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尾门内板拉深方案是首先要办理的问题,拉深方案不但决定能否成形满意的零件,而且影响到工艺补充及拉深各工序的安排。
零件构造特点
图1 尾门内板
图1所示为某SUV的尾门内板,材料为DC06,厚度为0.65mm,由于造型的需求,零件在Y方向的曲率半径为R930mm,在Z方向的曲率半径为R1600mm,密封面到风窗玻璃面的最大深度为165mm。
拉深方案剖析
01
上凸单动拉深方案
根据零件的形状,由于2个方向都存在较大的曲率,常日采取上凸的单动拉深方案,有利于材料的流入和零件的成形,但在尾门的下部和旁边两侧存在很深的反拉深,且拔模角度都较小,存在开裂风险,拉深模型面设计如图2所示。
图2 单动拉深的型面设计及断面
板料毛坯尺寸为1505mm×1600mm,压料力为1700kN,拉深行程为180mm,采取AutoForm软件对该拉深方案进行剖析,在3处反拉深较深的位置,都涌现了开裂区域,如图3所示。反拉深也使材料难以流入到中间型面,零件中间较多特色也涌现了明显的开裂。
图3 单动拉深的CAE剖析结果
由于冲压生产线的限定,零件在冲压生产中无法将冲压方向调转180°,该拉深方案在后序冲孔时,冲孔毛刺向车内,造成尾门内饰板装置时卡扣不随意马虎卡入安装孔。
02
下凹双动拉深方案
如果上凸单动拉深方案的成形性没有问题,只是为理解决冲孔毛刺方向的问题,使冲孔方向由车内向车外,可以选择将零件采取图4所示方向拉深,在单动压力机上,采取氮气弹簧为上模压边圈供应压料力,实现单动压力机的双动拉深。
图4 双动拉深的工具体设置及剖析结果
图5 门锁侧的勾楔修边构造
该方案只是办理了冲孔毛刺的问题,实在质还是上凸单动方案冲压方向旋转180°,对零件的成形性没有改进,同时也带来2个问题:①由于零件上部和下部都须要采取勾楔修边,考虑到后序修边刀的强度和高宽比,拉深补充会比单动方案设计更大,如图5所示,导致材料利用率降落;②压料圈采取氮气弹簧作为压力源,常日压力超过1500kN,在拉深完成后滑块从下去世点往上升时,由于氮气弹簧没有闭锁功能,氮气弹簧有足够的力将滑块往上顶,主电机由电动机变成发电机,产生反馈电流,致使系统采纳刹车动作,导致刹车片的多余磨损。
在生产中,如果涌现超出预期的磨损,可以通过修正压力机和液压模垫的PLC掌握程序来办理该问题。
03
下凹单动拉深方案
从上述拉深方案的剖析结果来看,三侧较深的反拉深造成零件严重开裂,为改进零件的成形性,将零件采取下凹的方向拉深。
由于风窗玻璃的外凸,加之零件在Z方向和Y方向的曲率很大,为了避免压料圈闭合时及拉深过程的板料起皱,在X方向和Y方向都担保了压料面的夹角比凸模表面的夹角大,拉深模型面如图6所示。
图6 下凹单动拉深型面
用AutoForm软件对该型面进行了CAE剖析,由于风窗特色很深,分别对风窗中不设计压料圈、小压料圈行程即是外压料圈和小压料圈行程小于外压料圈3种情形进行剖析,如图7所示。
图7 3种压料办法的剖析结果
从图7剖析结果来看,风窗中不设计压料圈时,中间的板料是自由状态,预冲孔的边界产生了严重的开裂,以是方案失落败。其他的2个方案风窗都采取压料圈,零件成形性得到了很大改进,没有任何开裂产生。同时小压料圈的行程对终极的成形结果影响不大,压料圈闭合时的毛坯状态也基本相同,如图8所示。
8 压料圈闭合时毛坯状态
图9 拉深过程的起皱
材料的毛坯尺寸为1655mm×1580mm,考虑到压料圈闭合时毛坯的状态,因此全体压料面依据风窗曲面设计,造成两侧的拉深深度加深。下凹单动拉深方案由于凸模为马鞍形,中间凹模突出很高,在成形过程中,凹模的凸出部分先打仗板料,而凸模马鞍的低处并没有对材料起支撑浸染,加剧了两端的材料往马鞍的低处滑动,造成零件圆圈位置涌现了严重的起皱叠料,如图9所示。
04
下凹三动拉深方案
从下凹单动拉深方案的CAE剖析结果可以看出,虽然3种方案都存在问题,但至少可以得出2条结论:①后风窗一定要采取小压料圈,但小压料圈与外压料圈不须要同时压料,压料面可以不设计为一个压料面;②下凹拉深方向最有利于零件的拉深成形,可以最大程度担保零件的成形性,但须要办理拉深过程的起皱问题。
根据以上2条结论,在拉深型面设计时将小压料圈和外压料圈的压料面设计成2个,后风窗的压料面要担保拉深深度最浅,外压料面与小压料圈不是一个压料面,深度降落20mm,以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和降落零件的外周拉深深度,如图10所示。
图10 下凹三动拉深的拉深型面
由于小压料圈的拉深深度比外压料圈的拉深深度深,当凹模开始打仗板料时,外周压料圈未闭合,周边的板料还处在自由状态,风窗的突出先打仗板料,造成毛坯板料的严重起皱,如图11所示。
图11 压料圈闭合前毛坯状态
为了担保外压料圈闭合压住板料,在凹模外周也设计一个压料圈,采取氮气弹簧支撑,氮气弹簧的行程使周边的型面高于风窗突出的部分,以担保外周的压料早于风窗的压料,采取三动拉深模方案,详细设置如图12所示。
图12 下凹三动拉深工具体设置
从下凹单动成形过程可以看出,零件拉深过程有严重的起皱,其缘故原由紧张是凹模凸出的反成形碰着了马鞍形的凸模,因此,对工艺参数进行设置,如表1所示。
通过压力可知,该三动拉深方案的动作顺序为:到底前180mm外压料圈(上模)与外压料圈(下模)闭合→外压料圈(上模)氮气弹簧压缩,实现双动拉深→到底前80mm外压料圈(上模)与下压料圈(下模)闭合,上模双动拉深完成→模具切换到单动拉深→完成拉深。
图13 下凹三动拉深的成形过程
用AutoForm软件对该拉深方案进行了CAE剖析,板料尺寸为1555mm×1520mm,零件在拉深过程中没有涌现开裂和起皱,如图13所示。
▍原文作者:方玉荣
▍作者单位:江铃汽车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