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文人雅士不仅欣赏其终年常绿、色彩斑斓的外在美,更喜好它有一颗不畏风雪的“岁寒心”。

橘为贡品,汉代特设“橘官”栽种橘树

橘树经冬犹翠绿 只因有颗岁寒心 汽车知识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命运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然树桃李,此木岂无阴?”这是唐代名相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诗,写这首诗的时候,应是张九龄为权臣李林甫所忌,遭谗被贬,罢相归居之时。
诗中,张九龄以丹橘自喻,托物言志,咏物寄情,不露痕迹地表达了自己清高孤傲的性情和愤懑的心情。

张九龄是岭南人,丹橘即橘树,也成长在中国南方一带,以是张九龄用丹橘自喻是有深刻用意的。
橘树是果树中的上品,它虽然不是很高大,但树叶翠绿,花色洁白素雅,其圆圆的果实,有青有黄,色彩斑斓,无论涌如今哪里,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而且它又能经得起隆冬风霜的磨练,终年常绿,故深得历代文人墨客的喜好。

橘子在古代一贯是贡品。
《尚书·禹贡》记载:“淮海惟扬州......厥苞橘柚,锡贡。
”可见在4000多年前橘子已经开始作为贡品上贡朝廷。
《西京杂记》记载:“武帝平百越,以为园圃,民献橘柚。
”《异物志》也记载:“橘白花赤实,皮馨喷鼻香有味。
交趾有橘官长一人。
秩二百石,主贡御橘。
”为了进贡橘子,汉代还专业设一个管理橘树栽种的官员,其级别跟县丞、县尉差不多。

古人认为,橘树是有神奇色彩的果树。
《春秋运斗枢》云:“璇枢星散为橘。
”北斗第一星为枢,第二星为璇,古人认为橘树是璇星和枢星散开而形成的,以是以为橘子特殊宝贵。

为什么古人称它为“橘”?李时珍对这个名称的阐明是:“橘从矞(音鹬),谐声也。
又云,五色为庆,二色为矞。
矞云外赤内黄,非烟非雾,郁郁纷纭之象。
橘实外赤内黄,剖之喷鼻香雾纷郁,有彷佛矞云。
橘之从矞,又取此意也。
”矞云,即彩色的云,或三色,或二色。
汉董仲舒《雨雹对》云:“云则五色而为庆,三色而成矞。
”《埤雅》曰:“二色为矞,外赤内青谓之矞云。
”橘子皮赤肉黄,有似矞云,故得名。

橘生淮北则为枳?古人不懂植物分类

当代人常常称“橘子”为“桔子”,显然,这是谐音形成的。
不过,古人最早并不是称“橘”为“桔”,而是称“橘”为“吉”,“桔”字一贯是中药名“桔梗”的用字。
宋人周必大在《跋山谷题橘洲画卷》中写道:“橘洲在湘江中,巨浸不能没,膏润宜橘,因此得名……予比岁尝至其上,不复曩时之盛。
今不雅观山谷所题画卷,亦似疑其略也。
橘,诀律切;吉,激质切。
本作两音,比人混而为一。
故郦道元注水经,橘洲或作吉字。
晚世伪传东坡录《橘传》,亦指为吉。
五方音讹多此类。
”郦道元是南北朝期间的地理学家,他在《水经注》中,已经称“橘洲”为“吉洲”。
而将“橘”写作“吉”,在宋代仍很盛行。
不仅地名这样写,连水果名也用“吉”字代替“橘”字。
这两个字天职歧音,但有些地方方言则为同音,故周必大说“五方音讹多此类”。

至于“吉”何时演化成现在的“桔”,就无从可考了。
大概是由于橘为木本植物,以是人们便给“吉”字加上一个木字傍,以“木”字表意,以“吉”字表音,这样倒也是普通易懂。

《周礼》云:“橘踰淮而北为枳,此地气然也。
”而《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也记载了一个“橘化为枳”的故事。
晏婴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实在味不同,以是然者何,水土异也。
”他以此比喻由于环境的影响,人的习气也会产生变革。

这个比喻固然奥妙,不过实际上橘与枳是不同种类的植物。
虽然橘和枳都属于芸喷鼻香科,但橘属于柑橘属,而枳则属于枳属,两者完备不同。
橘纵然生于淮北,也不会变成枳。
“南橘北枳”的说法,解释古人对植物的分类仍不足细致。

过去有关橘子的故事中,以“陆绩怀橘”流传最广。
《三国志·吴志·陆绩传》记载:“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
术出橘,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
术谓曰:‘陆郎作来宾而怀橘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
’术大奇之。
”陆绩小小年事就有这样的孝心,实在令人冲动,后来这个故事被列为古代“二十四孝”之一。

屈原最早授予橘树精神内涵

我国最早从精神文化方面授予橘树分外意义的是屈原。
他在《九章·橘颂》中,托物言志,既描述了橘树的外在美,又激情亲切讴歌了它的内在精神。
《橘颂》前16句重点描写橘树的外在美:“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
”虽着墨不多,却已将橘树的风采维妙维肖地描述出来。
接着,屈原赞赏橘树从小就很有志向,分歧凡响(“嗟尔幼志,有以异兮”)对其“独立不迁”“深固难徙”“苏世独立”“闭心自慎”“秉德无私”“行比伯夷”表示由衷的敬佩,并表达出自己的心声:“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希望自己与橘树同心并志,在众卉俱谢的岁寒中,做长久的朋友。

屈原的这首《橘颂》,对橘树可谓备极称扬,不遗余力。
这篇作品,对后世咏物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前面所引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诗,便是取意于屈原的《橘颂》。

继屈原之后深挖橘树文化内涵的作品,有三国魏陈王曹植的《橘赋》、西晋潘岳的《橘赋》、南北朝梁简文帝的《咏橘》诗等。
曹植赞赏橘树云:“禀太阳之烈气,嘉杲日之休光。
体天然之本心,不迁徙于殊方。
”潘岳盛赞橘树之华、橘果之美:“嗟嘉卉之芳华,信氛氲而芬馥。
既蓊茸而葳蕤,且参差而橚矗。
已郁郁而冬茂,亦离离而夏熟。
至如广命来宾,历览游不雅观。
三清既设,百味星烂。
炫熀乎玉案,照曜于金盘。
”梁简文帝赞赏橘树云:“葳蕤映庭树,枝叶凌秋芳。
故条杂新实,金翠共含霜。

在我国,橘的品种很多。
宋代黄彦直撰写的《永嘉橘录》,已记载有14种。
个中的黄橘,扁小而多喷鼻香雾,乃橘之上品。
此外还有朱橘、绿橘、乳橘、塌橘、包橘、绵橘、沙橘、油橘等,各具风味。

因民间喜称“橘”为“桔”,故视之为吉祥物,认为金橘预兆发财,四季橘寓意四季吉祥,将朱砂橘悬于床前,则象征“吉星拱照”。
每逢新春佳节,金橘或四季橘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吉祥物。
在很多吉祥图案中,橘也是常见的题材。
如画几个大橘,表示“大吉”;画柿子和大橘子在一起,表示“事事大吉”;画百合根(或柏树)、柿子和大橘子在一起,表示“百事大吉”;画一个篮子里盛两条鱼和两个橘子在一起,表示“年年大吉”。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 钟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