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场,位于四川旺苍县东南部,是对今九龙镇政府驻地的历史沿用称呼。从九龙场向南,穿过一道道梯田缠绕、竹木葱茏的褐色深丘,经由四五公里行程,来到一个被称作夜静山的地方。山脚下,赫然矗立着一座古朴的穿斗木建筑——建筑于清乾隆期间的九龙塬杨氏宗祠。
踩着瓦砾,穿过百年古桂的浓荫,瞻仰雕梁画栋的祭堂,拜会雄姿英发的碑林,翻看蜡黄的古籍,打开尘封的历史……一个家族苦难而辉煌的进程,吸引着我们,溯向深邃的历史长河。
家乘浩荡,源远流长
元顺帝至正初年,中原大地“饥荒频仍、瘟疫爆发,公民流落失落所,大量去世亡”。
在这多事之秋,酷爱汉文化的元顺帝,在他执政的中后期,却很难得地规复了科举制度。朝廷还表示,不受民族限定,无论是蒙古人,还是汉人,一律实施“学而优则仕”的公正选拔。
麻城县孝感乡有一个叫杨惠鉴的汉族学子,通过层层筛选,赢得机会进京赶考,终极考中进士。取得功名后,又是几番周折,杨惠鉴被举荐到广元府谋缺。
杨惠鉴携妻王氏来广元府履职,被委任为苍溪县知县。嘉庆二十三年的《杨氏家谱序》中记载:“惠鉴公(王氏),元顺帝时进士,自湖北麻城县孝感乡来宦,苍溪知县。年迈退居落业南邑九龙场夜静山大塬。”
至正十一年(1351),湖北农人明玉珍在随州发难。至正二十一年(1361)三月月朔,明玉珍的大夏政权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
在四川,短短10多年,元、夏、明政权实现了快速更替。浊世中,杨知县一家人及治下民众,难免会经历无尽的惊扰和苦难、抗争与坚守。
世远年陈,这一段杨氏家族的史实已被九龙塬的森森墓碑掩埋。值得欣慰的是:《杨氏家谱序》记载,这一支“(杨门)人兴族旺,八方迁徙。后裔分布在南(江)、旺(苍)、苍(溪)、巴(中)。”“惠鉴生三子:宗子彦成(明成祖敕封力士镇殿将军),次子彦才,三子彦礼(迁崇庆州白碾街)。一清(彦成子)公:明武宗敕封谏议大夫怀远将军后武英殿大学士,卒谥文襄。”
《杨氏家谱》中记载,明朝,驻守广元的杨锦,祖居凤阳府全椒县白茅村落,老令公杨(继)业裔孙,生于元末,少年有大志,身手轶群,参军从军,效忠明太祖。杨锦因随汤和伐蜀有功,受太祖奖励。洪武五年平巴县、茂州叛乱,以有功,加升重庆卫。
洪武三十年,杨锦奉旨守广元,平沔县田九虎判乱,定居川北,因以为家。事平后,升利州指挥使。之后不久,朝庭有旨设立四川利州卫,杨锦兼领秦、蜀各卫,挂将军印,以功封武德将军。
杨锦有5个儿子:宗子雄、次子杰、三子洪、四子俊、五子伦,均迁家于广元。杨雄袭授利州卫指挥使。次子杨杰于宣德二年,奉旨屯守旺苍通坪(今旺苍县普济镇)。杨锦其他三子也皆以战绩授战功,当时以为荣。
杨雄宗子杨懋,官都指挥使,在宣德二年、三年以招抚松潘及平定屹塔、叠溪等十旗,招降渴渴卓20余寨,擒多儿太劳。
杨懋宗子杨龄,为都指挥使,在天顺五年与当时的松潘总兵许贵平番及征山都掌。杨龄宗子杨恺,为都指挥使。成化四年前后,以平黑虎寨,破侵扰松潘盗贼,功居当时首位。
杨恺宗子杨仁,官四川都司利州卫指挥使。正德末年袭授父职,后守旺苍百丈关,为当时的农人叛逆师蓝廷瑞等所杀。
杨仁宗子杨云凤,官利州卫指挥使。嘉靖初年袭父职,万历十四年在陕西、四川边界平盗,所向克捷。
杨云凤子杨大烈,为利州卫指挥使,屯政掌印,后袭父职。大明崇祯七年守广元,以善战有名于世,后卒于阵。
