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所创作的“中国风”系列歌词以及部分“素颜韵脚诗”深受中国古典诗词影响:在题材上涉及到古代诗词中常见的如战役、爱情、尚武精神、羁旅行愁等多方面;在艺术上充分利用了对偶、排比、比喻等传统诗词中常见的艺术手腕;并且作者十分看重琢词炼字,特殊长于在歌词中引入古代诗词中很多已经被定格为某一种古典韵味的意象——从而使他的作品表示出了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风格与神韵,取得了较高的艺术造诣。
同时也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眼下依旧有着勃勃的生命力,依旧是当今文人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有这样一段笔墨,描写的是林黛玉经由梨喷鼻香院墙角上,听到贾府的十二个女孩在练习戏文,唱的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和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
她听了往后,不觉点头称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众人只知道看戏,未必能领略这个中的意见意义。

方文山歌词创为难刁难中国古典诗词的持续与成长  第1张

林妹妹这句话说得好,事实上曹雪芹师长西席借这句话表达了他对普通文化的一种基本意见和态度。
如果把它借用过来形容现在的一些人对盛行歌词的意见,大约也不十分错。
放眼当今盛行音乐的歌词创作,个中不乏精良佳作,或记事抒怀,或绘图状景,皆精细简洁,足以真切,造诣当与口语诗歌相颉颃,殊未可知。
而当今盛行歌词的创作者之中,方文山无疑是个中俊彦,是个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一、方文山其人

在此先对方文山其人作一个大略的先容。

方文山,1969年生,台湾莲花人。
出身贫穷,即台湾所谓“草根阶层”。
尝为生存所迫,做管线工、外劳中介、送报员等。
后以歌词创作有名,其歌词创作天马行空,汪洋恣肆,琢词炼字,鬼斧神工,兼具中国古典与当代的双重笔墨精神,尤以“中国风”系列随处颂扬。

方文山热爱自己的民族以及自己民族的文化,他在一篇叫做《做有质感的民族》的文章里写道:“我一贯喜好汉字,尤其是传统的繁体字。
”他认为汉字的存在,对付人类社会笔墨多元化的贡献,供应着无可撼动的如封建期间天子龙椅般的至尊地位。
听说在东南亚地区的很多华人歌迷,是在听了周杰伦的歌,看了方文山的歌词之后,才“觉得汉语的韵律很美,才开始学习汉语的。
”方文山在创作歌词之余,同时大量作诗,自名为“素颜韵脚诗”。
所谓素颜,即是指一张素面朝天的纯粹的汉字的脸,摒弃外来笔墨、阿拉伯数字等“扮装品”;所谓韵脚,即是指中国古典诗词里的押韵。
其“素颜韵脚诗”在本色上与他的歌词创作基本相通,没有太大的差别,故在本文中不加以差异。

二、方文山歌词创作的艺术特色

(一)方文山歌词创作除涉及爱情之外,还涉及战役、尚武、侠义、羁旅行愁等多方面内容,在题材上表露出了对古典诗词的靠拢和继续。

我国古代诗词内容很广泛。
爱情自不必说,战役、尚武、侠义、羁旅行愁都是常见的表达内容,精良作品比比皆是。
早在《诗经》里面就已经涌现大量以战役为紧张描写内容的作品,及至杜甫的《兵车行》和辛弃疾的《破阵子》更是随处颂扬的反响战役的佳作;李白包括《侠客行》和《扶风豪士歌》在内的一系列诗作因此反响侠义和尚武精神为紧张创作目的;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和宋代词人柳永的《雨霖铃》等作品则是反响羁旅行愁的传世之作。
然而盛行音乐自觉生以来,就很难摆脱表现“爱情”的窠臼,从邓丽君到张国荣,从周华健到张信哲,从刘德华到任贤齐等,他们的歌曲里面鲜有不因此爱情为主题的。
《玉轮代表我的心》、《心太软》、《花心》、《过火》、《爱你一万年》、《移情别恋》,信手拈来,不可胜数,或执着、或伤感、或迷惘、或痛恨,明白直露,浅薄寡味,大有齐梁宫体诗之余风。
这些歌曲风行两岸三地,一唱便是几十年,靡靡之音旁边着全体盛行乐坛。
正当人们腻味个中不能自省的时候,方文山的歌词伴随着周杰伦的歌曲险些是一夜之间改造了全体以爱情为主的盛行音乐歌词创作。
方文山险些每一首词都有每一首词的内容,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意之所想,皆可入词。
个中有描写战役的残酷性充满了反战感情的如《止战之殇》,有旨在歌颂普通人对空想的执著和坚持的如《米兰的小铁匠》,有弘扬中华武术表达尚武精神的如《双截棍》《龙拳》,还有表现游子心绪和羁旅行愁的如《娘子》等等,不一而足。
方文山对传统文学作品,尤其是唐诗宋词的热爱,使得他在创风格行歌词的选材过程中,显示出了与当代其它文人截然不同的审美眼力。
虽然在方文山的歌词里面仍旧存在很大一部分因此描写爱情为主,如《青花瓷》、《发如雪》、《七里喷鼻香》等等,但是作者却采取的是委婉蕴藉的描写方法,充满了诗情画意和古典韵味。
当然了,作者既然生活在当代社会,也少不了一些针砭时弊的作品,如在《本草大纲》里面作者就表示了对现在的一些崇洋媚外征象深刻批驳:

