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上一期《就tm爱听摇滚乐Vol.2》:IronMaiden的16张录音室专辑你都听过么? | 机核 GCORES中,笔者大致的带大家浏览了 IronMaiden 发行过的16张录音室专辑,虽然涵盖的专辑很全面,但每一张的先容都是浅尝辄止,他们的经典歌曲的先容也因篇幅受限而一笔带过。
以是我就有了再用一篇文章来向大家先容 IronMaiden 的经典曲目,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三首非常著名的曲目,通过查资料的办法进入到每一首歌的歌词中,如果你是个金属迷,你一定听过下面这三首作品,但你很可能像写这篇文章之前的我一样,不知道他们是在唱什么,这篇文章我特意挑选了三首有关战役的作品,深入理解他们背后的文化。

《Run to the hills》

Iron Maiden 发行的第六首单曲,也是第三张录音室专辑《the Number of the Beast》中的主打曲目,同时也是 Bruce Dickinson 加入乐队后作为主唱所献唱的第一首歌曲。
VH1 频道将这首歌列为最伟大的40的首金属歌曲以及14名最伟大的硬摇滚歌曲。
Steve Harris 在采访中说道,“写这首歌紧张是想表达出一种体验骑着马奔跑的觉得”。

三首金属乐迷都听过的女能人作品但你知道它们都在唱什么吗 休闲娱乐

这首歌的背景是殖民期间和后来的向西扩展期间,新大陆的欧洲殖民者(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人)和美洲土著部落(克里人)之间发生的冲突,这首歌从两个角度上来写,第一节以当地人的视角进行描写,而第二小节紧张以欧洲人的视角进行描写,末了则可能因此美国的角度来写。

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Anglo-Saxon England)是中世纪的早期英格兰,存在于5世纪到1066年诺曼人征服英格兰之间,它同时是北海科纳特大帝帝国的一部分,这个帝国在11世纪由英国、丹麦、挪威组成。
它的历史大体上涵盖了全体中世纪英格兰的历史。

克里族(Cree)是北美最大的原住民族群之一。
在加拿大,有超过35万人是克里族或有克里族血统。
加拿大的克里族紧张生活在苏必利尔湖的北部和西部、安大略省、马尼托巴省、萨斯喀彻温省、亚伯达省和西北地区。
大约有27000人住在魁北克。
在美国,克里人历史上生活在苏必利尔湖西部。
本日,他们紧张住在蒙大拿州,在那里他们与 Ojibwe (Chippewa)人共享洛基男孩印第安保留地。

这首单曲的封面是一个印第安人拿着斧头在地狱里与妖怪摔跤。
同时,这张专辑的封面还与收录在专辑中的《The Number of The Beast》的观点相同,他们都被设定在地狱里,有一个赤色的人形恶魔和灰色的螺旋云映渲染夜空。
二者都由 Derek Riggs 设计。
考虑到歌词,《Run to the hills》这张封面引起了一些争议,由于许多人将其解读为乐队在暗示帝国主义的白人是恶魔。
下面我将和大家一起来看看这首歌的歌词,走进盎格鲁撒克逊人和克里部落的战役天下:

《The Number of the Beast 》专辑封面

《Run to the hills》单曲封面

开头:

White man came across the sea (白人横渡大洋)

He brought us pain and misery (带给我们痛楚与悲哀)

He killed our tribes, he killed our creed (他毁了我们的部落和崇奉)

He took our game for his own need(拿我们当猴耍餍其私欲)

We fought him hard we fought him well (我们几次再三抵抗)

Out on the plains we gave him hell (就在旷野之上 送他归西)

But many came too much for cree (但无数蛮人纷至沓来)

Oh will we ever be set free? (噢 我们能重获自由吗?)