自洪武年间杨锦入广元始,至末了一任将军杨大烈,杨门共计8代利州卫指挥使。明代统治的200多年历史里,杨锦及其后裔子孙,在明代世袭军职,祖上又是几世名将元戎,故广元地区习气称之为“军家杨”。而今,杨锦后裔集居于广元至普济的广巴沿线。
后来,还是在明朝期间,又有一支落业在南江的杨氏族人,他们也是北宋名将杨继业老令公的子孙。杨继业生七子,个中四子名杨延洪(也曾称作延朗、延环、延光、延运、延辉等),配林氏素梅、肖氏,生子二:甫、申。
杨申的子孙杨洪(王氏),居长安京兆里八里庄停献池,自明正德(1506-1521年)间游宦四川龙安(今松潘、平武一带),任满落籍巴州南江,殁葬巴中流杯池。生子禄,禄娶齐、蔡,齐葬龙安;禄与蔡同葬南江县太子洞(亦称菖蒲洞)(《南江县志》)。
“自明落业南江,迄今已十余代”,“一支遇春,在本邑老城东门沟……一支向春、时春、先春。宗祠在长赤乡、九龙场。其后裔居住夜静山、天马山、雪山寺、罗家坝、应灵山、龙耳山、建家坪、方山岸、石门寺、范家沟、青山壁……”
广元“军家杨”与九龙塬杨氏同出一脉,都是杨老令公裔孙,将门之后。
那么,这“军家杨”与杨惠鉴一支,到底有关联吗?我们从清咸丰二年杨文达所编《杨氏家谱·杨氏源流序》中得知:他们都是东汉太尉杨震的后裔。
杨震,字伯起,祖籍弘农华阴人,人称“关西役夫杨伯起”,是东汉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太尉,他廉明清正的作风一贯被后世所传诵。个中最广为流传的是他的四有名言:“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作甚不知?”
杨震在朝为官十余载,忠于君,爱于民,为百姓所爱戴,为朝野官员所钦佩。杨震生平自觉践行儒家的道德空想,他明净做人的风范和品行,在无形中汇聚成传染杨氏子孙的精神力量,成为杨氏后裔效仿和屈服的典范。
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子孙生活简朴、明净正派。杨震的子孙们深受杨震家风影响,个个博学而明净,特殊是杨震的三子杨秉自律极严,尤以“三不惑”即不饮酒、不贪财、不乱色而有名于世,人们赞其为“淳白”。《后汉书·杨震列传》记载: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代代“能守家风,为世所贵”。
以是,九龙塬杨氏后人才敢说“无非明净流派、诗礼传家”(清咸丰二年杨文达所编《杨氏家谱·杨氏源流序》)。“(杨门)武将忠勇传家、文官明净家风”(《烬余录》)。
九龙塬杨氏一族的郡望被称作弘农郡,堂号为“明净”。
光前裕后,共襄盛举
据清咸丰二年《杨氏家谱》及碑记记载,乾隆五十三年(1788),杨氏族人中,有乡贤发起倡议,建筑九龙塬杨氏宗祠,合族相应。各房各户献资出劳、备炊捐物,共襄盛举。
由于九龙场独特的地理位置,此举仍不免受到贼匪侵扰。施工断断续续,直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用了4年韶光,宗祠才杀青。
宗祠落成,贡生杨宗元,增庠杨蔚然等,“以白绫载书十则、教论诸条”,放置祠堂,也遭到了贼匪的毁坏。
在一代代族人的守卫下,宗祠保存至今都较为完全。
这是一座两进的祠堂,采取了川北民居的建筑风格:穿斗木构造、人字水青瓦屋面;三步通石梯上,是祠堂最庄严的祭堂;两边是呈对应的厢房;中间是“四水到堂”的天井,天井地面是由厚薄均匀的规则条石铺成;天井中,靠祭堂右侧,有一棵当年栽下的银桂树;天井的出口是一栋漆黑的双扇木大门、大门顶部是一座楼台,俗称万年台。
