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的周笔畅与单依纯,一如既往地歌声幽美着,在这之外,模糊约约的让人觉得到了一丝所谓的“高冷”。
《我们的歌3》第十期,周笔畅与单依纯组合的“周依上班”差错,在专属她们的舞台长进献了两首歌:《惧高症》与《影帝》。
两首歌的原唱都不“高”也并不“冷”,徐佳莹的《惧高症》表达了一种小女生对爱情的执着感情,而《影帝》的原唱何佳乐,一些普通歌迷可能并不熟习这个名字。
适可而止的说,这两首试图表达一些什么的歌,是不热门歌手的冷门歌曲。
坚守初心,对音乐很有想法的周笔畅与单依纯选择这两首歌,在《我们的歌3》卡位战这样关键的场次演绎出来,勇气可嘉,精神动听。
但换一个角度来看,在《我们的歌3》这样的舞台上,这样做是否真的得当?
迎合大众还是顾影自怜盛行音乐存在的最基本功能与代价正在于“盛行”属性上。
从这个基点上来不雅观察,盛行歌曲本来便是属于普罗大众的“平民娱乐”。
这样说,并非否定盛行音乐须要“百花齐放”,多元并存,各种音乐类型都有发展的空间。只是说,不管形式如何、方法若何,为普通人做事的宗旨该当一以贯之。
《我们的歌》这样的综艺节目,更要牢牢捉住“我们”这个关键词。
“阳春白雪”固然有其审美代价,但得到的如果是“曲高和寡”的结果,那么,可能连“我们的歌”的舞台都缺少“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又怎么能够承载有志歌手的个性表达呢?
实在,迎合大众这个说法本身就有些问题,大众是不须要去谄媚的,只要歌能够朗朗上口和曲可以愉悦身心,再加上演唱者不矫揉造作、恰到好处地唱出这些旋律,就能够引发普通人的喜好。
如果演唱者声音动听加上作词作曲能够达成“声入民气”的功效,那么就会在歌手与大众之间架设出一道桥梁,歌手打动大众的心弦,大众又反过来以表情、动作、姿态给歌手一个正能量的回馈,两者之间就会发生共鸣。
这样,歌就成了“我们的歌”。
坐在不雅观众席或者手持移动设备的网友,大部分是“下里巴人”式的歌迷朋友。
作为歌手,当然要“歌之有物”,否则便是“歌不由衷”。但同时,在表现个性特点、喜好、坚持、风格的时候,最大限度的拉低姿态,放下身体,才能真正的靠近普通歌迷,让一首经典老歌抖擞新生命,让一首热门新歌赢得老朋友。
冷门歌曲不是不能唱,但把曾经盛行或者正在盛行的歌唱出自己的味道,不是既得到了歌迷的欢呼,又开释了内心的感悟吗?
反不雅观第一季的总冠军李克勤与周深的“勤深深”组合,他们对经典歌曲的“坚守”与气场上的接地气,难道不是他们成功的真正缘故原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