如果药到病除崇洋都被医治

外邦来学汉字引发我民族意识

……

听我说中药苦抄袭该当更苦

快翻开本草大纲多看一些善本书

……

这些老祖宗的辛劳我们一定不能输

让我来调个偏方专治你媚外的内伤

已扎根千年的汉方有别人不知道的力量

纵然如此,他的歌词创作的重心依然勾留在对古典诗词和传统文化的继续上。

(二)方文山在歌词创作过程中,充分借鉴利用了许多传统诗词中常见的艺术手腕;并且十分看重琢词炼字,长于在歌词中引入古代诗词中很多已经被定格为某一种古典韵味的意象,如芭蕉、玉轮、琵琶等,使他的作品表示出了与中国古典诗词一脉相承的风格与神韵。

1.艺术手腕;

我国的古代作家的诗词创作中,关于修辞手腕的奥妙利用不乏其例,并且产生了无数精良的作品,令后世读者反复回味,成为永恒的经典。
许厚今师长西席在其《诗美鉴赏》中关于诗词中比喻、通感都作了单章论述,个中对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杜牧的“霜叶红于仲春花”以及苏东坡的“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等修辞手腕利用的典范篇章都做出了深刻剖析,讴歌有加。
同样,方文山在创作歌词的时候也尽可能多地利用了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段,从而使他的创作不至于陷入呆板乏味、单调浅薄的田地。
方文山歌词最突出特点之一就在于修辞手腕的广泛运用,在他的歌词中比喻、拟人、排比信手拈来,不可胜数,我们来看下面这几组例子:

明喻:

你隐蔽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
《青花瓷》

嘲笑我的伤心,像一口没有水的枯井。
《夜曲》

你那全然龙没讯息,像往南方燕子断翅。
《火车叨位去》

陆羽泡的茶,像幅泼墨的山水画。
《爷爷泡的茶》

那温暖的阳光,像刚摘的新鲜草莓。
《七里喷鼻香》

青春是干净的纯白,像一遍绿地的窗外。
《我的地盘》

屋檐如峭壁,风铃如沧海。

那薄如蝉翼的未来,经不起谁来拆。
《千里之外》

暗喻:

院子落叶,跟我的思念厚厚一叠。
《七里喷鼻香》

思念的光透进窗,银白色的温暖洒在儿时的床。
《牡丹江》

一盏离愁,孤灯伫立在窗口。

一壶流落,浪迹天涯难入喉。
《东风破》

借喻:

我用无悔,刻永远爱你的碑。
《发如雪》

拟人:

麦田弯腰低头,在垂钓温顺。
《麦芽糖》

一盏离愁,孤灯伫立在窗口。

夜半复苏的烛火,不忍苛责我。

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识破。
《东风破》

我虔诚点的喷鼻香,在祈祷着安然。
《双刀》

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
《菊花台》

通感:

夜太漫长凝集成了霜,是谁在阁楼上冰冷地绝望。
《菊花台》

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
《千里之外》

小城里岁月流过去,清澈的勇气。
《霍元甲》

听我说武功,无法高过寺院的钟。
《无双》

小学篱芭旁的蒲公英,是影象里有味道的风景。
《蒲公英的约定》

你隐蔽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
《青花瓷》

午夜在树枝上诡异的很安静。
《夜曲》

大雨过后,一口好吃的嫩绿。
《蝴蝶》

排比:

屏风就该遮冰霜,屋檐就该挡月光,

江湖就该开扇窗,平剧就该耍花枪。
《周大侠》

马钱子,决明子,苍耳子,还有莲子;

