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先容
李大同,北京人,著名笛子演奏家,新疆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是新中国成立往后的第二代北派笛乐代表人物之一。李大同对笛乐充满热爱,对付竹笛演奏其有着不断追求和神往,同时也创作出了一批精良的,具有新疆风格的笛子艺术作品。他的作品以《帕米尔的春天》最为著名,被收入建国三千年精良器乐作品选。除此之外还有《牧羊姑娘》《庆丰收》《鹰》《牧区风光》《延河的怀念》等。
二、作品的创作与内涵
《牧羊姑娘》旋律取材于一首新疆民歌,充分描写出了新疆少数民族特色的舞蹈文化与风土人情。新疆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广袤的地域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别的民间音乐一样,他作为一种文体寄托了无数当地人的聪慧与期盼,承载了一个地域人类文明和历史文化。当我们听到《牧羊姑娘》然而生。一部作品中对付音乐形象的刻画以及风格的表现,离不开作者的不断熬炼和磨砺的艺术实践。李大同所取得造诣,离不开他在艺术道路上的磨砺和在新疆歌舞团长期的从艺生活。李大同在新疆军区歌舞团的这段韶光里不断磨砺着自己,在这个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背景下汲取养分,磨合碰撞。逐渐形本钱身的音乐创作风格,成为一代竹笛大家。
三、《牧羊姑娘》的演奏与音乐剖析
《牧羊姑娘》是一首梆笛笛曲,旋律取材于一首新疆民歌,充分描写出了新疆少数民族特色的舞蹈文化与风土人情,在上世纪80 年代旁边由李大同改编而成。此曲是将西方现在作曲技巧与传统民间音乐有机结合,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音响表达,描述了新疆公民淳厚豪放的性情,婉转而又充满“魅“力旋律的与快板激情亲切活泼的旋律形成比拟,表现出新疆地区草原绿洲的美好风光下,公民欢快劳作热爱生活载歌载舞的场景。此乐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第一部分。引子(1-9):开头散板,旋律舒缓悠远,自由延长和散板将长音延伸,一种宽广的空间感渲染气氛,给人们一个想象的空间。开头第 1 小节的变革音处于弱位置,在演奏时应快速带过到 D 音上去,不要过多勾留,把稳音准即可。第 3-4 小节的十六分音符在演奏时应把稳速率的快慢和气息的缓急,利用散板的特点,从听觉到生理上触发人们内心的期待感,这样第 5 小节处的颤音才能表现出一种豁然开朗的效果。此处虽只有一个音,但是对付意境和画面的营造已经足矣,演奏时只要把稳颤音的缓急和气息平稳,亦能够有让人们有一种置身于一片一望无垠的牧场觉得。8-9小节连续十六分音符,演奏时速率不能快,演奏力度和速率应合营音符起伏进行调度,否则会显得生涩僵硬没有活力。总的来说演奏应把稳气息的变革和强弱的比拟。把稳气息的掌握,将整段引子的乐句拉宽一些,增加音乐的空间感。吐音应该平稳清晰而又饱满,对付意境和蔼氛的营造具有主要的浸染。
(2) 第 二 部 分。 慢 板(10-31):4/4 拍 以较为平稳的速率演奏。涌现的装饰音之间有较多的小二度 / 增二度音程关系作在新疆音乐中较为有代表性,演奏时要把稳音准问题,该当从构造上考虑音准问题,不能毁坏音乐的构造。10-17 小节的演奏,整体速率放慢,心中对付新疆音乐舞蹈节奏感要有一定把握,可合营伴奏折衷进行。第 12 小节这样类似的装饰音吐音要稳定轻巧,使得与手指相折衷,否则会冲破整体觉得。19 小节附近乐句要有诉说陈述的觉得,气息上应平稳慢速进行。从第22小节初开始,作品加入新的音乐材料,弱起乐句加上两个四分音符慢速演奏,是旋律显得清闲,小二度音程连接表现出一种他乡风情,整体上旋律柔和而又充满“魅”力,音乐形象仿佛一个充满魅力的女子,仿佛既在远方犹在面前若隐若现。第 26 小节八度大跳和大附点结合使音乐有新的动力往前发展相称于对音乐形象进行丰富补充,使其描述工具(姑娘)有一定的性情和高度。要想表达这种形象,在演奏中的气息不能过急,但在力度上又要保持一定强度来坚持音乐形象的塑造,以及情绪起伏的比拟;这种效果合营上边陲风情的音乐缓慢清闲能够体会到一种“悲”的感情,旋律把稳气息和指法的变革去表现出旋律伤感哀怜的情绪。第 31 小节处的音乐与快板部分之间,并无过度段落,这一小节在力度和速率的处理上减慢,将其与快板部分直接比拟。整体来说,慢板部分切不可由于过大的力度而毁坏音乐的意境和动态平衡。要从全体部分出发,去考虑换力气度等方面的问题。