开头的第一段以受到侵略的克里人部落来写,欧洲殖民者在与原住民作战,攫取了他们的地皮,著名的杰罗尼莫领导的阿帕奇战士对入侵他们的地皮进行了武断的抵抗。

第一段:

Riding through dustclouds and barren wastes (驰骋穿过层层烟云和贫瘠荒地)

Galloping hard on the plains (旷野上一起飞奔)

Chasing the redskins back to their holes (将印第安人驱逐回洞穴)

Fighting them at their own game (穷尽统统手段大开杀戒)

Murder for freedom a stab in the back (为自由屠戮 不啻如坐针毡)

Women and children and cowards attack (女人和孩子乃至懦夫都奋起反击)

这一段转到了一个殖民者的角度。
他说,欧洲人在印第安人的地皮上赢得了战役,他们绝不犹豫地杀害妇女和儿童。
Murder for freedom a stab in the back 这句话是在讽刺在印第安地皮上的定居者,然而被伤害的是印第安人,他们的自由是一个非常空想的自由。

副歌:

Run to the hills run for your lives (逃往山川丘陵 为活命而逃吧)

Run to the hills run for your lives (逃往山川丘陵 为活命而逃吧)

这里的“Run to the hills”有更深的含义,意思是在仇敌的进攻面前,要跑到更高的地方才能得到安全,而盘踞高地也可以在战斗中保持计策上风。
而这首歌里的“Hills”指的是布拉克山(black hills),也叫做黑山。
它是一座伶仃的山脉,从位于美洲南部达科塔州西部的北美大平原上升起,一贯延伸到美国怀俄明州。
布拉克山个中还包括布拉克国家森林,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它们被树木所覆盖,从远处看是玄色的。

黑山

第二段:

Soldier blue on the barren wastes (荒野上的蓝色骑兵)

南北战役

这一段韶光线转到了19世纪美国与印第安人发动战役的故事,蓝色骑兵指的是南北战役后的美国士兵,在白人向西部扩展的过程中,他们将印第安人从他们的地皮上赶到保留区域,这一期间最著名的战役是小大角战役( Little Big Horn),乔治·卡斯特将军率领他的部队都被厌倦了白人入侵的印第安人打败了。

卡斯特将军的末了一战 by Edgar Paxson

Hunting and killing their game (猎杀不迭只为取乐)

Raping the women and wasting the men (霸道妇女 击毙壮丁)

“Hunting and killing their game”指的是白人定居者和士兵们杀去世的野牛,这是一种策略,目的是通过土著人的紧张食品从而来饿去世土著人。
以是这里说的是“猎杀不但是为了取乐”。

The only good indians are tame (剩下纯良的印第安人唯有乖乖屈服)

欧洲人把土著居民推向保留地,作为过渡到文明生活的中间地带。
同样地,一些国家(比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会强制当地人的孩子进入充满虐待的殖民学校,试图在那里贯注灌注欧洲的习俗,从而在一代人的韶光内摧毁本土文化,这各类族灭绝的行为存在着历史上的辩论。
而这里主唱布鲁斯迪金森把“Indians”读成了“injuns”,这是对印第安人的一种贬义词,在通篇歌词里都非常常见。

Selling them whisky and taking their gold (卖给他们威士忌 夺走他们的金子)

可悲的是,许多美洲原住民都由于欧洲人卖给他们的酒而上瘾,就像卖给中国鸦片一样,欧洲殖民贩子们都非常喜好这一行为,不仅知足了他们的动机,还填满了他们的口袋。

另一种解读是在苏族战役(Sioux Wars)的两年前,1874年在卡斯特的远征(Custer's expedition)中在黑山里创造了黄金。
1889年美国政府决定违背与拉科塔人(Lakota)的协议,收回这些山,许可矿工们在此采集黄金。

卡斯特的远征

苏族战役

Enslaving the young and destroying the old (蓄养少者为奴 杀掉年长体衰者)

这里指的还是美国军队,他们以屠杀妇女、儿童和老人而臭名昭著,也曾捕获并奴役过美洲的原住民。

《The Trooper》

这首歌可以说是 IronMaiden 最具代表性的一首歌,来自于1983年作为第四张录音室专辑《Peace of mind》中作为第二首单曲发行。
在当时,《The Trooper》是为数不多在美国电台播放的单曲之一,因此在美国的摇滚排行榜中也名列第28位。
同时,这首歌在英国本土也取得了相称大的成功,在英国单曲排行榜上达到了第12名,并且比乐队之前的单曲《Flight of Icarus》得到了更好的反响。

这首歌的灵感来源于克里米亚战役,在俄罗斯又称为东方战役, 是1853年至1856年间在欧洲爆发的一场战役 。
在当时,俄国与英、法两国为争夺小亚细亚地区的权利开战,沙场就在黑海沿岸的克里米亚半岛。
这同时也是俄罗斯人对抗欧洲的主要精神象征。

