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 述
“车子灯”别号“十二属相灯”。源于淄博市博山区十字路村落(原颜神镇十字巷),流传在博山、周村落、淄川一带。
老艺人薛玉珍(1900~1980)生前曾先容:清康熙年间,博山十字路村落有一户姓孙的父子,人称“巧木匠”,以制作独轮车而有名。有一年父子二人把周村落的彩灯与独轮木车奥妙地结合成一体,创始了第一架车子灯。后增为十二架,又增加了二十四盏云彩灯,组成了弘大的车灯队,丰富了当地公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深受当地公民的喜好。往后他们又接管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秧歌队形图案,进一步充足了车子灯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使之成为车、灯、舞三位一体的民间舞蹈形式。
据博山地方志布告录:山东龙山文化期间,就有了以快轮成型法烧制陶器的颜神(博山城当年称颜神镇),到了明、清期间已是“陶者以千数,盛况空前”。清代已设专门机构——琉璃公司。周村落以出产丝绸而有名于世。两地由于经济繁荣,居民稠密,进出行商者相继而来。经济的兴盛带来了文化的繁荣。
周村落的挂灯节,又称大灯节。乾隆年间是挂花灯的兴盛期间,玩十五闹元宵年年搞。挂灯不仅是欢庆丰收万民同乐,并有商贸之意。借挂灯之机,店铺把其优秀产品陈设展出,此时各色丝绸搭起彩棚,并配以模样形状互异的花灯,以广招徕,争取善价。来不雅观灯者不仅在夜晚,白天也是人隐士海,相继而来。从正月十二至十四试灯三日,十五正式开灯办玩,十六至十八再留灯三日,前后七天称为“周村落元宵灯会”。还有三不挂灯的老例:年景不好不挂,不太平不挂,不风调雨顺不挂。
博山灯会是从正月十四至十六,全城热闹三天,除了各大店铺门头、村落户街民挂灯外,还志愿集资搭起灯棚彩门,并伴有流动灯(办玩)如车子灯、龙灯、早船灯、百鸟朝凤灯等,走上街头进行演出。据民国二十六年《博山县志》(续修本)记载:“十五放灯三夕,各街路起彩棚,扮演乡傩,游览者襁属。”可见当时灯会之盛况。
据老艺人薛玉珍先容:车子灯曾被江西景德镇商旅学去,到民国初年又传入大荒地(今淄川、洪山一带)。博山的车子灯在历史上曾几度失落传,幸亏景德镇、大荒地的艺人将它保留下来,回流原藉,流传至今。
车子灯的演出由车灯和云彩灯两部分组成。车灯十二架,名曰车架子,以十二属相命名:子鼠灯、丑牛灯、寅虎灯、卯兔灯、辰龙灯、巳蛇灯、午马灯、未羊灯、申猴灯、酉鸡灯、戍狗灯、亥猪灯。云彩灯二十盏。
推车子灯者均为男性,右手推车,左手叉腰。当车行进时,车子灯的底轮向前迁徙改变,带动底层泡灯向顺时针方向迁徙改变;随着它的迁徙改变,又带动另一泡灯向逆时针方向迁徙改变,形成三个泡灯的交错迁徙改变。十二辆车灯在二十盏云灯的合营下,纵横交错,川流不息,气氛热烈,场面壮不雅观。
执云灯者为女性,一手擎云灯,一手执马鞭,两人一组,分布于每架车子灯的两侧。抖动云灯,摆荡马鞭,环绕车子灯穿插跑动,使十二辆车灯犹如一条巨龙,在五彩缤纷的云层里遨游。
最前面的两盏云彩灯,名曰:“头云彩”、“二云彩”。上面分别绘有太阳和月牙,象征“乾坤”。其它云灯有:金、木、水、火、土等字样。人们习气于借云寓雨,认为:有云才会有雨,有雨方有万物。因此,车架子上的宫灯,都绘有“五谷丰产”等字样,以期风调雨顺、人寿年丰,表达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欲望。
音乐伴奏用“博山锣鼓”,鼓谱有三十余种,都具有浓郁的博山地方特点,用于车子灯伴奏有近十种,以《急急风》、《玉芙蓉》用的最多。
(二)音 乐
传授 薛玉珍、郇东江
记谱 阎水村落
车子灯由博山锣鼓队伴奏。博山锣鼓是由多少曲牌联缀而成的大型锣鼓套曲,其形式完全,演奏气势宏伟,节奏明快,变革较多。该舞选用了个中的部分曲牌。由司鼓(俗称“鼓佬”)指挥,视舞蹈感情节制乐队的速率和力度。
(三)造型、衣饰、道具
服 饰(除附图外,均见“统一图”)
1.车子灯手 头扎镶白边的玄色长方巾,额前系结。穿白色对襟上衣、黑灯笼裤,外罩玄色斜偏衫(镶白边),扎玄色白边腰箍,足蹬洒鞋。
2.云彩灯手 头顶扎发髻,红绸带缠绕髻根,系结于前。穿粉赤色偏襟褂、蓝色彩裤(裤角镶花边)、红彩鞋。
道 具
1.车子灯 由车顶(花篮)、车身(含三个泡灯)、车轮、车把四部分组成,总高180厘米。
每部分的制作和安装方法如下:
(1)车轮 三个,分别称底轮、中轮、上轮。木制。底轮直径23厘米,中、上轮(传动轮)直径为10.5厘米,外包橡胶皮圈,中央装轴承。
(2)车身 由三个不同形状的泡灯组成。按从下向上的顺序依次称底灯、中灯、上灯。泡灯的制法是把两块直径为23厘米的木制圆盘,中央凿一贯径4.5厘米的小孔,两盘间用三根长36厘米、粗0.8厘米的钢筋支撑,两头用螺丝拧住,在此根本上,再用铁丝扎成高36厘米、直径40厘米的八棱灯形骨架,外蒙粉赤色纱布(留一装换烛炬的活动窗口),上绘花卉。中灯、上灯制法同上,只是中灯为四边形,高32厘米,上灯是圆形,高34厘米,直径均为40厘米。
(3)车顶 制法同泡灯,八棱花篮外型,高30厘米,上盘直径35厘米,下盘直径23厘米,下装花篮底边、级一圈黄色流苏。上沿处装八片花瓣,正中插一圆牌,上绘十二属相之一的造型图案。
(4)车把 木制,高85厘米,上、下两端各固定有长约35厘米的横木棍。
将长约170厘米、直径为4厘米的铁管下端安装在底轮的轴承上,用螺丝拧紧,再把底灯穿过铁管座落在底轮上,在此灯的上盘置放中轮,把轴承用螺丝固定在铁管上,再将中灯、上轮、上灯、车顶依次穿入铁管,分别固定好(车顶与上灯间不装车轮)。然后在安装底轮和上轮铁管的上方各装一块厚铁片,车把的两根横木固定其上,与车身连为一体。末了,在每个灯内的铁管上,均用铁丝固定护烛圈和插烛针,安插烛炬即可。车子灯行进时,随着底轮向前迁徙改变,带动两个传动轮(中轮、上轮)和三个泡灯分别向顺、逆时针方向迁徙改变。
2.云彩灯 用竹篾扎成云状灯骨架,背面装有把手,内装烛座,外蒙白色纱布,绘蓝、白色云彩。云彩灯的尺寸大小不一,头云灯、二云灯,高140厘米,宽70厘米,厚25厘米。其它云彩灯高120厘米,宽60厘米,厚20厘米。
3.马 鞭(见“统一图”)
(四)常用队形图案
(五)跳法解释
车子灯常日由三十六人演出,个中男十二人,每人推一车,简称“车1”至“车12”,女二十四人,头二人分别称“头云”、“二云”。
车子灯动作大略,车手均右手握车把,左手叉腰(拜会“车手造型图”)。直线行进时,车手推车稳步前行,逢拐弯时,右手节制车子灯迁徙改变的方向和角度,身体随灯拐弯的方向而左、右倾斜。灯手则右手握云彩灯于右胸前,左手握马鞭举至头前上方一直地高下点动鞭梢,步伐有两种,一是“走步”,即便步。二是“跑步”,即双脚交替向前跳落,小腿轮番后踢。
车子灯队形变革多端,多采取传统套路,各套路间的转换简洁明了,如由两排变圆圈时,众相互照料,边行进边自然扩展成圆,由圆圈变两排时,则自然缩进,在行进过程中自然形成,跳法依次如下。
《蓬莱阁》车子灯居中,云灯在车子灯两侧,全体成三竖排,灯手做“跑步”,由车1、头云、二云带领从台右上场走“之字行进”队形。
《急急风》头云、二云至台中,按序一前一后原位站立,车1率车队围其走“8”队形,众灯手由两排扩展成一个大圆圈,全体走“万条盘”队形。
《玉芙蓉》灯手做“走步”缩为两排,车手在两排间成双行交插换位,全体走“拧麻花”队形。
《篷莱阁》头云走至台中面向1点站立,众灯手做“跑步”扩展成大圆圈,车手于圈中插为单行,全体走“蛇蜕皮”队形。
《玉芙蓉》灯手做“走步”缩为两排,车队居中,全体走“龙摆尾”队形。
《急急风》 灯手做“跑步”扩展成大圆圈,车手在圈中变成内外两个圈(单数为内、双数为外),全体走“荷花芯”队形。然后,众灯手向左转均面向台中原位做“跑步”,车手三人为一组共分四组,全体走“穿四角”队形。两遍后,灯手原位做“走步”,车手按“车手换位图”路线依次向前递补,仍保持四组,连续走“穿四角”队形。
《玉芙蓉》众灯手向右转身,面向逆时针方向做“跑步”绕圈,全体走“十字花”队形。车手换位时,两组先换,另两组仍转圈,接着再互换做法直至各返原位。
《急急风》车在圈中四人为一组成三组,按“车手穿行调度图”路线转圈,依次换位,全体走“穿三山”队形。接着头云、二云走至台中并排面向1点,众灯手左转身面向台中同时原地做“走步”,全体走“剪子股”队形,末了全体走成三竖排,车队居中,仍由头云、二云、车1率领,边走“之字行进”队形,边从台左侧了局。
(六)艺人简介
薛玉珍(1900——1980)男,淄博市博山区十字路村落人。自幼喜好演出车子灯,善于武术。建国后,在专业舞蹈事情者的帮助下,他同其他艺人一起,将车子灯由全木制构造,改成了铁、木、胶三合一构造。从而使车子灯更加坚固都雅。并参加了省、市、区的文艺汇演,得到好评。
绘图:马 骥(造型、动作) 戴 燕 孙玉林(衣饰、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