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瞭望东方周刊》简宏妮
2023年7月11日,在青岛胶州市九龙街道一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点,社区事情职员辅导车主扫码充电(李紫恒/摄)
日前,江苏常州某小区发生一则事宜:疑似受此前南京失火的影响,该小区涌现一个“夜行侠”,连夜将小区楼道内所有违规停放的电动自行车坐垫划破。经网络曝光后,迅速冲上热搜,引发争议。有网友表示,毁坏他人财物固然涉嫌违法,但全社会合力阻挡电动自行车“上楼”,已迫不及待。
今年确当局事情报告提出,“着力夯实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基层根本,增强应急处置能力”“踏实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加强重点行业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
“政府事情报告中满满的‘安全’元素,充分表示了党和政府对公民群众安全的高度重视。”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熊猫机器(集团)有限公司采购经理李丰表示,想要彻底办理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问题,需坚持堵疏结合,一方面加快培植充电举动步伐和停车位,另一方面要依法打击违法违规“拼加改”电动自行车行为,常态化开展监视事情,多部门携手推动溯源管理,做到防患于未“燃”。
“请”车下楼
2022年12月8日,天津某小区一楼道内正在充电的电动自行车溘然发生爆燃。事创造场监控显示,仅5分钟内,电瓶相继发生了18次剧烈爆炸,浓烟滚滚,熏黑了全体楼道。
2023年12月13日,广东省惠东县某高层小区发生火情。经查,失火是由推入室内的电动自行车在充电过程中,电池发热失落控引燃周边可燃物所致。
官方统计显示,在电动自行车失火事件中,61.3%发生在居民住宅楼,占比最高。电动车上楼充电,为何“大家喊打”却又屡禁不止?
“全国电动自行车日均充电需求量超过7000万次,基数非常弘大。相称数量的电动车动怒致人伤亡案例发生在门厅、过道以及楼梯间。与此同时,目前全国40%以上的小区不具备合格的充电条件。这些数据表明,充电管理面临许多寻衅。”安徽城满电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台数字中央总经理吕珍见告《瞭望东方周刊》。
根据应急管理部发布的《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禁止在高层民用建筑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
国家消防接济局消防监督司基层消防管理辅导处卖力人高维娜表示,《规定》中关于禁止将电动自行车带入户充电,也包含禁止将锂电池带入户充电的行为,便是说,把锂电池拆下来单独带入居民楼存放、充电的行为都是被禁止的。
“看到楼道有电动自行车,居民每每责怪物业监管不力。现实中很多物业都是靠人防来阻挡电动自行车进楼,有时居民不服管理,难免起争执,乃至须要报警处理。尤其是针对居民自行带车上楼,人防难以面面俱到,因此建议对居民社区普遍加装电梯阻车系统。”碧桂园生活做事集团株式会社江中佛山区域组团总监徐文见告《瞭望东方周刊》。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所长孙旋表示,高清摄像头和智能视频剖析技能,可实时监控建筑入口、楼道、电梯等区域的电动自行车进入情形,这些智能设备在不少城市社区已经运用并行之有效。“事实上,技能不但是办理禁止电动自行车上楼的问题,还能对已入户充电的电动自行车进行检测。如广州海珠区通过加装在电路中的电纹监测设备对电气数据进行网络,提取用电设备数据特色,可识别到楼内是否存在电动自行车电池充电的行为并向物业发出警报。”孙旋说。
2023年2月16日,天津市东丽区张贵庄街道华亭里社区跃丽家园小区的智能梯控系统根据算法识别出进入电梯轿厢的电动车(孙凡越/摄)
“技能已经成熟,最大难题还是经费来源。给一台电梯加装智能监测设备的本钱大概在3000元,以一个小区50台电梯打算,大概须要15万元,如果要动用房屋维修资金或小区公共收益,根据民法典规定,须要2/3的业主参与表决且参与者半数赞许,难度相对较大。”徐文说。
上海杨浦区长白新村落街道老旧小区多,非机动车保有量大。近年来,街道为辖区182台电梯全覆盖安装了“聪慧电梯”,加载“阻车系统”。街道通过设立财政勾引资金,拨出小部分党组织做事群众专项经费和自治经费作为杠杆,勾引市场企业带资改造。