黄药子,苦豆子,川楝子,我要面子。
《本草大纲》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创造方文山在修辞手腕的利用上确实有着很高的艺术技巧。
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秘密”比作“绣花针落地”,把“厚厚一叠”的“思念”比作是“院子落叶”,形容“未来”是“薄如蝉翼”;乃至在他的笔下,“枫叶”能够“将故事染色”,而“烛火”也会充满同情心地“不忍苛责我”,等等。
比喻精美新奇,拟人线人一新,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创造才能。
而那一组组整洁幽美的排比舒展有力,举重若轻,则显示了作者玩转笔墨的娴熟,灵巧,自然。

由于方文山是在创作歌词,以是他并不拘泥于古典诗词中严格的格律规则,这样恰好增加了自己灵动活泼的气质。
比如说作者虽然讲究对仗,一样平常情形下却并不“以词害意”,像“飞天飞敦煌,北方北大荒”(《周大侠》)如此工致严格的对仗并不多见,大多情形下是像“芭蕉惹咒语,门环惹铜绿”(《青花瓷》)、“恶夜燃烛光,天破息战乱”(《止战之殇》)这样半工不工的对偶。
此外,方文山的词基本上有韵,然而并不是为了押韵而押韵,他在切换韵脚上自由灵巧,像《爱在西元前》里面是“an”韵一韵到底,而在《东风破》里则是“ou”“uo”两韵交流,在《菊花台》里是“ang”“an”互换,在《青花瓷》里是“ang”“an”“i”“u”多韵交流。

方文山在有些作品里,也表示出了对民歌创作的接管和借鉴,比如《牡丹江》里有一段内容如下:

牡丹江弯了几个弯

小鱼儿甭上船 咱们不奇异

捞玉轮张网补星光

给爷爷下酒 喝一碗家乡

牡丹江弯了几个弯

小虾米甭靠岸 咱们没空装

捞玉轮张网补星光

给姥姥熬汤 喝一碗家乡

2.锻字炼句;

方文山在这方面显然深受中国古典诗词的熏陶,他的歌词里有一系列所谓的“中国风”。
方文山在这些词里充分显示了他善于用几个字营造一个画面或一个意境。
看重炼词琢句的特点,正合中国古典诗学所谓的“蕴藉”。
关于“蕴藉”在文学理论里面的阐明为:“蕴”乐意是积聚、收藏,引申而为含义深奥;“藉”乐意是草垫,有依托之义,引申而为蕴藉。
首先我们来看《东风破》里面的一句:

酒暖回顾思念瘦

方文山在这里用了“瘦”字来形容思念,新而妥,奇而确,精准真切,韵味悠长。
实在“瘦”字是一个中国古代墨客和词人都非常喜好用的一个字眼,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就喜好用瘦字入词,她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酒”(《凤凰台上忆吹箫》)、“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由于她分别在三首词中大胆地用了三次“瘦”字而为人称道,以是作者又被人称为“李三瘦”。
此外,陆游有“春如旧,人空瘦”;冯小青有“瘦影自怜秋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秦不雅观《水龙吟》中“天还知道,和天也瘦”;曹雪芹有“菱花镜里形容瘦”;等等,不一而足。
方文山在继续古人的根本之上又向前有所发展,他用一瘦字来形容思念,收到了很强烈的艺术效果,令人叹绝。
我们再来看《青花瓷》里面的一句:

帘外芭蕉惹咒语

门环惹铜绿

而我途经那江南小镇惹了你

这一句的字眼是“惹”字,“惹”字同样在古代诗词中常见。
唐贾至《春思》里有“东风不解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周邦彦《六丑》有“长条故惹行客”;周密《眼儿媚》有“飞丝半湿惹归云”;石延年《燕归梁》有“芳草年年惹恨幽”,皆为传世之作。
方文山可谓深得个中三昧,在这里持续用了三个“惹”字,再配上帘外芭蕉、门环、铜绿、江南小镇这几个意象,为我们营造了一幅幽美如画、情景兼备的画面。
方文山此种类似的经典用字比比皆是,目不暇接。
《东风破》里“韶光怎么偷”的偷字,《菊花台》里“夜未央”的央字,《青花瓷》里“晕开了却局”的晕字,等等,都是。