(3)第三部分。快板(32-63):快板部分篇幅较全曲其他部分而言所占比重最大,可以看出此曲大篇幅对热闹欢腾的场面进行描写。这里快慢部分节拍 6/8 拍、2/4 拍、7/8拍,对付新疆风格作品的表现有相称主要的浸染。第 32-40 小节:这里 6/8 拍节奏相对应不断重复的乐句,有一种流动轻盈跳跃的觉得,让人遐想到是作者对热闹场面的总体描述。这里有较多的同音反复,32 小节八度音程大跳而后又同音反复,有一种打击乐的效果,增加节奏感和力量感,同时也使旋律更易记。这一段从演奏角度来看,整体难度不是很大,紧张是手指与吐音时折衷同等,吐音要清晰,力度上除了要有颗粒性以外,还要轻巧有流动感。第41-50小节:2/4的强弱拍的抑扬感对舞蹈场面的描述,连续四个十六分音符的吐音双吐,要有颗粒感,把稳稳定连续不断进行,把稳换气;从强弱来看,每一拍开头重音暗号要表现好,才能使表现出其内在的推动力。第55-63小节:7/8合营具有新疆代表性的节奏型,更增长画面感完美呈现了一幅载歌载舞热烈欢腾的场面。从这里开始,随着节奏型的改变,音乐感情由热烈转向机动活泼。这里气息要充足平稳,市价这饱满,同时也要把稳保持声音的颗粒感和弹性,舌头要把稳放松,同时把稳气息问题,在换气的同时又要担保气息的供给,从细节上对舞蹈场面、舞蹈步伐音乐形象进行把握。在本段末了有两小节自由速率的演奏进行缓冲,安静平稳落不才中音D上,使得音乐留有一个内在方向动力,为慢板的再现做铺垫,这里应把稳力度的变革和长音的音准和稳定性。
(4)第四部分。慢板再现(64-94):这里是慢板再现部分,添加了从快板到慢板的过渡。64小节处抒发胸臆的长音力度要轻微强一些,才能表达出这样的语气。在64-74小节中,装饰音从下往上进行,虽然这里音乐逐渐回归沉着,但是这种音乐性情和姿态仍旧是上扬的;这种向上的进行末了到一个高音D的长音,带来一种间隔感和高度感。第79-94小节:是第二部分慢板的原样再现,熟习的牧羊姑娘形象主题再次涌现,是一种对这个素材和主题切实其实定:这样一个哀怜充满“魅”力的牧羊姑娘形象又回归与日常的生活中去。第90-92小节:到了末了结尾部分这里的旋律都是上行,与72小节处音乐材料有点相似之处,一方面旋律段落之间能够相互呼应,另一方面音乐往上行对付前面牧羊姑娘这种间隔感和塑造人物的高度有主要浸染,末了音乐没有回归主音,使得音乐短缺一种归属感,给听众一种期待感,让人意犹未尽,乐不思蜀。这里结尾的长音演奏是要把稳气息的掌握和力度的变革。
四、结束语
通过对这首笛曲的学习,从这首乐曲的创作出发通过对其演奏再到生理的剖析过程,可以看出李大同在创作上对新疆音乐有深刻和独到的见地,同时在创作技法上也有较深厚的技能。《牧羊姑娘》作为一首经典精良的笛曲作品,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艺术代价,通过学习笛曲《牧羊姑娘》让我们感想熏染到新疆公民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和辽阔草原的迥异风格;同时让我体会到对付演奏好一首竹笛作品,还有需把握更多的细节,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剖析这部作品。通过对笛曲《牧羊姑娘》的学习,让我意识到自身专业基本功的问题与不敷指出,还需连续打磨与熬炼。关于这部作品的剖析品鉴的文献资料少之又少,笔者从自身演奏此曲的经历出发,结合自身所学剖析此曲,希望能够为日后挖掘作品的更深层次内涵尽一些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