业内专家认为,通过政府勾引,吸引社会成本进入社区智能升级项目,是值得探索、推广的路子。
当下,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配备仍不成熟,城市里大多数小区的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备、充电桩更是稀缺。孙旋说:“小区升级,利用科技手段‘请’车下楼,是‘堵’。加大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举动步伐培植,为居民供应便利的充电做事,使居民没有再推电动车入户的情由,是‘疏’。要办理电动自行车在住宅区的充电安全,必须疏堵结合。”
在哪充电
小孙是租住在北京朝阳区亚运村落某小区的房产中介,平时通勤办法紧张是电动自行车,提及推车入户充电的无奈,他深有体会。
“在电梯里看到有人把车带上楼,一样平常我都会阻挡。我们小区有20多栋楼,每栋楼将近200住户,但充电柜的配置只有两处,可同时供45辆电动自行车充电。加上不少居民充完电还占着位置,充电设备远远不足。”小孙见告《瞭望东方周刊》。
根据住房和城乡培植部批准的《城市居住区方案设计标准》(GB 50180-2018),居住区应配套设置居民非机动车停车场(库),电动自行车较多的城市,新建街坊宜集中设置电动自行车充电场所,并宜配置充电掌握举动步伐。
目前,多地住建部门都发布了电动自行车充电场所、充电举动步伐干系的地方标准。如北京市地方标准《电动自行车停放场所防火设计标准》、深圳市地方标准《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举动步伐培植及运营管理规范》等等。
“按照目前中国家庭的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在配备充电设备时,若考虑全部住户的需求,需按照1户配置0.5车位的比例安排。”徐文说。
“充电桩对园地及安全管理哀求较高。比如园地的电路、面积、选址、消防配置等均有哀求,我国很多居住社区培植较早,当时并未方案充电场所,如今改造起来难度较大。”吕珍说。
为补足室外充电举动步伐不敷,许多城市都在配备电动自行车充电棚上想尽办法。
“我们物业刚自掏腰包培植了一个400平方米的车棚。对付一些年代久远建成的小区,车棚的培植紧张受困于园地。”徐文说,小区内公共空间不敷,利用周边一些市政配套用地不失落为一种方案,这样既办理园地问题,也能杜绝电动自行车进入小区。
广东佛山容桂街道保利百合花园便是此类案例。在因时制宜培植电动自行车停放和充电举动步伐后,该小区将1500多辆电动自行车全部移出小区,彻底肃清了小区内电动自行车因不规范停放和充电而埋下的安全隐患。
“以前楼道门前停满了电动自行车,除了壅塞道路,我们更担心失火隐患,但没有其他地方停放和充电,大家就只能一边抱怨一边姑息。充电棚和充电桩建好之后,现在大家都自觉停到小区外。”保利百合花园业主陈老伯说。
另一个办理“充电不上楼”的方法是推广共享换电、集中充电模式,电池由专业公司集中管理、掩护,有利于电池全生命周期的安全利用。这种模式在快递/外卖电动自行车中已经开始采取,可以提高快递/外卖员出行效率。
“电动自行车集中换电模式,即通过集中式铺设换电柜进行柜内充电,用户可以通过自助式换电,办理充电需求。目前换电做事费每次不到3元,3分钟即可完成换电。集中式换电,也可以极大地办理小区物业配备充电场所的困扰。比如一个2000户的小区,假设每户一台电动自行车,大概须要50-80平方米园地就可以培植一个集中换电场。”吕珍说。
不过,换电柜在实际落地时仍存在不少阻力。各地政策不一,对换电的认可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小区如培植集中换电场所,须要与当地街道、消防、电力等多部门沟通。
“提及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管理,现在更多针对用户端,如严禁入户、哀求规范停放等。但事实上,这些管理难题不能都交给居民来解,更不能依赖居民的‘主不雅观意愿’和‘道德感’来解。保障电动自行车安全,对城市交通和社区管理提出了新的寻衅。既要‘请’车下楼,就要给用户‘上哪儿充电’的选项。对此,监管技能要升级、管理水平也要升级,要从电动车充电安全破题,研究建立百口当链、全生命周期的监管体系。”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高等交通工程师鹿秋杨见告《瞭望东方周刊》。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