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博物馆里还有当年“五大机”辉煌期间的产品展示。

操持经济时期,蚌埠机器工业领域内的排头兵企业蚌埠机床厂、蚌埠空压机厂、蚌埠柴油机厂、蚌埠拖沓机附件厂、蚌埠水泵厂,因其举足轻重的地位,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蚌埠五大机”,每一家企业都在蚌埠城市工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随着韶光的推移,有的已经消逝在人们的视线中,而有的也几经沉浮,经由破产改制重组,牢牢扣住市场的走势,连续延续着历史的辉煌。

五大年夜机一段蚌埠工业成长史 一曲精神励志歌  第1张

1949年1月5日,间隔淮海战役结束还有5天,巢湖人王明义在沙场被弹片炸伤,左腿和右脚均骨折,被送到徐州当地的医院治疗,一贯到当年8月,王明义伤愈,服从组织安排来到蚌埠。
“9月9号,组织任命我来信丰面粉厂任副厂长、共青团布告。
”至今,王明义还清楚地记得自己来蚌事情的韶光,也是从那时开始,他把满腔的革命激情亲切化为事情动力,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城市工业发展中,并和“五大机”有了不解之缘。
前几天,采访了这位97岁的老人。
提及蚌埠解放后的工业发展,王明义老人滔滔不绝。

“五大机”的出身

解放后,由于安徽没有机器工业,1950年,安徽省委决定要在蚌埠成立皖北铁工厂,由王明义任厂长,发展机器工业。
统统都是从零开始,全部都是摸索着干。
考虑到安徽是农业大省,铁工厂就决定生产山芋切片机知足农业生产的需求,后来厂里还生产出了名噪一时的钢制的双轮双铧犁,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不过时任厂长的王明义没有知足于让铁工厂只生产农用工具,他深知这个厂有更主要的义务。
从1953年开始,他做了件蚌埠人都没干过的事,和工厂的技能职员到上海等工业发达地区学习、研究,开始在蚌埠试制空压机。

在那个期间,职工哪里见过压缩机,连一台样机也没有。
大家想尽办法,末了在宝兴面粉厂的垃圾堆里,创造了一台破损的废机,他们依样画瓢,急速勾勒草图,带回工厂,根据传动的事理和工艺哀求,经由补充完善,制成图纸。
在蚌埠、在全省,有史以来第一部重型机器——3M/W型活塞式空气压缩机开始试制面世,随后陆续批量生产。
厂里最先制出的是3立方米的空压机,一韶光,海内的订单纷至沓来,由于各行各业都须要空压机。
紧接着,王明义又带领工人们一起升级,先后制出了9M/W、20M/W的空压机,铁工厂正式更名为“空压机厂”。
由于事情出色,王明义在这个厂当了6年厂长后,就被调至蚌埠工业局任局长,紧张任务便是发展蚌埠工业。
1960年7月1日,皖北铁工厂正式改名蚌埠空气压缩机厂。

机器工业,是蚌埠从商贸向工业城市转变的出发点。
就在铁工厂试制空气压缩机的同时,淮委果机器和斗车修理部门,先后迁址蚌埠,分别改建蚌埠水利机器厂、蚌埠柴油机厂。
全市12家翻砂、打井队、铁工等小厂合并,公私合营后,建成蚌埠机床厂。
1964年国家农机部又在蚌埠投资建成拖沓机附件厂,专学临盆机油、柴油、空气滤清器,被定为国家机器产品重点生产企业,以空压机厂、柴油机厂、机床厂、水利机器厂、拖沓机附件厂五家工厂建成投产后,成为了在安徽驰名的“五大机”。

1957年,王明义带着20多个预备厂的紧张职员到外地学习,之后蚌埠建起了啤酒厂、纺织厂、针织厂、毛纺厂、毛线厂等轻工业企业。
考虑到机器工业是工业的心脏,为了发展机器工业,当时在城南、城东分别建了空压机南厂、通用机器厂、风动工具厂等等。

