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山(右)和女儿李宝玲为顾客维修腕表 王硕 摄

在鹤壁市浚县古城西大街上,“藏”着一家有40多年历史的老店,门口悬挂的木制牌匾上用金色油漆写着“金鹰表行”4个大字。

三代人接力以匠心修复时间 汽车知识

10月9日,“双节”假期虽已结束,但浚县古城里的游客仍相继而来。
金鹰表行内,74岁的店主李贵山收视反听地坐在修理台前,头戴放大镜,手持袖珍螺丝刀,小心翼翼地摆弄动手表零件。

“事情时得屏住呼吸,恐怕一口气吹跑了零件!
”在李贵山看来,钟表维修这个职业极其磨练专注力、耐力和手部风雅动作,经他之手修睦的腕表少说也有数万只,无论送修的腕表贵重与否,他从不敢有一丝马虎。

从青年学徒到白发匠人,从推车摆摊到拥有固定门店,李贵山在修理台前一坐便是近半个世纪。

上世纪70年代,腕表、自行车、收音机被称为百姓生活的“三大件”,修表师傅随之成了“吃喷鼻香”的职业。
李贵山20岁出头便拜师学艺,进入了这个大家公认“一辈子不愁钱花”的行当。

“在那个年代,腕表可是高档货,一块相对来说比较便宜的中山牌腕表,也能顶我们好几个月人为。
”李贵山见告,师傅规定初入行时不能碰腕表,他只能靠拆解闹钟练习基本功。
为了尽快提升本领,李贵山白天随着师傅学,晚上挑灯加班练,熬通宵是家常便饭。

许多人吃不了苦相继离开,李贵山却咬牙坚持了下来。
8年韶光,从维修闹钟到维修国产表、入口表,李贵山终于出师了。

1980年,李贵山在浚县古城西大街摆起修表摊位。
当时,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购买腕表的人越来越多。
凭借博识的维修技艺,李贵山攒了越来越多的好口碑,业务量不断增加,收入也水涨船高。

“从鄙视我爸修表,耳濡目染这么多年,我也与表结了缘。
”李贵山的女儿李宝玲今年50岁,她15岁开始师从父亲学习修表,而后从业至今。
在父女俩的努力下,金鹰表行从当初的流动推车摊位发展到临街固定商铺,还拓展了钟表发卖业务,买卖一度红红火火,在豫北地区小有名气。

然而好景不长,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BP机、手机相继盛行起来,人们节制韶光不再纯挚依赖腕表,干系发卖行情逐渐开始走下坡路。
“社会上不兴戴表了,坏了大家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落。
谁又能想到,随着时期的变迁,腕表作为时尚和品位的象征回到公众视野,钟表维修行业也随之迎来久违的春天。
李贵山父女把握机遇将店铺从4平方米扩大到60平方米,并不断拓展、丰富发卖的钟表种类。

“没有老李修不好的表,交给他我们特殊放心。
”前来取表的老顾客周大爷表示,金鹰表行这块招牌陪伴了街坊们这么多年,经历了风风雨雨,李贵山父女以诚信经营和博识的手艺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转头客。

“大家照顾我们的买卖,一方面是由于我们比较敬业,另一方面也解释现在从事钟表维修行业的人越来越少了。
”提及这些,李贵山有些惆怅,“这个事情确实呆板,不坚持下去很难出师,很多年轻人坐不住,没这个耐心。

“我现在正全力培养儿媳妇学习钟表维修,一定得把我爹教我的这份手艺传承下去。
”令李宝玲欣慰的是,儿媳妇刘欣非常乐意“接棒”,进步神速。

采访结束时,几名顾客送来了涌现故障的腕表,李贵山、李宝玲又回到那小小的维修台,连续修复“韶光”。
这一家三代人见证了近半个世纪的风起云涌,始终坚守着不变的初心和匠心。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通报更多信息之目的。
若有来源标注缺点或陵犯了您的合法权柄,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感激。

来源: 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