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桂飘喷鼻香、玉露生凉。中秋佳节,翩然而至。
2022年9月10日,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古往今来,人们祭月、赏月、祈盼丰收与幸福。无数文人墨客留下大量描述中秋节的诗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次圆”……苏东坡、杜甫、白居易都曾引明月入诗,为中秋而歌。鲁迅文学奖得到者、著名墨客周啸天特意从历代诗词中挑选出7首经典之作,从其造词遣句、修辞用典、思想感情等方面入手,为读者解析中秋里的文化意蕴和情怀。
王建的中秋名句
无一字写人而望月之人宛在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墨客王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周啸天认为,这首诗是历代歌咏中秋的名篇。
先解题,“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夜,即中秋之夜。“全诗抒发的是望月怀友之情,写法上很有特点,耐人寻味。”周啸天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写在庭院中,独家赏月的情景。诗中并列了中秋月夜有时令特色的景物,月光、栖鸦、冷露、桂花自然领悟,造成寂寥、清凉、湿润的境界,对怀思之情有衬托的浸染。而这两句最独特的是,写月没有“月”,无一字写人,而望月之人宛在。“月光是通过‘地白’表现出来的,不但营造出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视感,同时也有低头思故人的意味;再提到‘桂花’,当然是庭中之物,却使人遐想到月中桂树的传说,就即是将广寒宫的凉意带到了人间。”周啸天还特殊强调,原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这解释,诗中徘徊庭中之人,当夜并不孤单,“有人认为这是墨客匠心独运,以设想朋侪思念自己着笔,是完备说得通的。”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都是写望月怀人,而上句是一个人的望月,下句是天下人的望月。周啸天感叹,由一己的相思,遐想到天下人的相思,是诗意的一大升华。他认为王建巧取了李益“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顾月中看”“一夜征人尽望乡”和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不知秋思落谁家”却是李益和张九龄这些古人没有说过的,“张九龄、李益等都只说天下之同,王建却进而说到同中之异,盖人生苦乐各别,不知几家团圆,几家伤离。此诗三句肯定,四句质疑,出以唱叹,感慨无端,正是会作诗的结法。”
二张皆望月怀古
一有气概一有哲思
既说到王建的这首七绝,是借鉴了张九龄的经典,那么,张九龄的《望月怀古》就不得不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在周啸天看来,这首中秋月夜怀人的诗词,是最能代表盛唐气候的,“具有宰相气度,绝非小情小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样的诗句是属于任何时期的,在中国,更是家喻户晓,“大海上升起的玉轮,可以是中秋的月,也可以是春月。天涯共此时,写出了一种空间的间隔和生理的认同。”
张九龄的大气,还表现在接下来的诗句中。“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情人并不限于男女,亲朋好友皆有情;怨也非真恨,而是强化相思的表达。“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写出月夜失落眠者的情态,而在月光下,人的情绪是净化的。“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末了两句表达对远方人的祝愿,作者并没有直白地说“愿天下有情人终成家眷”,但诗句中一定包含着这样的意思。“全诗意境朦胧,表达委婉深曲,极有情致。”周啸天认为该诗虽篇幅上比《春江花月夜》小得多,意想和措辞也纯挚,但更耐人寻味。
不过,要说中秋,要说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确是典范之作。“春、江、花、月、夜这五个字,本身就足以唤起柔情绮思。”周啸天直言,与其说《春江花月夜》是一支如梦似幻的夜曲,毋宁说是一支缠绵深邃的人生咏叹曲。“张若虚站在哲学的高度上,沉思着困扰一代又一代人的根本问题,即本体的问题、死活的问题。墨客将这一沉思放到宇宙茫茫的寥廓背景之上,放到春江花月夜无限迷人的景致之中,使这一问题的提出,更来得气势恢宏,更令人困惑,也更令人憧憬。”周啸天如此总结,全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沉思着短暂而又无涯的人生,抒写情侣间的相思别情。诗情的消长与景物变革十分折衷。在诗的前半,读者看到春暖花开,潮涨月出,以及夜幕的降临,逐渐引起哲理性的人生感喟。诗的后半,向着这种哲理感喟的生活化、详细化,读者又看到春去花落,潮退月斜,而永夜亦将逝去。“这绝不是一夜的纪实,而更像是人生的缩影。”
大醉之作最负盛誉
东坡的通达清空一气