实在不仅在遣词炼字上借鉴古人,方文山还长于不落痕迹地改造经典名句,从而化为己有。
这种艺术手腕在古代诗词创作中也属常见,乃至有时候由于作者改造比原作更胜一筹,让读者常常忘却了原来的出处。
比如我国宋代著名词人秦不雅观的一句名言“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落”就出自隋炀帝的“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落。
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隋炀帝的这首诗本来已经是写得非常好了,但是由于秦不雅观的改造在艺术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从而使读者忽略了原来的出处。
方文山在《发如雪》里面那一句“繁华如三千东流水,我只取一瓢爱理解”之以是能让我们很自然地遐想到《红楼梦》第九十一回里面那句“听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而《周大侠》里面那句“谁在水一方,我撑起一把纸伞转头望”又让我们不自觉地遐想到《诗经·蒹葭》里面那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缘故原由即在于此。
还有《娘子》里面那一句:“近乡情怯的我,相思寄红豆”明显是将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和王维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两首诗化用到了一块;而《青花瓷》里面的那句“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则很有柳三变“念去去,千里烟波”(《雨霖铃》)的意境。
方文山的引用和改造无疑是成功的,在艺术上为其作品增色不少,收到了很强烈的表达效果。

3.意象布局;

在方文山的“中国风”歌曲中,作者有时候会刻意在歌词中引入古代诗词中很多已经被定格为某一种古典韵味的意象,从而使歌词具有一种传统韵味和古典气质。
作者在创作《青花瓷》的那一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时,作者可以写成“等下雨”或者是等“等降雨”,彷佛都行,但是作者没有,而是挖空心思地酝酿了一个“等烟雨”,唯一的缘故原由就在于“烟雨”一词所具有的独特意境。
由于“烟雨”一词常常冠于“江南”之前,随意马虎让人遐想到缠绵悱恻凄美委婉的江南美景,而在这样一首描写爱情的歌词里面引入,自然倍增其色。
况且“烟雨”本身由于常常被墨客们引入,以是成为了一个特定的意象。
比如欧阳修《圣无忧》里面的“烟雨濛濛如画,微风吹旋收”,毛泽东《菩萨蛮》里面的“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以及琼瑶的那句“多少楼台烟雨中”都引入了这个意象。
此外,方文山《东风破》“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一句引入了“琵琶”这个意象,《菊花台》“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和《双刀》“正上方的玉轮,那颜色中国黄”都引入了“玉轮”这个意象,而在“素颜韵脚诗”《泼墨山水》里面引入了“篆刻”“泼墨画”等意象,而且都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增强了诗词的韵味和古典美。

乃至有时候方文山的整首词给人的觉得都像一幅国画一样,古色古喷鼻香,达到了“味文山之词,词中有画”的艺术效果,最范例的代表作即是《青花瓷》.这首词整体上句式整饬严谨,节律幽美统一,基本上押韵,再加上作者引入了“烟雨”“牡丹”“檀喷鼻香”“宣纸”“仕女图”“江南小镇”“宋体”“隶书”“炊烟”“月色”等大量的古典意象,从而使这首词具有了诗的美感,取得了很高的艺术造诣。
再来看其余一首同样十分精良的作品《泼墨山水》:

篆刻的城题名在梅雨时节

青石城外一起泥泞的山水一笔凌空挥毫的泪

你是我泼墨画中留白的离去

卷轴上始终画不出的那个谁

这首诗利用了参差不齐的是非句,灵动活泼,同样引入了许多古典意象,名为“素颜韵脚诗”,反而使读者得到了一种词的美感。
广义的诗本来就该当包括词曲在内,这是并不抵牾的。
总之,方文山的“中国风”系列歌词以及部分“素颜韵脚诗”明显表现出了对中国传统诗词的继续发展,表示着与之一脉相承的风格与神韵。

(三)方文山在继续古典诗词精良成果的根本上,又发展了自己的特色,比如方文山词由“陌生化”效果而产生的“阻拒性”,以及方文山歌词在融入了一些当代化的元素后产生的“画面感”和“电影感”。

1.方文山的词给初读者一种陌生感,正如他自己所言:“写诗在某种程度上倒像是在悟禅,诗句悠游于花非花、雾非雾的暧昧地带最是耐人寻味。
”其实在这里,方文山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利用了具有“阻拒性”和“陌生化”效果的文学措辞。
“文学措辞便是要力避措辞的自动化征象,作家们总是设法把普通措辞加工成陌生的,扭曲的,对人具有阻拒性的措辞。
”这种笔墨“增加了读者感知的难度,延长了感知韶光,……它可以使你反复体味,从而增强了它的审美效果。
”方文山的词之以是经得起我们反复品味的缘故原由正是在此。
下面我们就具体例子来进行剖析,首先我们再来看《东风破》这首词的开头那一句:

一盏离愁

孤灯伫立在窗口

和第二段开头那一句:

一壶流落

浪迹天涯难入喉

这两句实在是非常耐人寻味的。
作者写的是“一盏离愁”,我们该当怎么理解呢?实在这里暗藏了两个并行不悖的比喻,我们可以认为作者是把一盏离去之酒比作了是难以下咽的离愁,也可以认为作者是把深深的离去之愁比作了是一盏难以下咽的苦酒,不管若何理解我们都可以体会到作者旨在表达那种深深眷恋的依依惜别之情。
而后面那一句“孤灯伫立在窗口”则明显为一个拟人化说法,和前面那两个比喻相得益彰,更加深化了主题。
真可谓一字不刊,字字珠玑。
第二段那句“一壶流落,浪迹天涯难入喉”和这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里不须赘言。

我们再来看《千里之外》开头那两句是:

屋檐如峭壁

风铃如沧海

这首词来源上来便是这么两句,持续用了两个比喻,奇崛突兀,乍看彷佛很没有情由,“屋檐”怎么会被比作是“峭壁”呢?“风铃”又怎么会被比作是“沧海”呢?一头雾水,茫然不知何解。
细想则别有意见意义,“峭壁”藏一“高”字,“沧海”藏一“远”字,“高”和“远”在这里实在都是一种生理间隔,由于爱人立时要远行了,此去山水苍茫,“天涯之外”“死活难猜”,自己每天站在屋檐里面向外眺望,犹如站在高高的峭壁边上一样,只能看见烟雾迷茫,山长水远;耳边的风铃声此刻溘然变得虚无缥缈,回荡在我的心间,犹如回荡在广阔的大海上面一样。
这两句真正达到了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很好地诠释了“千里之外”的主旨,令人称绝。
此外,方文山深得词类活用之三昧,且用得不着痕迹,请看下面句子中的词:

名词动用: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却局。
《青花瓷》形词动用: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去。
《发如雪》那饱满的稻穗,幸福了这个时令。
《七里喷鼻香》名词形用:被雨淋湿的的唐装,那股嗟叹很东方。
《双刀》形词名用:花已向晚,飘落了残酷。
《菊花台》月光下一轮美满。
《牡丹江》

方文山的用词有一种“反语法化”的觉得,就像上面的那些句子中划线词的利用变革莫测,出人意表,却引起了阅读者在艺术上的共鸣,有着很鲜活的生命力。
或许这些句子在凡人看来险些是有语病的,乃至已经“激怒了一些固定看待笔墨事情的人们”,我们的学生假如写出这样的句子,我们会逼着他去改正,去向所谓的语法靠拢。
所谓的语法只不过是用来总结过去的,而不是用来约束未来的。
事实上正是由于太过看重语法,才扼杀了孩子们的措辞创造力,对我们的措辞发展有害无利。

2.方文山的歌词创作糅合了当代电影艺术,电影是一种剪接的艺术,他说:“我哀求我的歌词一定要有天马行空的画面感,历史感,就像一部电影,画面跳跃,节奏紧奏,这是我的风格。
”实际上方文山的词真正达到了像他所说的那种效果。
方文山的《上海一九四三》这首歌词描写的是一个回到老家、追忆过去的情节,然而方文山并没有直接交待,他首先是给我们展示了一组画面:泛黄的春联、写着“满”字的米缸、雕花的门窗、斑驳的砖墙,然后溘然跳出了一个我的存在,通过“我对着黑白照片开始想像”把读者拉入广阔的回顾天下里面去。
读这首词,竟犹如随着一架摄像机亲自走过了这段路一样。
还有在《止战之殇》中,作者安排了非常明显的两条大的线索,在这两条线索的勾引下把多幅画面剪接而成,有着非常强的电影感、画面感。
个中一条线索是全村落的人们在座位上悄悄地看台上进行着的末了一场演出;另一条线索是家乡即将被开过来的战车包围。
两条线索互相交错,共同推进,创造出了很紧张的氛围。
作者在词中描写“一开始镜头就遮蔽了阳光”,仿佛是在片场看到一个导演正在拍一部以反响战役为主题的电影一样,读者可以明显体会到电影艺术对方文山的歌词创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