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该村落庵中的《圣谕》。
洪金示 摄

中新网安溪11月8日电 题:三洋杨氏开枝散叶 600年祖训立德扬善

八闽千姿三洋杨氏开枝散叶 600年祖训立德扬善 汽车知识

作者 洪金示 黄瑶瑛 林永传

福建安溪县有一个小村落落,数百年来,杨氏族人在这里繁衍生息,男耕女织,形成独特的乡土文化和家族文化,尤其是那代代相承的祖训家规,字字珠玑,句句警示,默默滋养着这一方人。

这便是距该县县城50多公里的芦田镇三洋村落。

“我是第四十世孙”,来到三洋村落,75岁老人杨红利一见面就对说道。
简大略单一句话,其背后是一部厚重的家族史。

根据族谱记载,先祖杨明珠是唐咸通十年(869年)进士,官居吏部少卿左侍郎;光启年间(885-888年),祖孙三代迁处闽地;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杨明珠入小溪场(今安溪);不久,次子杨进亷来到银瓶山下,见此地翠竹茂盛,遂盖第居之,肇基此地,称“三杨”,寓祖孙三代开拓闽疆之意,后谐音为“三洋”。

据三洋村落支书杨双全先容,三洋杨氏开枝散叶,明清期间,村落民大量移居台湾省苗栗县,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凤来厝四房、五房杨长恺、杨士黎往台湾,至今繁衍近万户人。

图为三洋杨氏族谱的《凡例》。
洪金示 摄

庵堂“圣谕”教诲民众

“圆肇银峰发祖建庵地,通源弘农创始整庙堂。
”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滑腻调皮堂,在神案上供有题书《圣谕》的木牌,题写“敬奉天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蔼乡里,教训子孙,毋作非为。
”这与明太祖“圣谕六言”一模一样。

“这‘六言’便是我们的祖训,也是全村落人共同的精神财富。
”杨双全先容说,“我们用它来教诲后人,告诫后人,通报社会正能量。

据村落中老人先容,滑腻调皮堂在古时有着神明公堂的功能,把“圣谕”供在村落中的庵堂,是为了告诫后人:昂首三尺有神明,要做好事、传美德。
农闲和村落庄节日时,由官吏和乡绅们宣讲“圣谕”,村落中长幼汇合庵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年夜大好人,有过即改。

听说,古时将此“圣谕”挂庵门口,凡进庵的人,都必须以此为镜,检视自己
谁家没教诲好子孙,谁不孝顺父母、尊敬长上,有谁胡作非为,做了玷祖辱宗之事,都须如实交代,要说公道话,做良苦处。

家训传家浸润后人

为让族人世世代代牢记祖辈遗训,除了在庵堂之中供奉“圣谕”,杨氏先祖还将祖训家规细化成文,写进了族谱之中。

从三洋杨氏总谱上理解到,在明成化三年,杨氏宗盛公修族谱《凡例》明确规定:“凡为子孙者当知敬长慈幼之礼,勿得少长相凌贵贱相欺,致伤和气,自取败祸。
”“凡父母生子当教,以诗书礼乐,使知爱亲敬长之义,培之仁义道德,则能孝友顺人之志,昔三代盛时亦犹是耳。

族谱《凡例》还明确了什么人可以入谱,什么人会被除谱。
“凡子孙有远游而不思归祭奠者,或在家败常乱俗者,一则弃祖而遗亲,玷祖而辱亲,厥罪惟均,俱其名不录其后,以绝之,不许复入祖宗,污辱宗藉,此家法之尤大者也。

“我还记得小时候,父亲常常把家训拿出来读给我们听。
”今年85岁的杨建业见告,父辈们从小贯注灌注的家训中为人干事的理念却深入民气。

《凡例》统共十三条,虽然只有数百字,浅近易懂,但个中的修身、齐家之道,以及做人处世之法,早已内化到这个家族一代代人的心中,成为大家为人处世的典范。

在齐家、立业、修身、劝学、笃行的家训熏陶下,杨氏族人有的为官清廉,有的诗文传世,有的尚义孝亲,有的乐善好施,代代相传、风范世袭。

三洋杨氏历代人才辈出,诸如清代的杨潢总兵,为“梅占茶”取名的清代举人杨辉文,民国期间的中将杨汉烈,为解放安溪立下赫赫战功的杨玉霜、杨燕子……他们的故事为杨姓村落民津津乐道。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