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29日电 题:“两岸年轻人须要更多这样美好的‘相遇’”——第三十届海峡两岸大学生新闻营活动综述
新华社尚昊、朱娜、刘岚涛
“穿行”草原与都邑,“链接”古老与当代,“联通”自然与人文,一项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两岸新闻学子互换活动29日在北京圆满收官。“两岸年轻人须要更多这样美好的‘相遇’!
”“最宝贵的收成是两岸年轻人之间的那份真情!
”……青年朋友们依依惜别,互道“期待早日相逢”。
19日至29日,由中国记协和台湾“中国新闻学会”、世新大学联合主理的第三十届海峡两岸大学生新闻营在内蒙古自治区和北京市接续举办。近200名两岸大学生通过文化研习、主题讲座、媒体参访、短视频摄制等活动,感触体悟悠久残酷的中华文化,理解体验新媒体、新技能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运用,在互换思想、匆匆进理解、共同实践中结下了美好的青春之谊。
“我们此刻同游中华大地,更一贯成长于同一个文化根系”
两岸年轻人携手走进内蒙古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让许多初次来访的台湾学子感叹“被深深震荡”。不止陶醉于迷人的风光,大家还体验弯弓射箭、熬制奶茶、学蒙古舞等,零间隔感想熏染蒙古族文化风情和牧民的幸福美好生活。
在呼和浩特市,独具魅力的蒙古族曲艺演出让大家连连喝采。“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心里有一首歌……”演出中,两岸朋友们还合唱台湾墨客席慕蓉作词的歌曲《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那一往情深的吟咏催人泪下。
8月21日,参加第三十届海峡两岸大学生新闻营的师生们参不雅观内蒙古博物院。新华社 连振 摄
鹰顶金冠饰、辽代彩绘木棺、钧窑“小宋自造”喷鼻香炉……内蒙古博物院馆藏文物记载着这片广袤地皮上各民族交往互换交融的历史,前来参不雅观的两岸学子看得负责,时时轻声互换。“伟大的中华文明是一个多样而原谅的整体,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影象是两岸年轻人应共同器重的。”中国传媒大学学生陈中瑞感慨道。
在北京,两岸学子走进多处文博机构和历史古迹,沉浸式上了多堂“中华文化课”:国家版本馆中,大家容身古籍前,朗读古文、切磋句读;慕田峪长城上,大家携手攀登,并肩眺望巍巍群山,共同感怀这伟大奇迹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故宫博物院里,大家溜达红墙金瓦间,仿佛穿越历史长廊。
8月25日,参加第三十届海峡两岸大学生新闻营的师生们在北京慕田峪长城留影。新华社 李欣 摄
第一次来大陆的台湾世新大学学生高子芯表示,两岸同根同源,都传承中华文化。“来一趟完备不过瘾,希望再来!
”
北京大学学生孙梦徽化用歌词为此行写下感言:“伴着一首首两岸年轻人都熟知的歌曲,大家一起吹过了‘蒙古高原南下的风’,在长城上回望了‘五千年来待射的梦’,又在故宫重逢了等烟雨的‘天青色’。我们不仅是此刻同游在这片中华大地,更是一贯成长于同一个精神文化根系上。”
“大家灵感交汇,呈现出集结共同想象的成果”
实时翻译60多种措辞的AI同传、助力无障碍互换的智能语音技能、凑集三大核心技能的虚拟主播……在北京科大讯飞人工智能体验馆,两岸学子惊异于技能进步驱动下的传媒变革。“大陆科技进步真是快,我回去会把亲眼所见跟家人分享。”高子芯说。
新闻营期间,两岸“未来新闻人”参访大陆媒体和科创公司,聆听业界前沿动态讲座,思考共同面对的机遇和寻衅,并在分组实操中激荡思想、碰撞创意、提升技能。
“此前新闻营实操作业还是纸本排版,今年是时下最盛行的AI短视频制作,‘技能更新’是本届活动一大亮点。”第二次参加新闻营的世新大学学生高翊绮说。
8月22日,参加第三十届海峡两岸大学生新闻营的师生们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辉腾锡勒草原体验搭建蒙古包。新华社 连振 摄
大熊猫唱rap、梵高吃北京烤鸭、超级玛丽场景的草原风光……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视频作品就来自于两岸年轻人的创意火花。在作业分享环节,“游戏风”的AIGC视频《蒙在古里》受到很多好评。参与创作的世新大学学生简芷佑表示,曾在教室上学过有关AI工具的知识,这次实践经历让自己对其运用前景和无限可能有了更深体会。
在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卢肖依看来,两岸同学在技能和视觉呈现上的想法常常不谋而合,“Z世代”共同的思维办法使得互助格外顺畅。“通过AI这个桥梁,大家的灵感得以交汇,终极呈现出集结我们共同想象的成果。”她说。
结营式上,世新大学新闻学系西席董素兰寄语大家:“对新闻人来讲,科技应成为助力而不是阻力。未来已来,希望大家年夜胆向前。”
“两岸的浪花涌动在同一湾海峡,长久地彼此回响”
草原上,大家齐声高歌:“让我们尘凡作伴,活得潇洒脱洒……”;故宫里,大家呼朋引伴,用相机定格一张张开怀大笑的面庞……新闻营活动中,两岸年轻人相识相知,互学互鉴,在互换中交心,在交往中增信。
孙梦徽说,两岸同学初识时还有些放不开,但很快就聊得欢声笑语。“我们之间的共同点太多太多,‘秒熟’是自然而然的。”
“我的灵魂伴侣”——世新大学学生褚懿萱常这样称呼自己的大陆学伴。“我们听一样的歌曲,追一样的影视剧,有聊不完的共同话题。”她说。
高子芯说,通过这次新闻营期间与大陆同学的相处,自己对大陆的方方面面有了更真切的认识。互换沟通可以更好理解彼此的想法,破除偏见,求同存异,两岸年轻人须要更多这样美好的“相遇”。
8月26日,参加第三十届海峡两岸大学生新闻营的师生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参不雅观。新华社 李欣 摄
结营式上,两岸学子展示了新鲜出炉的作品,表达对美好旅程和朴拙友情的器重:利用AI工具谱写歌曲《两岸亲缘》,唱出“两岸一家亲,从来不分离”;以拟人化的大熊猫与台湾黑熊象征两岸朋友,回顾此行“高光时候”;创作音乐视频《新中国话》,展示两岸年轻人日常用语的同与不同。
在什刹海重逢日落的橘色浪漫,在胡同里“寻衅”老北京豆汁,在夏日微风里骑行共享单车……离去之际,回顾新闻营里的点点滴滴,内蒙古大学学生立军难掩不舍之情。“最宝贵的收成是两岸年轻人之间的那份真情,希望大家安然顺利,期待我们早日相逢!
”
“两岸的浪花涌动在同一湾海峡,长久地彼此回响着。”孙梦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