凡的造诣,在近代史的中国,他是第一位将裸体模特引入绘画领域,第一位把油画引入中国,第一位成立舞台剧话剧演出的模式,第一位用五线谱作曲者。

以上便是李叔同的前半生。

1918年(戊午民国七年)39岁春节期间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度过,并拜了悟和尚为其在家弟子,取名演音,号弘一。
农历七月十三日,在虎跑定慧寺,正式出家,大名鼎鼎的弘一法师就此出身,世间再无李叔同。

李叔同出家选择最清苦的律宗,无论去哪,一不迎,二不送,三不请斋,不接管金钱,避让名誉,跟现在的很多寺庙和尚比起来,真的不可思议。
这便是律宗的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也称四分律宗,妥妥的苦行僧。

至于为什么出家,学术界众说纷纭,始终是个谜,蒋勋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两种,一种是生离,一种是去世别。
若是要摆脱个中的痛楚,就要学着放下,放下执着,学会超脱,放下小爱,学会大爱。
而唯有这样,人生才得从容。

正所谓一念放下,万般清闲。

李叔同的书法作品

他的学生丰子恺也曾经说过,人生有三从境界,物质、精神、灵魂。

第一层次,生活在物质层次的人,只要把物质生活弄好,不愁吃穿,妻贤子孝,这样就知足了。
然而很多人,穷其生平,一辈子都无法打破第一层物质的境界。

第二层次精神境界,便是指专心学术文艺的人。
他们把全心贡献于学问的研究,把全力寄托于文艺的创作和欣赏。
这样的人,在世间不是很多,即所谓“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等。

而第三层次的人,就须要找个地方安顿他的灵魂。
无论是物质还是艺术都已经不敷以安顿他的灵魂,以是,他选择了宗教,以此来超越无常的苦痛,渡人又渡己。

李叔同以上三种境界都做到了。
以是可以阐明他为什么会在前半世风骚,后半世出家,从小鲜衣美食,到中年求名求利,艺术卓群,到后半世苦习律宗,参禅悟道,他生平的全体过程便是这三个境界的圆满闭环和表示。
从以上或容许以找到为什么李叔同放下人间繁华,功名利禄而毅然决然出家的答案了吧。

1942年(壬午民国三十一年)10月10日下午李叔同写下“悲欣交集”交妙莲法师的四字遗嘱。
10月13日晚7时45分呼吸急匆匆,8时安详西逝,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享年63岁。

全剧终!
恒未终!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作者:今晚吃鱼

芸芸里的众生,尘中的尘

2021.11.13于沪

转载请联系授权,侵权必究

喜好听吃鱼哥解锁名人诗词和段子的就关注,笑的过程中让你有所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