而在英国这一边, 1854年12月25日的巴拉克拉瓦战役中,由卡迪根勋爵带领英军轻骑兵发起冲锋陷阵的场景是这场战役中的经典场面。
当时,英军总指挥拉格伦勋爵叮嘱消磨轻骑兵攫取战线附近正在撤退的俄军大炮,可通讯职员缺点传达了命令,仅装备马刀的轻骑兵因此在易守难攻的地形上,正面冲向准备充足的俄军炮兵。
轻骑兵在剧烈的火力下,成功冲进炮兵阵地,但也由于丢失惨重,被迫撤退。
在战斗中,英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却没有得到实际利益。
而阿尔弗雷德·丁尼生勋爵为此写下的作品《轻骑兵的冲锋》(The Charge of the Light Brigade)中,字里行间里突出了轻骑兵的大胆,Iron Maiden 的这首《The Trooper》,同样与这部作品在精神内核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下面我将通过查资料详细解析歌词带大家欣赏这首歌:

第一段:

You'll take my life but I'll take yours too(你威胁着我的生命,但我可以与你同归于尽。

You'll fire your musket but I'll run you through(你会用火枪射击,但我的子弹也会穿过你的胸膛)

在开头,歌曲上来就描写了英国轻骑兵的爱国主义——You'll take my life but I'll take yours too,你乐意去世,我也可以与你同归于尽,而 Run you through 所指的是用轻骑兵的武器穿过你的胸膛,这里的武器可以是刀、剑、以及安装在步枪上的刺刀。

So when you're waiting for the next attack( 当下一轮的炮火即将轰鸣 )

You'd better stand there's no turning back( 你最好静候在前哨,断绝后路!

这里指的是英国萨瑟兰高地第93团在巴拉克拉瓦战役中的行动。
面对俄国轻骑兵的冲锋,高地的人们寡不敌众。
高地的指挥官科林·坎贝尔爵士见告他的士兵,“从这里是没有退路的,伙计们。
你必须去世在你所站的地方。
”高地人随后成功阻挡了俄国人的进攻,这一事宜也被载入了史册。

The Bugle sounds and the charge begins (号角吹响,发起冲锋!
)这里的 the Bugle 指的是一种大略的铜制乐器,在很远的地方就能听到,以是在沙场上被广泛利用。
它用来在沙场上折衷军队,就如歌词里说的那样,吹响号角,开始冲锋!

But on this battlefield no one wins (这是一场不论成败的殊死之战),在战役中,年轻的战士永久不会取得胜利,伯特兰·罗素说过:“战役未定议谁对,只决定谁留。

The smell of acrid smoke and horses breath ( 弥漫的硝烟,战马沉重的喘息 )

As I plunge on into certain death. ( 我已经抱定必去世的决心!

这里歌词着重描写了战役中的气味。
在激烈的沙场中,士兵的血肉、枪炮的硝烟、炮弹的燃烧稠浊产生了一种刺鼻的战役气味。
而在战役中由于马的力量和速率卓越,他们选它作为沙场上的载具,马被枪击时,不会立即去世亡,此时骑着马的人会随着马往下走,末了跌倒在地上,伤到头部,这让统统都会变得模糊不清,跌倒的骑手唯一能觉得到的是垂死战马的呼吸。

副歌:

Oh oh oh oh oh oh oh oh oh (哦~~哦~~哦~~哦~~~)这里是 IronMaiden 经典的和声。

第二段:

The horse he sweats with fear we break to run ( 胯下威武的战马在飞奔,仇敌额头上沁出恐怖的冷汗 )

The mighty roar of the Russian guns ( 炸响了俄罗斯枪炮撼天动地的咆哮 )

And as we race towards the human wall (我们杀进万千重的敌阵 )

这里的 Human wall 指的便是俄国人组成的阵型,严密的阵型就像一堵墙。

The screams of pain as my comrades fall( 战友们在惨烈的尖叫中前仆后继)

在这场冲锋战役中,600名英国轻骑兵只有180人幸存了下来,丢失十分惨重。

We hurdle bodies that lay on the ground (我们踏过尸横遍野)

为了靠近仇敌,英国的轻骑兵必须踏过他们的同道和杀去世仇敌的尸体。

And the Russians fire another round (俄罗斯佬再一次点燃了枪炮)

We get so near yet so far away ( 我与战友相距甚远但万众一心 )

这句话描写了英国轻骑兵在被击中前已经靠近了仇敌的防线,但与仇敌还是有一点点的间隔。

We won't live to fight another day. (人生自古谁无去世,留取赤心照汗青!