“刚解放时,蚌埠只有一条二马路是水泥路,很多人家用不起电,那时我们只有一个小发电厂,电灯都不亮,可是经由不到十年的发展,只假如提到‘蚌埠制造’,全首都认。
”言谈中,王明义老人满是对蚌埠发展、工业发展切实其实定。

延续辉煌的新生

本日,“五大机”中的部分企业,依然是我市机器工业领域的骨干企业,空压机厂被收购重组为安瑞科(蚌埠)压缩机有限公司,晶菱机床在延续着机床厂辉煌,拖沓机附件厂演化为现在的蚌埠金威滤清器有限公司等。

1970年,蚌埠空气压缩机厂生产的中高压压缩机进入天然气、石油、化工、煤炭、矿山、冶金等领域,1999年研制的CNG系列压缩机进入汽车加气站市场。
2002年3月,该厂由河北新奥集团收购,更名为安瑞科(蚌埠)压缩机有限公司。
2005年10月作为安瑞科控股子公司在喷鼻香港上市,2007年8月加盟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株式会社,2011年集团计策升级,公司全方位提升核心竞争力。
如今的安瑞科(蚌埠)压缩机有限公司已是国家工业部重点骨干企业,中国500家最大的机器工业企业之一。
公司拥有前辈的机器加工设备、完善的检测手段、科学的管理体系和专业化的研发军队、营销团队。
不断开拓新产品及对老产品进行技能改造,营销网络已覆盖全国各大城市,在廊坊、上海、广州、沈阳、淄博、武汉、重庆、西安、乌鲁木齐、安徽等地设有发卖做事中央。
60多年生产各种压缩机的制造履历以及出口亚、非、拉、欧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产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蚌埠机床厂是机器工业部制造铣床的重点企业之一,汇聚了一大批造机床的能工巧匠,而当年的工厂环境也给奋发向上的年轻人供应了一个较大的施展舞台。
学技能、学知识氛围浓厚,各种发明创造层出不穷。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机床厂正是由于创新能力强,新产品屡屡在业内引起关注,并打开了广阔的市场。
工厂各种产品脱销国内外,产销两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机床厂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遭遇了多次经济大潮的冲击,1987年至1989年之间,机床厂和很多企业一样走向低谷,之后由于没有及时对工艺装备进行投入,失落去了大好的发展机会,企业遭遇最严重的经济寒流,生产和发卖一天天下滑,大批技能工人流失落。
险些所有老国有工业企业存在的问题在老机床厂集中暴露,内部管理混乱、职员包袱沉重、设备老化失落修、产品构造无法调度,企业不得不在2000年发布破产。

2001年上半年,工厂原管理层、部分技能骨干购买了老机床厂的小部分资产,在拥挤的生产园地,带领着对蚌埠机床厂有着浓厚感情和无限眷恋的200余名员工开始了艰巨的二次创业。
这个团队用毫不服从的毅力战胜了重重困难,创新产品、开拓市场、强化管理,直到2002年上半年,公司开始逐步扭亏为盈,走出了困境。

产品的不断创新,成为企业赢得市场的法宝。
企业在改进和完善原有的普通和立式数控机床的根本上,开拓了高技能和高附加值的数控加工中央和数控龙门式铣床等新产品。
特殊是2005年企业成功研制出DMV4000龙门加工中央,一举补充了安徽省空缺,为企业调度产品构造,生产大型重型机床供应了根本。
如今,晶菱机床厂已经拥有包括德国龙门导轨磨床、龙门镗铣床、卧式柔性加工中央;日本五面体加工中央;意大利卧式柔性加工中央;匈牙利蜗杆式齿轮磨齿机等国内外高精尖加工设备十余台。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实现当代化的基本条件,工业发达是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的主要根本,对某一个地区也是如此。
蚌埠“五大机”不仅在新中国工业史上书写了主要一笔,为蚌埠的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根本,一代又一代人为工业化而奋斗的精神也在不断延续、传承。
( 陈瑶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