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终于下雪啦!
2月13日—14日,华北地区涌现入冬以来范围最大、强度最强的一次降雪过程。
这雪,下得挺给力,带来了俏丽雪景和清新空气,滋润津润了北方干渴的冬小麦。

然而,就在人们的微信朋友圈被雪景照刷屏时,不少地方也流传着这样一个:这次下雪是人工增雪。
人工增雪用的炮弹含碘化银,请大家把稳不要让孩子吃雪;玩雪后及时洗手,防止碘化银对皮肤的侵害;雪融化后的三四天内碘化银漂浮物多,记得戴口罩……

人工增雪催化剂影响健康专家微量运用并无伤害  第1张

还有网帖称,上游地区履行人工增雪,会“截流空中水分”,使下贱地区降水量减少,影响生态环境。

好不容易了局瑞雪,难不成还“有毒”、对身体康健有害?原形到底是若何的?人工增雪对下贱地区生态是否会产生影响?“求证”栏目采访了有关专家。

这次华北降雪,人工增雪情形如何?

回应:9个省(区、市)开展了人工增雪作业,增加降雪量约7%—11%

从中国气候局人工影响景象中央获悉:针对2月13日—14日降雪过程,河北、山西、内蒙古等9个省(区、市)开展了增雪作业。
个中,地面增雪作业720次,发射高炮炮弹818发、火箭弹2306枚;飞机增雪作业17架次,燃烧碘化银焰条71根。

“本次作业影响区面积共约15.5万平方公里,个中,地面作业影响面积5.5万平方公里,飞机作业影响面积10万平方公里。
”中国气候局人工影响景象专家、研究员李集明说,“综合各省上报数据和国家级人工影响景象部门初步评估结果,本次人工增加降雪量约7%—11%,对缓解干旱、增加冬麦区土壤墒情、降落森林草原火险等级起到了主要浸染。

李集明先容,人工增雪的催化剂紧张是碘化银。
其事理是将催化剂播撒到云中得当部位,增加云内冰晶浓度,进而引发云层降雪或增大其降雪强度。
自然云中如果缺少冰晶或者冰晶浓度较小时,自然降雪过程可能延缓发生或者降雪量较小。
此时如果通过人工播撒碘化银,增加人工冰晶的浓度,可以促进冰水转化过程,从而达到提前降雪或增加降雪量的目的。

作业时,1克碘化银催化剂在零下15摄氏度环境下可形成10的13次方到10的14次方个冰晶核,播撒少量的碘化银催化剂就可以达到哀求。

据中国气候局人工影响景象中央统计,入冬以来(2018年12月1日至今),13个省(区、市)共开展地面增雪作业1752次。

增雪催化剂危害康健、污染环境?

回应:碘化银催化剂利用微量,作业韶光和影响范围有限,人工影响景象作业对环境和康健均无负面影响

针对碘化银催化剂影响环境、危害康健的说法,李集明强调,这是谣言。

“根据本次增雪利用的碘化银催化剂用量和影响面积估算,纵然全部碘化银均降落到地面上,每平方公里也仅有0.21克碘化银。
按照降水量折合成银离子浓度,银离子含量约合0.000035毫克/升,这远低于天下卫生组织标准和我国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均为0.05毫克/升),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不会危害人体康健。
”李集明说。

当代人工增雨雪活动开始于1946年。
我国自1958年开始有组织地开展人工影响景象事情,在适当条件下通过科技手段对局部大气的物理过程进行人工影响,实现增雨雪、防冰雹、消雨等目的。

国际上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究碘化银催化剂对环境的影响。
干系科学研究表明,人工影响景象作业产生的银离子含量低,对环境的影响远低于天下卫生组织规定的饮用水中银离子含量标准。
美国、西班牙、希腊、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等国家对人工增雨雪作业后降水和土壤的检测数据显示,银离子的均匀浓度很低,因此认为人工影响景象利用催化剂碘化银,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可以忽略。

李集明先容,我国一贯重视人工影响景象作业对环境的影响问题。
从2003年开始,北京市每年夏季均在密云和官厅水库区域进行蓄水型人工增雨作业,并对水库水体进行银离子检测,创造水库中银离子均匀浓度为0.00064毫克/升,远远低于0.05毫克/升的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去年,全国人工影响景象科技咨询评议委员会组织环境保护、干系高校、部队、气候等行业和领域的专家,专门针对碘化银等催化剂是否会造成环境污染,再次进行了论证。
专家组认为,综合国内外干系研究成果,目前人工影响景象利用的碘化银催化剂用量少、分布范围广,单位体积所产生的银离子浓度远低于国际和海内水环境质量标准,不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目前也没有证据表明人工影响景象会对生态环境产生长期的累积不利影响。

“人工影响景象作业是局部的,利用催化剂是微量的,作业韶光和影响范围是有限的。
国内外的干系科学研究都表明,人工影响景象作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康健不会产生负面影响。
”李集明表示。

人工增雪截流空中水分影响下贱?

回应:景象系统上游地区人工增雪,对下贱地区降雪量不会产生影响

有人担心:景象系统的上游地区开展人工增雪,会对下贱地区的降雪量产生影响,导致下贱地区降雪减少。

“空中的水汽和云不是像地面的河水那样可以直策应用的水资源。
在大范围降水过程中水汽不断补充,上升气流不断变革,云不断形成和发展。
”李集明说,“在大范围的系统性降雪景象过程中,人工增雪只能对当地的云产生浸染,它不会像河水一样上游扣留、下贱水量减少,因此对下贱地区云层的降雪量不会产生影响。

在人工增雪过程中,首先要通过景象预报和云预报提前确定适宜增雪的云系,设计作业方案,准备好飞机、火箭等作业工具。
当景象系统附近时,利用卫星、雷达等对云系进行跟踪监测。
当符合增雪条件时,报告作业空域,飞机升空、火箭发射,开展增雪作业。
作业结束后,综合利用雷达回波、地面降雪量等资料,评估作业效果。

“国内外开展了大量人工增雪、增雨外场科学实验,长期统计结果表明,精确利用人工催化技能,可增加的降水量一样平常为自然降水量的6%—25%。
”李集明表示。

随着我国作业能力、管理水平和做事效益不断提高,人工影响景象在防灾减灾、水资源安全保障、抗旱防雹、降落森林草原火险、生态修复等方面,发挥着日益明显的趋利避害浸染。

在“中华水塔”三江源地区,自2006年开始,国家支持开展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型人工增雨业务。
据青海省人工影响景象部门先容,三江源进行人工增雨后,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
2006年—2017年期间,在自然降水和人工增雨雪的共同浸染下,年降水量均值达513毫米,比履行人工增雨雪前增加了42.7毫米;黄河上游的唐乃亥和长江源区的直门达水文站,来水量分别增加20.0%、36.2%。
三江源生态环境呈现好转的态势。

(来源:公民日报)