《ACES HIGH》

来自 IronMaiden 第五张专辑《PowerSlave》的第二首歌。
这首歌的主题是1940年发生在二战中的“不列颠之战”,也叫做英伦空战。
在第二次天下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对英国发动了大规模空战,同时这也是第二次天下大战中规模最大的空战,是一次完备用飞机作战的军事行动。
歌曲的灵感来源同时也来自1976年的同名战役电影。
这首歌被1986年的电影《Channel Q》所用,

1986年电影《Channel Q》

歌词紧张以一名英国皇家空军翱翔员的不雅观点而写,而这名空军翱翔员正是乐队的吉祥物 Eddie。
乐队艺术家德里克·里格斯(Derek Riggs)为这首单曲做了一个适可而止的戏剧性的封面,展示了乐队吉祥物埃迪(Eddie)在一场狗斗中向不雅观众发射喷火式战斗机的场景。
它坐在超级海军喷火式战斗机的驾驶舱里,这架飞机同时也是不列颠之战中紧张的战斗机之一。
第一句“ There goes the siren that warns of the air raid ”(警报响起,空袭来临)让主唱主唱布鲁斯·迪金森还有了“空军警报器”的称号。
而贝斯手史蒂夫·哈里斯(Steve Harris)赛车般的、飞腾的音乐模拟了超级海军喷火战斗机为自由而战的动作。
下面我通过查资料一句一句地为大家解析这首歌,走进这场不列颠战役的天下:

第一段:

歌词的第一句“There goes the siren that warns of the air raid”(警报响起,空袭来临)直接开门见山的以一位空军翱翔员的视角拉开了战役的序幕,他第一眼就看到了德国空军的战斗机,从而拉响了警报,提醒着平民和翱翔员快速避难。

第二句“Then comes the sound of the guns sending flak”(然后传来了大炮发射高射炮的声音)这是在描述高射炮向空中发射炮弹,帮助空军抵御德国空军的攻击。
个中 Flak 是高射炮的一种说法,来源于德语 Flugzeugabwehrkanone 的缩写,但后来成为了防空炮的总称。

第三句“Out for the scramble we've got to get airborn”(在混乱中我们必须起飞),这个中Scramble 是一个术语,意思是让你军队的飞机在空中尽可能快速地与仇敌征战。

第四句“Got to get up for the coming attack”(必须起来欢迎即将到来的进攻),这里这句歌词有双重含义,既表示让空军赶紧从床上起来发动攻击,也表示让飞机起飞在空中进行作战。

第五句“Jump in the cockpit and start up the engines”(跳进驾驶舱,启动引擎),这个动作比跳进车里发动引擎要繁芜一些,尤其是当你意识到攻击即将来临的时候,由于当时的情形,一些翱翔员在此期间只接管了很少的演习。

第六句“Remove all the wheel blocks”(拆下所有的轮块),这里的轮块一样平常是称之为chocks,它们被放置在轮子周围,以防止飞机溜机。

第七句“There's no time to waste”(这里没有多余韶光可摧残浪费蹂躏),在战斗机起飞进入战斗的过程中,每一秒都十分宝贵,必须要尽快起飞。
由于如果你的飞机在地面上每多待一秒,就会给仇敌一秒的上风,每一秒钟都会让皇家空军提升高度,尽快与仇敌进入战斗。

第八句“Gathering speed as we head down the runway”(我们在跑道上加速),许多英国皇家空军基地的跑道都有几个不同的方向,这是为了使翱翔员可以在任何风向上起飞降落,这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可以利用自由空速的上风,选择精确的跑道。

第九句“Got to get airborne before it's too late”(趁现在还来得及,我得飞起来)。
在纳粹盘踞法国后,希特勒将把稳力转向了英国,决心在取得该地区的空中上风的同时使他们屈从,只管有无情的轰炸,英国皇家空军仍旧连续与德国空军作战,保卫自己的领空,而这也使英军终极得到了胜利,迫使德国停滞了进攻。
也正如歌词所表达的,“趁现在还来得及”,这表示还有机会阻挡纳粹的野心,皇家空军在阻挡德国进攻的这场战役中起到了至关主要的浸染。