万年台是有名望家族“歌于斯、哭于斯、聚族人于斯”的公共场所。宗祠,表示的是一个家族史上的文化影象和生命基因。生老病去世,是自然法则。以是在这里,礼仪、尊卑、休咎之分显得极为主要,悲欢感情反倒被淡化了许多。
在永劫代的利用中,万年台又具备了另一种功能,便是在当地民俗中最讲究的“节气”(也称“节期”)里,供族人(偶尔也会掺杂着异姓邻居)结社、聚会时所用。如正月十五上元“天官赐福”、春社仲春初二龙举头、中元七月十五“地官赦罪”、下元十月十五“水官解厄”等。结社之余,每每还会有族中乡绅出资雇请戏班唱戏,与族人共享文娱。逐渐地,万年台便又成了戏台的代称。
新中国成立初期,万年台又被转换为地方文艺演出阵地。曾经,旺苍川剧团的魏明全就多次带着剧团,在九龙塬的万年台上,唱演“辕门斩子”、“穆桂英大破天门镇”等川剧剧目,深受民众喜好。
堂下银桂寓意颇多,既有福贵之第(与祠堂内雕梁上的“百福图”相映衬)、丛桂联芳的光彩;又有往者对后来人膝下“兰桂腾芳”、“蟾宫摘桂”的希冀;也有余荫泽被、万世同根的寄托。
大门外,阶沿边,旁边雄踞一对吼天石狮,雌雄有别。雌狮用前爪守护者幼崽仰天远眺;雄狮则仿佛在望空长啸。活灵巧现,神态逼真。阶沿下,还有一对镇山石狮,雄姿英发,不怒自威。
在镇山石狮前面,是一对高耸的挂双斗石桅杆。在民俗传统中,石桅杆象征着功名或者功绩,是一个家族的光彩。
依照习俗,这些外部的设置须与祠堂内的构造、装饰及“昭穆”碑规格、内容相折衷。在祠堂的祭堂(又称正殿、主殿、拜堂)里,杨氏先人杨震的神主碑位于照壁前正中处,别的左昭右穆祠碑按世系分列旁边,有条不紊。
在粗壮的横梁上,当年的“图画手”精心描制的彩绘图案,依然清晰可辨。百福图、并蒂莲、藻井图案等,虽光泽已趋暗淡,仍能让人感想熏染到当年这些图画手的匠心和高超技能。
在最高处的主梁上,有一行“乾隆四十二年”的字迹。口口相传的杨氏族人说,杨家人平时喜好操练,用以强身,并传承着保护家人以及乡邻的侠义之风。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仲春二十六日,大臣国泰上疏指出:各属民壮鸟枪,应令实力操演,以收实用。乾隆帝却认为,各省地方,设立民壮,是为了巡缉盗匪,防护仓监,帮忙营兵,同资守御。
民壮是由乡民召募充当,与从军食粮兵士不同;况且炸药关系重大,也不便散给人役。如果都使练习鸟枪,并令闇练进步连环法,对付除暴防奸,并无裨益。清政府决定,各省州县额设民壮,应尽心演习,操演平凡技艺,与兵丁等同资捍御,以收实效,无需练习鸟枪。
同年十一月月朔日,清廷重申不许武科改用鸟枪。乾隆帝谕示,鸟枪原系制胜要器,而民间不宜练习多藏。如武科改用鸟枪,武生必时常学习打靶,民间私卖炸药、铅丸俱难禁止。于是,武科不得改用鸟枪。
在建筑祠堂的前前后后,九龙塬杨家族人一贯都用这一项政策规范乡团子弟,给予了至高无上的遵照延续。在宗族中,强调:研习兵法,操练拳脚及常规东西,严控火器。
祠堂右侧,是一块墓地,石碑林立。最能干确当属“明成祖敕封力士镇殿将军”碑。
祠堂背靠夜静山,山脚下,紧靠宗祠处,有一棵需5个成人才能合围的喷鼻香樟树,枝繁叶茂,四季葱绿,与古喷鼻香古色的九龙塬杨氏祠堂形成珠联合壁、交相照映。
祠堂朝向,“水流乙字、案似眠弓”;旁边山峰,“似伏似起,或坐或立,奇奇怪怪,莫可形状,真是万笏朝天,难以毕著”(咸丰《杨氏家谱》)。
杨氏族人中,也有人诗兴大发,抒发着对这座宗祠的赞誉之情:“奇峰怪石气韵新,杨柳挺翠披彩云。倘非藏龙栖凤地,岂能留住将军魂?”
