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出生于北京时,他叫王景羲;抗战期间,南渡黄河,被母亲河奔驰流泻的气势所震荡,又有感于国难深重、山河破碎,他给自己改名为黄河;后来,他有时读到宋人晁补之的诗句“庄奴不入租,报我田久荒”,从此,庄奴就成了他的笔名,也成了他最广为人知的名字。
这个名字,一贯与邓丽君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当年,邓丽君曾说“没有庄奴就没有邓丽君”,而庄奴亦说,“没有邓丽君就没有庄奴”。《小城故事》《甜蜜蜜》《又见炊烟》《原村落夫》……邓丽君的经典歌曲,大多出自庄奴之手。
庄奴从小喜好传统文学,直到90多岁高龄,睡前都会读读古典文学、诗词歌赋。邓丽君身上那种温婉大方的气质,那种中国女子的古典之美,与他的歌词切实其实不谋而合。
不过,若以为庄奴只善于这一种风格的作品,那就错了。费翔演唱的《冬天里的一把火》,也是他的得意之作,歌词激情亲切旷达,充满了阳刚气息。庄奴写词,不仅仅看旋律,也会根据演唱者的气质“量身打造”。50多年来,他创作的歌词多达3000余首,内容广泛、风格迥异。
“行云流水五十年,吟风弄月歌三千”,他这样描述自己这生平。但理解的人知道,他的人生,远比这两句诗繁芜得多。
当初那个20岁的青年,瞒着父母悄悄离家,去后方参加抗战,不料还没从翱翔员培训学校毕业,抗战已经结束,只好随着大部队辗转到了台湾。与父母未曾告别就成了永别,兄弟姐妹也以为他早已不在人间,对故土和亲人的思念,从此一贯在庄奴的心中萦绕不息。
大概,正由于有太多情愫须要表达,后来的他,才能写出那么有传染力的歌词吧?
到了台湾之后,庄奴做过和编辑,演过话剧,还写过一些短诗去投稿,屡屡揭橥。他的写作才华,得到了当时的乐坛领军人、作曲家周蓝萍的欣赏,遂引荐他走上了专业词作者之路。
“歌词不能太长、太难,我们是为万万千万普通人写歌,要大略易懂,又要传情达意。”庄奴曾说。
但这份“大略易懂”可不大略。
“半杯苦茶半杯酒,半句歌词写半天;半夜三更两点半,半睡半醒半无眠……”他以一首打油诗来调侃写词的“苦楚”。实在,谁不知道他对这“苦楚”甘之如饴呢?
晚年的庄奴,终于有机会回到大陆,寻到了阔别多年的亲人,还娶了一名重庆籍的妻子。他依然没有停滞创作,他为妻子写歌,还创作了几十首与重庆有关的歌曲。这座山城,是他满怀救国热血投奔过的异域,也成为他叶落归根的末了归宿。
病榻之上,他要自己在台湾的关门弟子给他带来一捧土,与重庆的土混在一起,陪伴在他身边。
由于两岸都是他的故乡。就像他的歌,两岸的人们都不会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