在中秋望月怀人的古诗词中,若论随处颂扬的程度,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必须拥有一席之地。周啸天用“最负盛誉”来形容《水调歌头》。《水调歌头》词前引言云: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上片写中秋欢饮达旦。首二句从太白《把酒问月》开篇‘上苍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化出。一起即入醉语,颇有谪仙风姿,从这个意义上讲,紧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一问,便自有谪仙、恍如隔世之感。月朦胧,醉朦胧,便有飘飘欲仙之感;既自拟谪仙,则自有‘归去’一说;‘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翟乾佑玩月事,‘高处不胜寒’则暗用《明皇杂录》叶静能邀帝游月宫事,盖月中有‘广寒宫’也。飘飘欲仙,只是一种觉得,并不能实现,词人却把缘故原由归为‘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便有味。”
再说下片,下片兼怀子由。子由是谁?苏东坡的胞弟苏辙,周啸天解析道:“词中‘转’‘低’,写出月夜韶光的推移。‘照无眠’即有‘达旦’未睡意,苏东坡想子由如此,天下离人也如此。下问‘何事长向别时圆’,本来月的圆缺和人的离合并无一定联系,奈何月圆之夕,特易启人离思。‘不应有恨’二语,无理而妙。‘人有悲欢离合’三句议论,脱口而出,自来未经人性,故为名言。末了的祝愿语出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直接是对子由而发的,也是代天下所有的牛郎织女立言的。它表现了苏东坡一种通达的人生不雅观:现实人生只管有缺憾,却依然使人留恋。”
周啸天总结,《水调歌头》整首词上片抒怀中带议论,下片议论中有抒怀,表现出苏东坡富于憧憬而又直面现实、由把握现实而超越现实的自然不雅观、人生不雅观及人格美,给人以充分的审美享受和积极的思想影响。他惊叹:“此词行文明白家常,清空一气,读之无任何语障,然措语多有出处,大觉有书卷气即文化氛围在焉。”
李白的月非中秋的月
望月的愁却似中秋的愁
月,是中秋的魂。在古诗词中,还有很多将玉轮写成经典的,也被后人视作在中秋值得吟诵的篇章。李白的《月下独酌》《静夜思》《峨眉山月歌》,便是这样的佳作。无论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昂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都与中秋的情思紧密相连。
《月下独酌》是李白诗歌代表作之一,作于唐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春。当时李白供奉翰林,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因而有很深的孤独感。周啸天说:“此诗将月、酒合为一题,不是对月发问,而是对月独白。这首诗充分表示着李白的民气理念。人生渴望永恒,而永恒不属于个体生命。人生最怕孤独,最怕举目无亲,以是没有人不渴望友情和爱情。生命给人恋爱的日子不多,由于短暂,以是值得器重。人只能为快乐而活着,而幸福在于分享,没人分享时,李白只好拉来假想的工具,聊胜于无——‘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举杯邀来天上的明月和地上的影子,和自己凑成了一个‘派对’。”
至于《静夜思》,周啸天笑言:“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唐诗,它的内容是那样家常,措辞是那样浅近,却偏偏出自大墨客李白之手。”很大略,这首诗便是写李白油然而生的不可遏制的思乡之情,而引起这一思绪的触媒,正是“明月”,李白就这样为乡思之情找到一个绝妙的意象。而这样的意象,又何尝不是中秋节,渴望团圆的人们共同的愁绪?周啸天感言:“玉轮便是一本活的历书。人们居家看,外出看,中秋看,元宵看,熟习得犹如家人。看到明月,就会想起儿时的统统,老家的统统。《静夜思》抒写的乡愁能将天下人一扫而空。”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李白去蜀之作。2018年中秋节,周啸天曾经在“月满中秋 诗韵巴蜀”的诗词赏析会上,特殊推举过这首并非“中秋”主题的诗词。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远游的季候是在秋日。“月只‘半轮’,是下弦月,使人遐想到青山吐月的幽好意境。‘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履历见告我们,玉轮走,我也走,只有不雅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以是此句不仅写出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周啸天直言,这首诗渐次为读者展开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奥深厚。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即,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来源: 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