克绳祖武,精神永存
清嘉庆时,湖北襄阳白莲教竖起“兴汉灭清”旗帜,四川的王三槐等人发难相应。川东、川北各地民心惶惶,在九龙场周围,更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息。
时任九龙塬杨氏族长叫杨春乐(号正茂),虽是一介平民,却极有韬略。他先告诫族人及乡邻:不可慌乱,让妇幼心寒;不可委身事贼,令祖上蒙羞;不可趋避逃遁,长贼匪锐气;不可懈怠逍遥,致攻防松弛。
他调集族人和乡勇修建山寨。形势紧急,杨春乐决定:先在人头山构筑一道上山的石寨门,就可扼守险要,抵御小股来犯之敌。活着人的同心协力下,嘉庆元年(1796),不到一年的韶光,人头山寨就投入了利用。
为长久计,杨春乐又决定在狮子山修建工事。狮子山山顶平坦,可容数千人临时避乱生活。四周皆峭削山壁,山之南,孤峰耸立,鬼斧神工所不能及,且占高高在上的先机。
杨春乐率众人,历时3年,至嘉庆三年(1798),狮子山寨完备竣工。山寨建筑独具匠心,工艺风雅又不失落坚固牢固。关隘重重、寨墙寨门坚固、封锁严密。寨墙设有瞭望孔、枪炮孔、弓箭孔,环环相扣;乡民只可从寨后一条隐秘的石梯险道攀援而上(险道上同样有杨门子弟守卫);寨内有人工开凿的池塘,供人饮用。
山寨曾经遭遇过贼匪攻击,杨春乐统一指挥,率众出击,击退了一次又一次的贼匪侵扰,乡民的安全得到了保障。
族中增庠杨天培(号蔚然),为狮子山两道寨门书写的对联,至今仍有留迹。头道门对联:“峻岭寒心避乱休夸地利;闻风丧胆逐贼还要人和”,横批:“丸泥可封”;二道门对联:“石峻山高不必千弩寒贼胆;人杰地灵全凭忠孝壮文心”,横批:“龙盘虎踞”。
凝聚一个家族力量到底靠什么?仅仅依赖精神品质,那是不足的,还须要用严格的家风、家规来巩固和坚持。九龙塬杨氏宗约共8条:“戒违逆以劝孝悌;戒巧诈以守诚朴;戒游惰以劝诵读;戒
在“宗约”明明白白的警示和熏陶下,老者垂范,少年仿效,自然形成一股浩浩荡荡的蔚然家风,从中衍生出波涛彭湃的力量,以此守护精神天下、家庭风尚、乡土民情,直至民族大义。
循着丰碑,振兴村落庄
1996年,狮子山寨被旺苍县政府列为文物保护胜地。2012年,九龙塬杨氏宗祠被四川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清代至今,九龙塬杨氏族中,呈现了很多精良人才,他们在各个历史期间,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书写着精彩的人生,名垂青史。
放眼杨氏宗祠的四周,一道道用幽美的弧线圈连起的梯田间,水稻、玉米、猕猴桃、中药材,一块块、一片片,齐整整、绿油油;一座座通亮的砖混构造新楼房,环伺旁边,栉次麟比;一张张写满岁月混迹的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笑颜;一条条被硬化后平整的公路上,往来奔跑的农用车、小汽车、摩托车,构成了一幅唯美的村落庄图画,鼓吹着新时期新屯子的无限活力。
田间、地头,一群群裹着乡土的新农人,也正怀揣梦想,奋力发展着各自酷爱的新型家当。他们在用激情,用科技,和着血液中的神往与澎湃,振兴着这片热土。
在他们中间,就有九龙塬杨门儿女。他们最爱说:“九龙塬便是我们的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用度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