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清华的师生们第一次正式演曲稿身的中文校歌《清华学校校歌》。在这以前,学校只有一首英文歌《TsingHua College Song》作为代校歌,然而这由外国音乐老师编写的歌,后来一贯被清华的同学们认为不足有中华气蕴。直到1921年底,学校正式对外发布征集中文新校歌的缘由。2年后,“西山苍苍”校歌当选。
校歌全文如下:
北京人常把位于北京城西、北边的太行山余脉的燕山山脉叫做“西山”,比如喷鼻香山公园、卧佛寺、碧云寺、西山八大处等名胜古迹,清华距西山大约10公里,当年学校的周围是空旷的野外,在清华学校的室外,一眼就可以能西山。由于间隔近,西山的景点就成了清华学校的“后花园”,师生们常常去旅游,许多暑假不能回家的学生也会短期住在西山脚下,度过酷热的夏天,当年的清华人与西山存在着一种分外的情绪。
电影《无问西东》里的“无问西东”,就出自这首清华历史上第一首正式校歌的歌词,第三段“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校歌的撰写人,是清华的国文教授汪鸾翔师长西席,由何林一的夫人,张丽珍女士编曲。
新校歌确立以前的1922年,4月爆发了第一次直奉战役,北京城里一派兵荒马乱,住在清华园里的汪鸾翔师长西席,常常在家里听到北京彻夜的炮声,学校的围墙外,流窜着大量的散兵游勇,社会治安极坏。在这样的背景下,才有了歌里的“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
汪师长西席特地为这首歌写了一篇表明,《清华中文校歌之真义》,以陈述自己的写作意图。他在“真义”里提到对北京现状的担忧“各类惨状,一出清华园门之外,即可见之。”,也痛彻心扉地呼吁“吾言至此,吾泪涔涔,吾心怦怦,吾之秃管亦振荡而不宁。诸君!
诸君!
诸君!
”末了阐述了该校歌的创作初衷——“吾人幸尚不堕入此等恶趣之中,宜如何发奋救人?”
如何奋发救人、救国?校歌里说“致知穷理,学古探微”,“新旧合冶,殊途同归”,“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汪师长西席说校歌不侧重于尚武,在学校就谈教诲,现在的教诲,便是为了未来的自强。
在电影里,“无问西东”被引申为保持初心,不盲从时期,做一个无愧于自己选择的人。犹如校长梅贻琦教诲迷茫的吴岭澜时所说:
“人把自己置身于劳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损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耻辱的平和与喜悦。”
然而汪鸾翔师长西席写下“无问西东”一开始的含义,实在仅仅是指文化上的。他的原话是:
“地有东西之分,文有竖横之别,然而好美、恶丑、好善恶恶,人之生理,大略相同。由此可见众生之本性同一,所不同者,风尚习气上之差别耳。本性既同一,则彼此之文化,皆易交流贯注灌注。而况乎文与行交修,德与言并重,东圣西圣,固有若合符节者哉?”
一句话概括便是,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有在文化与德行上值得借鉴的地方。
不管怎么样,中文校歌在1924年的春天正式定下来了。中文校歌的出身,让各个年级盛行起了写级歌的风气,每个清华的学生,都想为自己的母校和年级写上自己见地和祝福。从学生到校长,都对这首校歌格外重视。有两个学生还曾揭橥过专门针对校歌的评论,大赞清华终于有了一首用母语谱成的校歌。时任清华校长的曹云祥,在校歌排练期间总是亲自来到礼堂不雅观看。曹校长养了一条黑狗,一次来不雅观看排练时,顺便遛狗,恰巧碰着另一位来不雅观看排练的老师也带了自家的白狗,白狗黑狗一见面就又吵又打,滋扰同学们的排练,曹校长只好大义灭“亲”,一脚把自己的黑狗踢开,这才让排练连续下去,这件事乃至被登上了那一期的《清华周刊》。
从这往后,清华的大小集会、节日、晚会,都会有一个唱校歌的环节。
1924年,印度墨客泰戈尔访华,来清华做了一次演讲。这场演讲,在电影《无问西东》里影响了主人公的人生选择。包括在后来的评价中,人们更为津津乐道的,也是当时充当翻译的文采斐然的徐志摩,和清冷俏丽的林徽因。不为人所知的是,在演讲后的学生俱乐大会中,学子们盛情约请泰戈尔与大家聚餐,开餐前,同学们自发唱起了校歌,唱完中文,再唱英文,乃至还有学生唱起了级歌,一波接一波,众人精神为之振奋。
一排左起:王文显、张歆海、徐志摩、张彭春,二排左起:辜鸿铭、泰戈尔,三排右为清华学校校长曹云祥。
汪鸾翔师长西席版本的清华校歌,可以说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看来,都足以称得上是含义隽永之作,不过在很长一段韶光中,也曾遭遇坎坷。
1928年,罗家伦成为清华新任校长,清华学校正式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罗家伦认为这首校歌一无空想,二无意义,且“笔墨亦多不通”,决定改换校歌。他不但亲自编写校歌,还请杨振声和吴宓两位教授改动,之后又由赵元任师长西席谱曲,在清华庆祝19周年校庆时正式演唱。然而这版校歌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影响,由于罗家伦校长在就任清华2年后就辞了职,改换校歌的事也就不明晰之。
抗战爆发后,清华、北大和南开三所大学为躲避战乱南下昆明,联合创办西南联大。为了鼓舞学生,教授老师们决定编写一首专属联大的校歌来振奋士气。原清华的教授冯友兰师长西席就拟制了一首歌词,只管后来没有得到采取,“西山苍苍,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同学们,莫忘却失落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期,莫延误宝贵的辰光。”个中“西山苍苍”就沿用了老校歌的开头,可惜此时的西山已不是彼时的西山,物是人非,不变的只是清华师生对付西山以及老校歌的眷恋。
西南联大部分教员合影
后来,抗降服利,联大终结,清华搬回北京,复校,分离两岸,经历文革,停课又复课……在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中,再也没有人关注这首曾经鼓舞了一代代清华学子的老校歌。
再后来,当高楼大厦把清华一眼就能望到的西山遮挡得严严实实,昔时夜家听腻了一轮轮摇滚民谣和盛行,当代的人们又开始怀念起曾经古腔古韵的“西山苍苍”。2014年,教诲部批准了新的《清华大学章程》,个中第六章中规定了校歌为《清华学校校歌》。至此,汪鸾翔师长西席作词的校歌得到了现在清华大学的确认,才终于成为正式校歌。
只是现在的清华学子,可能很难再感想熏染到“西山苍苍,东海茫茫”的意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