合唱:

"Running scrambling flying ( 滑跑,起飞,翱翔 ) Rolling turning diving going in again( 滚转,盘旋,俯冲,再来一遍!
) Running scrambling flying( 滑跑,起飞,翱翔 ) Rolling turning diving( 滚转,盘旋,俯冲 ) Run live to fly fly to live do or die( 飞吧,我们为翱翔而生,又为生存而翱翔,与仇敌决一去世战!
) Won't You ( 对吗? ) Run live to fly fly to live Aces high "( 飞吧,我们为翱翔而生,又为生存而翱翔,王牌升空!

这里用大量动作名词高度描写了英国皇家空军在战役中做出的行动,翱翔员必须滚转、盘旋、俯冲以避开德国人的枪林弹雨,他们把自己的生命握在翱翔掌握杆上,为了生存不惜统统代价。

第二段:

第一句“Move in to fire at the mainstream of bombers”( 突入机群向轰炸机迎头射击)。
在二次天下大战期间,在地面雷达、制导导弹、雷达制导高射炮和战斗机发展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在战役中轰炸机总是能打破防线的。
因此,紧张的一种防御战术之一便是利用拦截机来阻挡远程轰炸机和侦察机的计策轰炸行动。

德国道尼尔公司研制的——Do 17 轰炸机,在二战初期相称生动

第二句:“Let off a sharp burst and then turn away”( 打出一串急匆匆点射后转向一边。

第三句:“Roll over, spin round to come in behind them”( 在他们背后向上翻半个筋斗, )

第四句:“Move to their blindsides and firing again”( 进入他们的盲区再次开火。

这三句话描述了拦截机为击落德国轰炸机的场景。
轰炸机比较笨重,在性能上远低于英国皇家空军的飞机。
英国皇家空军的小型高性能喷火式战斗机可以快速进入战斗,扫射轰炸机,以及飞到最安全的地方,然后再飞回来进行更多的射击。

第五句:“Bandits at 8 O'clock move in behind us”( 匪徒们正从我们的八点钟方向靠近 。
)Bandits 一词是英国皇家空军描述敌机的鄙谚。
在翱翔中,时钟位置用于指代其他飞机或障碍物的位置。
比如歌词中的8点钟方向便是指敌机正在从左后方靠近他们。

第六句:“Ten ME-109s out of the sun”( 十架 me-109 背对阳光向我们袭来。
)梅塞施米特BF-109,常常被盟军翱翔员称为 ME-109,是德国空军利用最多的战斗机/拦截机之一。
这10架飞机正冲向英国皇家空军的翱翔员,但由于太阳的亮度遮蔽了他们的提高,直到他们离得足够近时才被创造。

ME-109

第七句:“Ascending and turning our Spitfires to face them( 驾驶我们的喷火战斗机爬升转向迎击他们!

第八句:“Heading straight for them I press down my guns”( 我正对着他们按下扳机。
)Spitfire 指的是英国皇家空军的喷火式战斗机,比德国的 ME-109 轰炸机有着更高的转弯率。
而且它们能够快速地进行战斗行动,如垂直爬升和180度转弯,正面面对仇敌,并以真正的空战办法开火。
这首歌同时还被两支非常有名的旋去世乐队——博德之子(Children of bodom),大敌(Arch Enemy)翻唱过。

结语:

好了,本篇《就tm爱听摇滚乐》就到这里。
写这篇文章时,自己最过瘾的便是听着所写的曲目,思绪进入到了歌词所描述的战役中,三首歌曲都有布鲁斯·迪金森标志性的副歌高音,从这里我感想熏染到了《Run to the hills》所描述的宏伟场面,《The Trooper》吹响的冲锋号角,《Aces High》中描述的激烈空中狗斗。
通过写这篇文章后,我听到的这三首作品不再是纯挚的旋律,而是面前浮现的三个战役场景,这便是金属乃至音乐作品所带给我们的乐趣吧。
IronMaiden 有文化的作品远不止于此,我们有机会连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