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将人禁锢,却在社区内部拉近了邻里间的间隔。
封控期间,我收到过邻居送来的卤鸭腿、烤面包,也为储备告急的老人送过大米;我是志愿者,也每天接管小区里其他志愿者的无偿做事。
这对平时为事情两点一线奔波的人来说是不同的体验:邻居不再是擦肩而过的陌生人,而是同甘共苦的社区共同体。

我住在普陀区长征镇梅四小区,这个小区建于1994年,有两千多人,老年人居多。
像浦西其他小区一样,梅四自4月1日凌晨3时起进入封控状态。
封控期间,仅靠居委、物业和保洁的不到二十个人,全体小区将难以运转,于是邻里互助更加频繁,志愿者成为主要力量。

我的记疫丨一位上海画师近30幅速写画中的社区战疫细节 汽车知识

我的邻居国之军是上海华侨字画院的画师,封控以来,他用近30幅速写记录了梅四小区及同属一个居委果梅五小区的抗疫细节,呈现居委事情职员及志愿者们的事情状态。
他说,创造有许多人物业绩非常冲动,就想一定要表示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

这些速写,组成了梅四小区和梅五小区二十多天来独特的“战疫画记”,被收入IP SHANGHAI(www.ipshanghai.cn)上海抗疫生活场景征集活动中。

梅四党员志愿者许泽东做完志愿事情后已全身汗水,脸上是口罩和防护服留下的勒痕。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国之军/IP SHANGHAI供应

梅四和梅五上百人的志愿者军队中,既有青壮年,也有退休老者。
他们来自各行各业,由于疫情联络在一起,成为一个高度自觉的团体。

老许(虽然看起来年纪并不大)是一个履历丰富的法律民警,很多事情冲在前面。
他亲和力强,对老人孩童照顾严密,为人正派,以理服人,乐意付出韶光和精力,赢得了居民们的信赖。

小陈是一个精力充足的健身教练,小区封控后,他成为最积极、最卖力的志愿者之一。
险些在各种志愿者活动中都能见到他,有一段韶光,他连续从早到晚为居民送物资,下雨天也照送不误,由于生病不得一直下来安歇。

梅四小区的三位志愿者姨妈,他们的年事加起来超过两百岁。

小区里虽然老人居多,但他们参加志愿做事的激情亲切丝毫不输年轻人。
他们不少是年过六旬、七旬的退休老者,却不愿闲在家里,积极参与分配物资、掩护秩序。
居民们全员做核酸时,几位姨妈便忙前忙后,提醒居民排队保持间隔,劝解居民之间的言语争执。
她们熟习小区里的人和事,说话让人信服,一句“侬不要搞了”,就可能避免了一场不必要的冲突。

4月13日,小区里的党员志愿者成立临时党支部后,志愿者军队有了更加明晰的组织构造,有为居民配药送药的配药组,保障居民安心团购的团购组,合营年夜夫组织核酸检测的核酸组,为封控楼居民配送快递、外卖的配送组,汇总发布疫情信息和搜集居民需求的资讯组等等。
门卫被传染后,志愿者们轮流顶岗,检讨外卖员、跑腿小哥的核酸报告,为送来的物品消杀。

为志愿者们的安全着想,梅四小区居民捐赠了防护服等防疫物资。
梅四抗疫日报部分截图

志愿者们并不是所有人都不用上班,有的还在居家办公,但只要须要人手,总有人能顶上。
而志愿事情并不轻松,门岗、核酸采集等存在一定风险的事情须要穿防护服,一穿便是连续数个小时,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
气温稍高时,防护服中犹如蒸桑拿,每每脱下来时,人早已全身汗湿、口干舌燥。
这也让人对医护职员的辛劳感同身受。

居委会组织志愿者为居民发放抗原试剂。

封控期间,居委会直接面对封控中涌现的各类问题,在居民实际诉求和政策落实之间每每是更繁芜的详细情形,需承受着极限压力。
小区封控二十多天,梅四居委党总支书龚应强一贯睡在居委办公室。
每天一大早,透过窗户总能看到她从居委出来,推着自行车走在小区里,而前一天晚上,她可能为合营送走新冠阳性患者凌晨才睡。
她说,志愿者一早就开始为居民做事,她睡得再晚,也不会比志愿者们起得晚,不会让志愿者等她。

做志愿者时,我问过多个“战友”为什么乐意做志愿者,他们的回答险些同等:“希望小区早日解封。
”愿这个大略的欲望早日实现。

以下是国之军画下的更多梅四和梅五战疫的场景:

3月31日,小区封控前夜,志愿者们深夜搬运发放物资。

4月1日,小区封控后第一次全员核酸检测,志愿者们在勾引排队,坚持秩序。

居民来做核酸检测前,居委干部和志愿者一起支配园地,贴间隔间隔条。

梅五小区志愿者午后为居民分发物资。

梅五小区一居民排队做核酸检测。

居民收到的物资。

居民们在做核酸检测。

居委事情职员在防疫一线。

任务编辑:陈伊萍 图片编辑:张同泽

校正: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